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王勇
在鋰礦和鹽湖資源爭奪版圖已基本確定后,已經有企業將目光看向了地下鹵水。
據彭博社7月24日報道,美國石油巨頭雪佛龍首席執行官邁克·沃斯(Mike Wirth)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正在尋找生產用于電動汽車電池的鋰金屬的機會。”
沃斯表示,作為一家經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提鋰符合其“核心能力”。但他并沒有透露具體計劃。
同天,美國能源部發布消息,宣布為九個州的10個項目提供1090萬美元,這些項目將推進創新技術,從美國的地熱鹽水中提取和轉化電池級鋰。
美國能源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辦公室 (EERE)代理助理部長亞歷杭德羅·莫雷諾 (Alejandro Moreno) 表示:“強大的國內鋰供應鏈對于美國的清潔能源經濟至關重要。這項投資將支持創新,從而安全、可持續地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和國內電網所需的鋰。”
美國能源部稱,這項工作將使美國能夠更多地獲得具有成本效益的國內來源,以實現拜登-哈里斯政府的目標,即到2030年電動汽車普及率達到50%,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經濟。
這些項目由EERE、先進材料和制造技術辦公室 (AMMTO) 和地熱技術辦公室 (GTO) 共同牽頭。
在所設立的九個項目中,雪佛龍參與了萊斯大學牽頭的一項研究,課題為“在固體電解質反應器中從地熱鹵水直接并可持續地制造高純度氫氧化鋰”。這項研究獲得了50萬美元的聯邦資金。
從本質上看,地熱提鋰屬于非典型的鹵水提鋰。五礦證券指出,除了典型的鹽湖鹵水,在油田水、海相深部鹵水、地熱鹵水中也蘊藏豐富的鉀鋰資源。由于此類項目難以建設鹽田進行蒸發濃縮,因此必須采用原鹵吸附等創新的提鋰技術。
該機構表示,鑒于深層鹵水打井的經濟性問題、鹵水抽取的持續性難以預測、提取油氣與提鋰相互“打架”、部分項目不允許鹵水回注、綜合利用的可行性等問題,地熱提鋰尚未得到商業化。
但由于此類項目主打“綠色、可持續”的標簽,已有多個公司正在布局地熱提鋰項目,并成功吸引了通用、大眾、雷諾、斯特蘭蒂斯等下游企業簽署承銷協議。
目前,地熱鹵水提鋰取得進展的項目主要集中于歐洲上萊茵河谷與美國索爾敦海(Salton Sea)。
以美國為例,由巴菲特創建的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在位于美國加州最南部的索爾頓海布局了地熱提鋰項目。
索爾頓海為加州最大的湖泊,面積達到343平方英里,由于處在巖漿活動連接板塊邊界,因此地熱能源豐富,是全球最大的地熱資源之一,湖區周邊有11座運營中的地熱發電站,其中十座為BHER公司所有。
BHER為伯克希爾·哈撒韋控股子公司。2019年,該公司開始推動索爾頓海地熱提鋰項目;2020年5月,該項目獲得加州能源委員會(CEC)的批準。
截至2021年底,BHER采用專有的離子交換工藝以實現從流動的鹵水中過濾出鋰,已在周邊的Imperial Country運營兩座示范工廠來生產碳酸鋰或氫氧化鋰,第一座工廠計劃先從鹵水中提鋰、在2022年4月運行;第二座計劃轉化為鋰鹽產品。若項目商業化驗證成功,計劃2024年最早開始推進商業化運作。
萊茵河谷深層地熱鹵水項目則是由澳大利亞和德國法蘭克福兩地上市的初創企業Vulcan Energy Resources布局。該項目設計采用原鹵吸附技術,從深層地熱鹵水中直接提鋰,并將尾液回注地下,規劃年產4萬噸的氫氧化鋰,項目規劃2024年分階段投產。
該項目獲得了多家鋰電材料、電池和車企關注,其中車企Stellantis成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同時也與優美科、LGES、大眾、Stellantis、雷諾簽訂了包銷協議,鎖定了投產前五年的全部產能,計劃在2025-2026 年開始商業化供貨。
中國在地熱提鋰方面也有項目正在推進。
今年1月,主營建筑裝飾石材的上市公司萬里石(002785.SZ)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控股子公司萬里資源公司與杭州錦江集團、當雄縣羊易地熱電站簽署合作協議,擬成立合資公司進行西藏羊易地熱水綜合利用項目。
項目技術將使用新疆泰利信TMS吸附提技術,一期計劃生產碳酸鋰產能不低于500噸/年,投資約3000萬元,建設周期六個月,后續二期計劃建設產能不低于1500噸/年。
該公司稱,這屬于世界首個地熱資源提理產業化項目,今年有望生產百十噸碳酸鋰產品。但項目技術難點在于,羊易地熱的水鋰離子濃度極低,僅17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