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龍力
6月7日,滬深交易所同步發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實施細則》),面向公眾公開征求意見。
本次發布的《實施細則》有哪些方面值得重點關注?對于量化私募來說究竟會有怎樣的影響?
上海某頭部量化私募的趙女士(化名)表示,《實施細則》主要是圍繞著基本原則做的延展和落地,沒有特別意料之外的信息。因為都在預期之內,所以影響也是可以承受的。最關鍵的部分其實是收費細則,但是《實施細則》里面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后續可能會另行公布。
新規對規模較大的主流量化私募的影響預期較為溫和,因為目前國內主流量化私募資管產品中,中周期策略(年換手率約30-50倍左右)占比較高,短周期策略占比已逐步下降。在行業超過萬億規模的背景下,各家量化私募管理人傾向于采用與自己當前管理規模相匹配的換手率,同時給量化管理人的團隊綜合投研能力、底層策略積累深度,投研流程精細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于行業而言,影響可能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對部分撤單率較高策略的超額水平及策略容量帶來一定沖擊;2、交易成本有一定增加后,部分依靠高換手創造超額的策略,可能會適當降低換手;3、基本面因子比重有望提升。
深圳某百億量化私募相關人士也表示,規范化挺好的,《實施細則》是框架性監管意見稿,很多具體參數還沒出來。不過,就算出來的話,對公司的影響也還好,其中一些被規范的交易行為公司涉及不到。
具體來看,《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中對于高頻交易給出的兩條明確的認定標準成為最受市場關注的點。具體分別是:(一)單個賬戶每秒申報、撤單的最高筆數達到300筆以上;(二)單個賬戶單日申報、撤單的最高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
前述深圳百億量化私募相關人士認為,以上述《實施細則》對高頻交易的定義標準來看,很多私募其實都涉及不到。
知名頭部量化私募念空科技創始人王嘯也認為,上述規定對T+0策略影響會比較大,但實際上大部分的量化私募是達不到《實施細則》對高頻交易的上述兩條認定標準的。目前量化交易在A股市場中的成交占比大約是20%-30%,而高頻交易在其中的占比實際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所以這些規定對于市場實際的影響也相對有限。
在趙女士看來,《實施細則》中最令人欣慰的一點,其實是把高頻交易和其他交易做了明確的區分。
界面新聞梳理發現,本次滬深交易所公布的《實施細則》均將高頻交易管理單獨列為第五章,明確規定了高頻交易的判定標準、需要額外報告的信息等,并表示交易所對高頻交易實施重點監管,可以對高頻交易實施差異化收費。
其中特別提到“投資者以減少大額訂單對市場沖擊或者保障不同投資組合交易公平性為目的,在交易環節按照設定的拆單算法自動執行交易指令,且已按照本細則第九條規定履行報告義務的,不適用前款要求。”
對此,趙女士認為,可以理解為把同樣采用高頻率下單的“算法交易”拆分出來——僅為單邊交易,更多是交易執行精細化發展的結果,提供以優化定單執行而非獲利為目的的自動化交易執行。
而高頻交易特指在極短周期內賺取買賣價差從而獲利的投資策略。考慮到A股T+1交易制度、印花稅、流量費,不同機構對預測周期的具體定義可能有些微差別,但按海外慣例預測周期不會超過5分鐘,按照這個定義,所謂的“高頻交易”在A股幾近是一個“偽命題”。國內談論高頻交易更多是指期貨市場的場景,海外機構擁有一定的速度和技術優勢。
至于涉及提前報告的相關規定,王嘯認為,作為市場重要的參與者之一,量化私募本來就應該就相關事項提前報備,海外的量化機構也都是需要報備的。
王嘯表示,就公司而言,其實是歡迎各種新規的,只有各方面不斷規范化了,整個行業才能健康、長遠地發展下去。另外,目前很多投資者認為量化對市場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相關部門出手規范量化交易,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投資者的信心。
趙女士也認為,其實有標準了是好事,大家有錨定以后照辦就可以了,不然的話,預期反而很難管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監管并不是想管死這個行業,恰恰是希望行業規范健康長遠發展,短期看起來,嚴監管對行業可能產生一些出清的陣痛,但從長遠來看,對行業、對真心想做事的管理人其實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