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尼日爾政變已持續一周,局勢沒有好轉跡象,歐洲國家已開始撤僑。8月2日,法國和意大利的專機開始撤離本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公民。德國也對其僑民發出了撤離建議。
7月26日,尼日爾總統衛隊士兵扣押了總統巴祖姆,以及包括礦業部長在內的多名高官。這個極度貧困的西非國家鈾資源豐富,政變事件也為國際鈾礦供應帶來變數。這種在自然界中能夠找到的最重元素被應用于核電、醫療、軍事等領域。
尼日爾坐擁鈾總儲量超過31萬噸,有兩個主要鈾礦,其中尚未投產的Imouraren礦是全球最大的鈾礦床之一。但是近幾年,受制于國際鈾價過低、地區局勢不穩定以及中亞國家的競爭等因素,尼日爾的產量下滑,已跌落為全球第7大生產國,約占世界產量的5%。
政變發生以來,國際鈾價上漲幅度不大,主要原因在于該國的采礦作業暫時沒有停止。不過分析人士提醒,未來幾周鈾價的上漲幅度或加大。
據核工業市場研究公司UxC分析,7月31日,鈾現貨價格從一周前的56.15美元/磅上升至56.25美元/磅。近些年,國際價格處于低位,不過,過去三年,價格翻了一番,但仍遠低于2007年140美元/磅的峰值。
歐洲受影響風險最高
尼日爾鈾礦的變數主要影響歐盟,尤其是核電大國法國。
據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的數據,去年尼日爾是歐盟第二大鈾供應國,占其進口總量的25.38%。它主要用于13個歐盟成員國103座核反應堆,其中一半在法國。
法國嚴重依賴核能,其能源結構中近70%來自核能。然而該國不生產鈾,因此快速、便捷地獲取鈾對法國至關重要。2005年至2020年期間,尼日爾是法國第三大鈾供應國,占其供應量的19%。
政變發生后,尼日爾當局威脅將凍結對這個前“宗主國”的鈾出口,引發外界擔憂。歐洲方面則集體否認面臨供應風險。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Adalbert Jahn表示,政變不會對歐盟構成供應風險。他指出,歐盟擁有足夠的鈾庫存,可降低任何短期供應風險。而從中長期來看,全球市場上也有足夠存量。Euratom也表示,如果尼日爾減少鈾供應,歐洲的核電生產不會立即面臨風險,因為該集團的庫存可以使用三年。
7月31日,法國外交部表示該國鈾進口高度多樣化,除了尼日爾,近年的進口源更集中于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澳大利亞等國。法國能源轉型部也稱“不存在”供應風險。
8月1日,壟斷尼日爾鈾礦開采的法國國企歐安諾(Orano)發言人告訴法新社,當前的危機不會對該公司在法國和國際上的供應能力帶來短期風險,原因在于供應足夠多元化,礦山遍布四大洲。同時,該公司表示他們在尼日爾的業務沒有中斷,并且其員工大部分來自當地。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長遠來看尼日爾政變可能對歐洲的鈾需求構成挑戰。歐洲目前正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和鈾等能源的依賴。俄羅斯鈾礦至今不在歐盟制裁清單。巴黎雅克·德洛爾研究所能源專家Phuc-Vinh Nguyen表示,尼日爾的緊張局勢可能會進一步阻礙歐盟在核領域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將對俄制裁變得復雜。
其他國家也有布局
由于曾經的殖民關系,以及巨大的需求,法國自半個世紀前就開始深耕尼日爾的鈾礦,至今仍壟斷尼日爾的鈾礦開采。然而,近些年兩國關系緊張,在鈾礦的定價問題上屢屢發生爭執。
尼日爾正向其他國家敞開大門。去年,該國總統巴祖姆曾表示,不一定要與法國合作,尼日爾鈾礦向所有擁有技術的開采者開放。去年11月,該國礦業部長曾透露,尼日爾已發放了31項鈾礦勘探許可和11項鈾礦開采許可。
英國、加拿大、中國、印度、意大利、俄羅斯和美國均在叩響尼日爾的鈾礦大門。
今年6月底,中國核工業集團與尼政府簽署協議,恢復在該國北方地區的鈾礦勘探和開采活動。該項目9年前因國際市場的鈾銷售欠佳而放棄。去年11月,加拿大公司Global Atomic Corporation開始在尼日爾阿爾利特以南約100公里處開采鈾礦。美國也在過去幾年在尼日爾進行了大量投資。
過去十年,全球鈾供應過剩且價格全面走低,導致生產商沒有興趣擴大投資。不過,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全球多國,尤其是中國不斷擴張的核電正推高全球需求,將帶來鈾價的上漲。
法新社援引該國鈾礦專家的話稱,鈾礦價格正在緩慢上升。從長遠來看,市場將會有很大的需求,尤其是考慮到俄羅斯或中國的核電站。
倫敦的政治風險管理公司Prism Political Risk Management分析負責人Ben Godwin也表示,過去幾年,全球鈾需求一直在上升。今年以來,鈾現貨價格已上漲了近40%。
核工業市場研究公司UxC總裁Jonathan Hinze表示,尼日爾政變對市場的影響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顯現。他告訴路透社,所有跡象都表明,目前鈾的整體供需關系處于“緊平衡”狀態,這將成為鈾價上漲的催化劑,市場“很可能在未來幾天和幾周”看到事件帶來的更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