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愛,是我們熟悉的話題,但當被問到“什么是愛”時,卻很難概括總結。是日常體驗的缺乏?還是感受能力的降低?在“分開的自由”與“在一起的苦惱”中,人們傾向作何選擇?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談到,這種恐懼也許源于關系模式的改變,即看待世界和人的方式,“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人與日用品的關系。我不會發(fā)誓對一把椅子忠誠——為什么我要發(fā)誓將這把椅子當作我的椅子,至死不渝呢”?
鮑曼是21世紀偉大的社會學家、思想家之一。去世前,他曾與瑞士記者彼得·哈夫納交談了幾天,在他英國利茲的家中,就他畢生的工作進行了四次長談。在長談中,他繼續(xù)描述我們的時代,涉及當前生活的方方面面:愛與親密關系、身份、工作與休閑、家庭、猶太性、道德、幸福、社會。從“二戰(zhàn)”“納粹大屠殺”到“數(shù)字時代”,從“經(jīng)濟危機”到“消費主義與新窮人”,從社會責任到公民權利,從戰(zhàn)爭陰影到幸福日常,從偶像作家到人格類型……為懸浮在不安全感中的我們這代人提供對自己境況的新認知。
他狡黠睿智地描述我們這個流動不居的時代,以及人的境況;從不回避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問題,總是努力質(zhì)疑公認的智慧和常識,讓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是否正在失去愛的能力?鮑曼在《將熟悉變?yōu)槟吧号c齊格蒙特·鮑曼對談》中清晰地闡釋了愛的轉瞬即逝,以及追尋真愛的快樂與不可取代。
01 選擇伴侶:為什么我們正在失去愛的能力
彼得·哈夫納(以下簡稱哈夫納):讓我們從最重要的事情開始:愛。您說我們正在忘記怎樣去愛。什么讓您得出這個結論?
齊格蒙特·鮑曼(以下簡稱鮑曼):在網(wǎng)上找伴侶的趨勢隨網(wǎng)上購物的趨勢而來。我自己就不喜歡去商店;大多數(shù)東西,比如說書、電影、衣服,我都在網(wǎng)上買。如果你想要新夾克,購物網(wǎng)站會推給你一個目錄。如果你想找伴侶,約會網(wǎng)站也會推給你一個目錄。消費者與商品之間的關系模式變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模式。
哈夫納:這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以前,人們會在農(nóng)村的節(jié)慶活動上,或者,如果你住在城市,會在舞會上遇見自己未來的生活伴侶。其中也會涉及個人偏好,不是嗎?
鮑曼:對害羞的人來說,互聯(lián)網(wǎng)肯定有幫助。他們不必擔心在接近女人時會臉紅。在網(wǎng)上,他們更容易建立聯(lián)系,也不會那么拘束。但在線約會與試圖按自己的欲望來定義伴侶的屬性有關。人們根據(jù)對方的發(fā)色、身高、體型、胸圍、年齡,以及自己的興趣、嗜好、偏好和厭惡來選擇伴侶。這背后的想法是,我們可以用大量可測量的生理和社會屬性組裝出愛的對象。我們忽視了決定性的因素:人。
哈夫納:可就算以這樣的方式定義自己的“類型”,一旦與真人見面,一切不也都會發(fā)生變化嗎?畢竟,那個人不只是這樣的外在屬性的總和。
鮑曼:危險之處在于,關系模式的形式變了。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人與日用品的關系。我不會發(fā)誓對一把椅子忠誠——為什么我要發(fā)誓將這把椅子當作我的椅子,至死不渝呢?如果我不再喜歡它,我會買一把新的。這不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但我們學會了以這樣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人。當我們遇見更有魅力的人時,會發(fā)生什么?就像對待芭比娃娃一樣:一旦新品上市,我們就會把舊的換成新的。
哈夫納:您的意思是,我們過早地分開?
鮑曼:我們進入一段關系是因為我們期待從中得到滿足。如果我們覺得另一個人會給我們更多的滿足,我們就會結束當前的關系,開始新的關系。關系的開始需要兩個人之間的約定。結束它只需要一個人。這意味著伴侶雙方都生活在持續(xù)的恐懼之中,害怕自己會像過時的夾克一樣被拋棄,被遺棄。
哈夫納:好吧,任何約定從性質(zhì)上說都是這樣。
鮑曼:當然。但以前,就算一段關系不令人滿意,要斷絕它,也幾乎是不可能的。離婚很難,實際上,也不存在婚姻的替代選項。你們受苦,可你們還是得在一起。
哈夫納:那為什么分開的自由會比被迫在一起的苦惱更糟呢?
鮑曼:有得必有失。你有了更多的自由,但你會因為你的伴侶也有更多的自由這個事實而受苦。這就導致了這樣一種生活,其中,人們按租購的模式來形成關系,結成伴侶。可以丟掉關系的人不需要努力維持關系。人只有讓對方滿足,才會被認為是有價值的。這背后是這樣一種信念:持久的關系會阻礙人們追求幸福。
哈夫納:而就像您在您那本關于友誼和關系的書《流動的愛》中說的那樣,這是錯誤的。
鮑曼:問題在于這是“轉瞬即逝的愛”。在動蕩的時代,你需要不會讓你失望,在你需要的時候會陪在你身邊的朋友和伴侶。在生活中,對穩(wěn)定的渴望是重要的。臉書一百六十億美元的市值就是建立在這個需求之上,人們不想獨自一人。但同時,我們又很怕投入,怕被糾纏,怕被束縛。我們害怕錯過什么。你想要一個安全的港灣,但同時,你又想保持自由。
02 人“把自己的命運抵押”給被愛者
哈夫納:您和雅妮娜·萊溫森的婚姻持續(xù)了六十一年,直到她于2009年去世。在她的回憶錄《歸屬之夢》(A Dream of Belonging)中,她寫道,在您和她第一次邂逅之后,您就一直在她身邊。每一次,您都會感嘆說“多么幸福的巧合啊”,您碰巧要去她想去的地方!在她告訴您她懷孕了的時候,您在街上跳起了舞并親吻了她——當時您身穿波蘭陸軍上尉軍裝,這個舉動還引起了一陣轟動。雅妮娜還寫道,甚至在結婚數(shù)十年后,您還會給她寫情書。什么才算是真愛?
鮑曼:在我看到雅妮娜的時候,我馬上就知道我不需要再去尋找了。那是一見鐘情。不到九天,我就向她求婚了。真愛是“我和你”彼此陪伴、成為一體的那種難以捉摸卻又無法抵擋的快樂,是在不只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上有所改變的快樂。被需要,甚或不可取代,是一種令人愉快的感覺。這種快樂很難獲得。如果你一直處在只對自己感興趣的利己主義者的孤獨之中,那它就是不可企及的。
哈夫納:因此,愛需要犧牲。
鮑曼:如果愛的本性就是愿意站到你愛的對象那邊,支持她,鼓勵和贊美她,那么,情人就必須做好把自利放到第二位,放到被愛者之后的準備,就必須做好把自己的幸福當作次要問題,當作他者的幸福的附帶問題的準備。用希臘詩人琉善的話來說,人“把自己的命運抵押”給被愛者。與常識相反,在愛的關系中,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對立并非不可調(diào)和。它們會統(tǒng)一、融合,最終不分彼此。
哈夫納:美國作家克萊特·道林(Colette Dowling)把女人對獨立的恐懼稱作“灰姑娘情結”。她說對安全、溫暖和被照顧的渴望是一種“危險的情感”,并敦促她的女性同胞不要放棄自己的自由。對于這個勸告,您不同意的點是?
鮑曼:道林警告的是那樣一種沖動,即照顧他人,并因此而失去隨心所欲地追隨最新潮流的可能性。消費時代,男女牛仔的私人烏托邦的典型特征,是要求自己有高度的自由。他們覺得世界圍著自己轉,他們追求的表演是獨奏。他們樂此不疲。
哈夫納:我出生并成長于瑞士,那時,它還不是民主國家。在1971年前,女人——也就是一半的人口——都沒有投票權。同工同酬的原則還沒有確立,在各類會議室里,女性代表人數(shù)不足。這樣一來,難道女人不是更有充分的理由擺脫依賴關系嗎?
鮑曼:這些領域的平等權利很重要,但必須對女性主義內(nèi)部的兩場運動加以區(qū)分。其中之一是想讓女人變得和男人一模一樣。女人也要到軍隊服役,也要去打仗。她們會問:為什么男人可以殺人,我們就不行?另一場運動則想讓世界變得更加女性化。軍隊、政治、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切,都是男人為男人創(chuàng)造的。今天的很多錯誤,都是這個事實造成的結果。當然要有平等的權利。但女性是否應該僅僅追求男性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觀?
哈夫納:在民主國家中,這難道不是必須留給女性自己的決定嗎?
鮑曼:好吧,不管怎么說,如果女人的作用與男人在過去和現(xiàn)在起到的作用一樣,那么,我不認為世界會變得更好。
03 好伴侶相互補充:一個缺的,另一個有
哈夫納:在您結婚的頭幾年,您是在家庭主夫這個詞出現(xiàn)之前的家庭主夫。您做飯、照顧兩個小孩,您夫人則在辦公室工作。在當時的波蘭,這很不尋常,不是嗎?
鮑曼:也不是那么不尋常,即便在當時,波蘭是一個保守的國家。在這方面,共產(chǎn)主義者是革命性的,因為他們認為作為工人,男女平等。共產(chǎn)主義波蘭的新鮮之處在于,很多女人在工廠或辦公室工作。在那時,為養(yǎng)家,需要兩份收入。
哈夫納:這使女性的地位發(fā)生了變化,也因此使性別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
鮑曼:這是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女人試圖把自己理解為經(jīng)濟主體。在老波蘭,丈夫是唯一養(yǎng)家糊口的人,為整個家庭負責。不過,事實上,女人也對經(jīng)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女人負責了大量的工作,但這沒有被算進去,也沒有被轉化為經(jīng)濟價值。僅舉一例,波蘭的第一家自助洗衣店開業(yè),人們可以找人幫自己洗臟衣服,這為人們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我還記得,我媽每周要花兩天時間來為全家人洗、曬、熨衣服。但女人不愿意使用這項新服務。記者想知道為什么。他們告訴女人,讓別人幫自己洗衣服要比自己洗便宜很多。女人們驚呼:“怎么會呢?”她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表明洗衣粉、肥皂和用來燒水的火爐燃料的總開銷,比在洗衣店洗衣服更低。但她們沒有把自己的勞動算進去。她們沒有這樣的觀念,即她們的勞動也值錢。
哈夫納:這和西歐沒什么不同。
鮑曼:社會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習慣了這個事實:女人做的家務工作也是有價碼的。但等人們意識到這點的時候,很快就只有少數(shù)人家還有傳統(tǒng)家庭主婦了。
哈夫納:雅妮娜在回憶錄中寫道,她在生下雙胞胎女兒后患上了產(chǎn)褥熱,其間一切都由您來打理。夜里,孩子——莉迪亞和伊萊娜——一哭,您就得起床,用奶瓶給她們喂奶;早上,您要給她們換尿布,把尿布洗干凈,再掛到院子里晾干。您還要送大女兒安娜去托兒所,再接她回來。出去買東西時,您得在商店前排長隊。您在做這一切的同時,還要完成您作為講師的任務:指導學生,寫自己的論文,并出席政治會議。您是怎樣做到的?
鮑曼:作為當時學院生活的常態(tài),我多少能夠隨意支配我的時間。在必要的時候,我才去學校,去主持研討會或講課。除此之外,我是一個自由人。我可以待在辦公室,也可以回家,散步,跳舞,想干嗎就干嗎。相比之下,雅妮娜得坐在辦公室。她要審閱劇本。她是波蘭國營電影公司的翻譯和編輯。那邊是有上班時間規(guī)定的,所以顯然,在她上班或生病的時候,我就得去照顧孩子們。這不會帶來壓力,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哈夫納:雅妮娜和您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長大。她來自一個富裕的醫(yī)生家庭,您的家庭則一直生活拮據(jù)。雅妮娜很可能并沒有做好準備當家庭主婦,并干做飯、打掃衛(wèi)生等在娘家由用人干的活。
鮑曼:我是在廚房長大的。掌廚對我來說是家常便飯。在必要時,雅妮娜也會做飯。她得按菜譜來,在面前擺一本烹飪書——無聊得要死。這就是為什么她不喜歡做飯。而我小時候每天都看著媽媽在灶上創(chuàng)造奇跡,從無中創(chuàng)造出點什么。我們沒什么錢,她能夠把最糟糕的食材變成可口的飯菜。這樣,我自然也就學會了做飯。這不是什么天賦,我也沒有專門去學。我只是看著看著就會了。
哈夫納:雅妮娜說您是“猶太媽媽”。您到今天都還喜歡做飯,哪怕沒有必要親自動手。
鮑曼:我喜歡做飯,因為烹飪是創(chuàng)造。我意識到,在廚房里做的事情,和寫作時在電腦上處理的事情很像:你在創(chuàng)造。那是創(chuàng)造的工作:有趣,不無聊。而且,好伴侶不是兩個一模一樣的人的組合。好伴侶相互補充。一個缺的,另一個有。雅妮娜和我就是這樣。她不太喜歡做飯;我喜歡——因此,我們相互補充。
本文節(jié)選自《將熟悉變?yōu)槟吧号c齊格蒙特·鮑曼對談》,有刪改,標題為編者自擬。
來源: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