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由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作為指導單位,上海報業集團|界面新聞主辦,海口國家高新區、海口江東新區管理局作為支持單位,Tribune看臺、華宸資本作為支持企業的第六屆【資本論壇】在海口觀瀾湖度假酒店圓滿落幕。電通中國CEO黃國文、新加坡銀行董事吳承峰、云南信托總裁助理賈巖、華諾(海南)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胡俊蕊作為圓桌對話嘉賓出席本次論壇。看臺創始人、行列秩科技董事長、華宸資本創始合伙人劉曉光擔任圓桌主持人。
活動現場,圓桌嘉賓聚焦“新經濟時代下的中國企業全球化趨勢”這一主題,就國內國際雙循環政策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抓住機遇,在全球化進程中實現全面突圍,尋求占領全球市場價值鏈的頂部位置展開精彩探討。
以下為圓桌對話實錄:
主持人(劉曉光):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上市公司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劉曉光。在圓桌對話開始之前,我再向各位介紹一下我們的圓桌嘉賓:電通中國CEO黃國文先生、新加坡銀行董事吳承峰先生、云南信托總裁助理賈巖先生、華諾(海南)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胡俊蕊女士。
我們這個圓桌邀請了這么多重量級的嘉賓來,也是想借此機會,跟臺上的各位嘉賓探討比較主流、也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也就是《新經濟時代下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趨勢》。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地球村已經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在當下風起云涌的思潮變幻中,逆全球化是小插曲,全球化則是大勢。隨著中國日益走向全球舞臺的中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揚帆出海,積極探索前景無限的異國藍海市場。可以說,中國企業走出去,面對的挑戰前所未有,但是機遇也一樣前所未有。
就此而言,我在這里先拋磚引玉,問在座各位嘉賓一個問題:從各位不同的視角出發,中國企業(包括企業家)在探索全球化過程中的行為和趨勢,現在整體呈現出了哪些新變化?
黃國文:作為一家營銷廣告傳播集團,電通其實就是品牌跟消費者,或說目標人群的橋梁。因此,談到最近的趨勢,在我自己的觀察里,這幾年不僅國內的企業也有很大的改變,消費者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企業的趨勢,大家已經聽得很多了,比如“年輕化”、“科技化”可能都是關鍵詞。我這里重新作一個梳理,針對目前企業的變化,可以用四大趨勢“AX,BX,CX,DX”來概括:
“DX”,其實就是數字轉型的趨勢。各個企業都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恰恰是那些已經發展非常成熟的企業對于數字化、數字運用以及數字變革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CX”針對客戶體驗。對外企而言,客戶體驗是其非常重視的內容,一些奢侈品品牌尤為如是。而即便是科技品牌和企業,把客戶體驗管理做好,其實也是能夠幫到品牌或者企業搭建長遠價值的方式。因此,第二個趨勢,就是“客戶體驗管理轉型”。
“BX”,顧名思義就是“業務轉型”。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或企業的目標人群始終會有一些新的需求,科技發展也將決定一家企業未來的成敗。因此,業務轉型是大家非常重視的一個話題。我們怎么才能創新?在產品和服務的基礎上,業務轉型是第三個重要的趨勢。如果企業想出海,就必須要考慮一個問題:在國內的現有業務運營模式,究竟適不適合在國外去落地運營?
“AX”,也就是“廣告轉型”。廣告的做法也有很多不同方式。當先,廣告轉型很多時候都是基于平臺的轉型(比方說阿里、字節等平臺的發展)。這些平臺的技術革新、捕捉目標人群的方法,創新的生產內容的能力等,是我們每天都在學習的。總之,廣告的轉型也是現在每個客戶都非常關注的話題。
以上這四個方向也是接下來幾年對企業增長、企業全球化發展都至關重要的趨勢。
主持人(劉曉光):感謝黃總在數字化和營銷領域專業的分享,放眼全球,科技發展和消費領域永遠是要重點關注的,品牌傳播更為重要,這些都需要電通這樣的企業來給大家深度賦能。老吳是我的好朋友,昨天從新加坡特地飛過來參加這次論壇。他在公司平時也主要負責海外業務布局這一塊工作,新加坡銀行作為境外的服務機構,可以著重分享一下全球化的服務內容。
吳承峰:謝謝主辦方,謝謝曉光。站在金融機構角度來看,國內企業全球化的趨勢,我觀察到有三個主要的特點:
第一點,當企業初走到國際全球化的階段,在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都會有一些銀行帳戶的需求,需要符合當地金融監管的要求,并適應當地法令的需求。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銀行金融機構的支持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點,我們發現企業在資本市場的選擇更多了。以前我們在境外上市的選擇,都是以美國上市或者在香港IPO為主。但是現在,在新加坡上市,在瑞士發行GDR,還有其他離岸的金融產品,都成為可能的選項。也即,企業走出去在資本市場上的選擇更加多樣化了。
第三點,在境外控股的架構上,更加龐大和更加復雜。因此,當企業出海到全世界各國的時候,如何有效支援你在各個國家不同業務的發展,股權結構以及控股結構需要更加審慎和全面的考量。
賈巖:謝謝界面新聞,謝謝海南省各位領導和曉光總。我在這里談全球化可能有些班門弄斧了。我們云南國際信托這兩年國際業務辦得并不多,但是一直持續關注,在這里就分享一些淺見。
在我看來,全球化有壞的方面,也有好的方面。壞的方面,這兩年我們確實看到了發生很多事情,比方說現在全球產業鏈的向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的回流轉移,這涉及到國家層面制度的,文化的,經濟的方方面面的原因,也是國家層面的面對的挑戰。
而到每一個具體民眾的角度來看,這些年全球化確實帶來了很多的福利,尤其是精英階層可能是充分享受了這個福利。但是在很多發達國家,全球化的福利普通民眾并沒有享受到;由此甚至出現了反全球化的浪潮。因此,從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出發,現在全化確實遇到很大的阻礙;甚至于全球化變成區域化,大家各自在拉朋友圈了。
因此,比較悲觀地來看,短期之內全球化的鴻溝很難填平;但是,從樂觀的情況來看,中國企業全球化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第一,從過去輸出產品到現在的輸出能力,尤其是生產能力。云信有一個部門是專門做汽車金融的,我們跟車企有一些合作。從數據上看,去年中國汽車出口量超過了德國汽車,已經變成全球第二了。今年一季度的時候,我國出口107萬輛汽車,超過日本的95萬車輛,已經達到全球第一了。這是一方面,我們出口量第一。另外一方面,我們從俄羅斯、中亞、南美、東南亞都開始去試廠,從輸出產品到輸出生產能力,把我們的廠建出去了。
第二,我們的企業開始進行海外投資。全球海外凈投資的400萬億資源,這些年給日本帶來了很好的收益和全球影響力。
第三,在全球樹立了中國的品牌。過去一般來說,我們的服裝產業從產品設計到圖紙到成品需要7天時間;但是在中國的企業崛起以后,利用整個長三角全國的服裝供應鏈,從圖紙到成品可能只要兩個小時。這種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就助力了中國品牌的塑造。
第四,是中國的科技能力。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我個人對這個產業很感興趣。因為別的產品全球化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政治、文化其他的阻礙,但人的生命權是因此生物醫藥相關產品,實際上走出去面臨的阻力會小很多。我們公司之前參與過幾家藥企的專業配售,我們發現,一款能夠解決世界各類醫藥公司未能解決問題的藥賣到全球,其成長速度將是非常快的。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企業靠這些年積累下來的硬科技實力,也完全是可以堂堂正正走出去實現全球化的。謝謝!
胡俊蕊:我也來分享一下自己對企業全球化的感受。今年上半年,我其實一直在北京、深圳、香港之間來回,跟各大行業領域的企業家對話。通過跟這些企業家的交流,我對我們國家未來的經濟還是比較樂觀的,同時也對全球化持樂觀的態度。雖然中國內地的企業受到了一些地緣政治的影響,在向歐美出口方面受到限制,但是我們中國企業家的聰明才智真的不可小覷。一條路堵死了,我們的企業家們會自發地開辟出新的渠道、新的路徑。
結合我自己身邊的例子,我覺得未來全球化的趨勢是勢不可當的;企業對國際化市場的深耕和發掘,一定對企業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各大企業也必須在自身的布局和戰略當中重視起全球化這一要點。
在此基礎上,我特別認同剛才張處的觀點:海南一定是未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基點或者總部,各大企業應該把國際化的總部放到海南。因為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舉措就是設立海南自貿港。換句話說,我們要開放,就要給到一個窗口,給到企業實實在在的福利政策。這其實也是我們企業可以利用的重要機會。
主持人(劉曉光):那么胡總,基于相關的政策利好,在您看來,在企業落地,比如說落地到海南的過程中,有什么值得重要的注意事項嗎?在此基礎上,就您的經驗來看,您覺得實際落地的企業主要分哪幾類呢?
胡俊蕊:我們公司作為服務企業,實際是在海南投資落地的專業機構,包括我本人也是作為海口的招商大使,對這方面我們確實相對了解得比較清楚。
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2020年和2021年來海南的企業真的非常多,而且可以說是蜂擁而至。在還不了解政策,甚至是摸不著頭腦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就都紛紛來海南注冊了。換句話說,不管政策如何,我先來注冊再說。但是,在2022年和2023年,我感受最深的變化是,來注冊的這些企業更加理性了。他們都對自貿港的政策多多少少有些了解——通過媒體也好,通過政府宣傳也好。因此,這些企業來海南之后,對于我想在海南做什么?我想利用海南的什么什么政策來服務我公司的發展布局?對于這些問題,他們大概都會有一個相對清晰的思路。即使有些企業不是特別清晰,在和我們進行交流之后,他們也會意識到說自己應該去走的發展路徑是什么樣的。
2022年開始,來海南注冊的大部分企業都是實實在在來海南要做事情,實實在在來海南做投資的。這個變化是我自己一個非常明顯的感受。
現在,來海南(包括園區)考察的企業也是非常多。這一批企業中,真的想在海南實實在在做點事情的企業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營類的項目,把企業的經營放在海南。比如說企業的國際總部、大宗商品貿易類企業、國際研發中心、基金公司、投資公司等等。
另外一類就是投資型的項目,比如康養產業、旅游產業、房產地產業、園區類項目、加工和物流項目等等。
那么,企業在落地過程當中的重點是什么呢?我在這里提醒大家,首先就是一定要注意實質性經營:包括說在海南要有實際的辦公場地,在海南至少有三名員工長期工作交社保,在海南停留的時間不低于183天,財務的帳冊也要在海南。同時,如果是希望享受個稅優惠的個人,在海南目前是必須要待滿183天的;如果是一些特殊情況的行業,則可以單獨去向省里申請。
同時,在落地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用好、用足海南地方政府給予企業的一些財政補貼,我們一定要充分用好用足。
主持人(劉曉光):總體來說,海南政策雖好,但是來海南布局還是要扎扎實實,用虛的是不行的。
胡俊蕊:是的。
主持人(劉曉光):謝謝胡總。那我再請教一下黃總,很多企業想要做數字化轉型,想要擁抱數字化經濟。從電通的經驗出發,如何在數字商業時代當中,借助數字能力,更輕松更高效拓展全球業務?或者說,電通是如何布局的呢?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大,請您分享一下。
黃國文:我來分享一下我們電通的戰略方向。我們還是屬于服務品牌的企業,所以對我們而言,服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剛剛我的同事馬駿介紹過,電通有三大服務重點,第一個是創意;第二個媒介策劃和媒介購買;第三是數字轉型,是非常注重客戶體驗管理的項目,比如說CXM (客戶體驗管理)、數字分析等,無論是B端還是C端客戶,這一類項目,都是以科技領銜、數據驅動的投資方式。我們的傳播、營銷都要轉型,目的是要提升精準把握市場機會的能力。因此,我們要理解不同行業、不同品類的痛點和機會,洞察整個市場的發展趨勢和企業競爭力,在此基礎上去做內部轉型。因此,按照我們電通的投資方法論,也就是三個“B”:
第一個B是Build,搭建。我們有能力去搭建新能力,滿足新需求;
第二個B是Borrow,是借力,也就是找到對的合作伙伴,通過合作,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個B是Buy,是收購。馬駿分享的時候說過,過去那十年,我們收購了百多家公司,這一點也是電通集團的戰略,依托于這樣的擴張和收購能力提升,我們才能夠幫助我們的客戶實現品牌全球化。從這一點看,除了能力以外,我們的全球網絡也是一個堅實的基礎。電通是一家誕生于亞洲的營銷傳播集團;我們百年前誕生于日本,但今天的電通是一家國際公司,經營網絡遍布全球145個市場。面向中國,我們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廣告公司,因此長期深耕本土,非常擅長把海外品牌植入中國大市場。
近期大家都在考慮全球化,探索中國的品牌理念。對此,我覺得要把中國品牌打出海外,做到全球,首先必須要找到對的能力和資源來支持,這是兩個最主要的方向。
主持人(劉曉光):感謝黃總專業的分享。如黃總所說,現在全球化離不開能力和資源來支持,這其中,全球各地金融機構的支持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新加坡銀行是比較好的服務機構,新加坡最近兩年特別熱,在吳總看來,新加坡銀行能解決服務客戶和陪伴客戶的全球化問題嗎?
吳承峰:家族辦公室是解決私人財富管理的方案之一,如果搭配家族信托的話,可以更全面地將私人財富和公司利潤一并管理,這也是公私相結合很好的方式之一。其實,家族辦公室,對于高凈值人士,尤其超高凈值人士,在歐美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了。據統計,目前全球應該有5000至一萬家的家族辦公室。
但具體來看,在海外家族辦公室方面來講,我分享一些海外設立家族辦公室的信息。新加坡和香港都有設立單一家族辦公室稅務寬減的法案。從類型上看,可以分類為三種套餐,新加坡是13O/13U兩種套餐,香港則是一種套餐。這三種套餐各有各的客戶層,分別服務于不同的客戶需求,這幾年也吸納了大量國內的企業/個人前往加入。如果大家對這類相關業務感興趣,我們可以私下有更多的交流。
主持人(劉曉光):我再請教一下賈總,咱們作為境內金融機構,如何解決國內上市公司并購實操?
賈巖:謝謝曉光總。不管出海還是國內的并購,并購早就已經是全球化的工具了。就這一行為或說業務本身的開展而言,國內金融機構一方面確有進步,另外一方面也確實做得不足。我記得我20年前剛工作的時候,第一版要求是限制金融機構提供50%資金,期限5年;到現在第二版提供60%的資金,期限到7年;從這個角度看,確實有進步,比如中國銀行幫助吉利收購沃爾沃,還有興業銀行幫助藥明康德回歸,這些行為中,金融機構無一例外,都發揮了很棒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另有一些方面的問題,沒有很好地滿足客戶需求。這些問題主要分為幾個方面:
第一個問題,國內金融機構的運作是醫生光開方子不給藥。國外的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是從資金到并購方案、專業咨詢的一攬子工程;中國金融機構提供并購方案,往往局限在資金方面,從方案到資金之間是有割裂的。換句話說,現在就缺乏能把這一攬子事情都結合好、做好的機構。
第二個問題,我們國內對并購可能還是有一些觀念上的偏見,并且國內現在也沒有像國外類似黑石這樣的專業機構產生。并購其實有兩種,一種像禿鷲一樣分食,另外一種適者生存,提升效率的。中國限制就是很缺像黑石(black stone)這樣專業的投資機構。
總之,企業在并購的過程中,作為被收購方,其實都是希望我們找到好的收購者,把自己的公司像孩子一樣傳承下去,這是一個需求。另外作為收購方,則是想把自己企業做大,希望金融機構給他提供一攬子的工具跟全鏈條的服務,真正站在上市公司股東的視角幫他做并購服務。目前,我們的金融機構可能更多都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缺乏站在客戶的角度提供服務。
主持人(劉曉光):感謝各位的分享,真的事干貨滿滿。這場圓桌確實是一場頭腦風暴,知識分享非常豐富,大家也都需要持續消化。總體來看對于全球化的認識大家都是有共識的,,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化不可避免,但是真正的“走出去”不是單做一筆交易,一單投資,是希望企業在以實現盈利問目標的同時,增強海內外企業之間,政府與政府之間的認可,踐行好雙方在技術和文化交流等領域的使命,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而對中國企業來說,還是要再在做好產品的基礎上,尊重市場規則,主動擁抱世界市場,適應全球化的節奏,才能在全球化競爭當中走得更遠、更輝煌。
往屆回顧,請進入:
活動詳情垂詢,歡迎聯系2023【資本論壇】組委會:
會務組:
顧女士 gurenyi@jiemian.com
邵女士 shaoyifei@jiemian.com
媒體組:
程女士 chengxinyuan@jiem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