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解局
最近,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球新船市場新船訂單量達80艘、185萬修正總噸。
其中,中國拿下76%,韓國拿下20%。
中國船企在新接訂單方面,已經遙遙領先韓國船企。
具體到大型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這一領域,韓國也遭受來自中國的強烈沖擊。
中國能夠撼動韓國的霸主地位,核心是一項關鍵技術。
韓國的造船業,最近開始慌了。
他們發現,自己之前長久保持的高附加值造船訂單的數量優勢,正在被中國迅速追趕。
2022年中國造船廠LNG訂單大幅增長
在早些時候,中國造船業2022年的“業績單”已經出來了。
其中,在全球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這一塊,中國船企以55艘創了新高,首次占全球訂單的份額超過了30%。
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要知道,在2021年,全球302艘高附加值的船舶訂單,韓國手里還握著191艘,獨占了65%,穩穩的龍頭地位。
特別是在17.4萬立方米的LNG船方面,韓國船企的訂單量占了89.3%,幾乎是無法超越的壟斷地位。
中國雖然排在第二位,訂單量卻只是韓國的零頭。
這也是中國雖然早就超過韓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船舶制造國,但韓國卻不以為懼的原因。
韓國這種心理優勢,持續了很久。
1981年,韓國當時已經是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造船國,而中國直到1982年才正式開始按照國際標準建造出口船。
即便是2010年中國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成功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一之后,韓國造船業的心理優勢仍舊根深蒂固。
原因只有一個,那時的中國船舶業,主要是以建造常規船舶為主,在高附加值的船舶建造方面,韓國仍舊把持著絕對的壟斷地位。
當時中國造船業雖然總訂單超過韓國,但是訂單的均價卻只是韓國的三分之一
這也意味著在高附加值船舶的制造方面,中國仍然扮演追趕者的角色
在LNG船制造領域,韓國作為先行者,長期以來占到世界市場份額的九成。
1994年,韓國制造的第一艘LNG運輸船交付。
這時的中國造船業工作者,在參觀學習日韓造船企業后,還在懷疑自己能不能造得出這樣有著“科技與狠活”的大船。
畢竟,LNG運輸船看起來雖然不起眼,卻是和航母、郵輪比肩的造船業三顆明珠之一,科技水平與制造工藝要求之高,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LNG運輸船的建造難度和工藝的復雜,最主要是如何安全且低消耗地運輸液化天然氣。
為了方便天然氣的運輸,需要把它液化,這個溫度要達到-162℃。也就是說,LNG船用來裝載液化天然氣的“容器”,也要能夠忍耐這個極低的溫度。
LNG運輸船液艙內部
這樣問題就來了。
普通金屬遇到這么低的溫度,要么會被凍得變“脆”,要么就會因為熱脹冷縮開裂。
裝載著十幾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的大家伙堪稱“沉睡的氫彈”,萬一發生泄漏,頃刻就會爆炸,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就算不發生爆炸,假如在漂洋過海幾千公里的路途中,因為密封不嚴,液化天然氣揮發得太多,貨主肯定也不會樂意的,所以這個損耗也必須要控制好。
因此,LNG運輸船的“液艙圍護系統”,是這種船制造的關鍵難點。
通俗地講,這個液艙系統,就像保溫瓶的內膽,內外薄膜都要用具有低熱膨脹率的殷瓦鋼焊接制作。
但是殷瓦鋼這玩意太嬌貴了。
它不能接觸到水,哪怕用手摸一下,或者一滴汗珠,都能腐蝕它,導致生銹。
所以焊接的時候,要保持空氣干燥和表面干凈,工人還要戴上專門的吸汗手套才能操作。
殷瓦鋼的焊接難度是所有焊工等級中最高的
另外,殷瓦鋼的合金含量比普通的鋼材高很多,焊接性也更差,而液艙里用到最薄的殷瓦鋼只有0.7毫米,僅相當于2個雞蛋殼的厚度。
所以殷瓦鋼的焊接,也被稱為全世界難度最高的焊接技術。
一條不到4米的焊縫,高級焊工需要5個小時才能焊完,中間不能停頓,需要一次成型。
而且必須保證“零差錯”,因為如果有哪怕一個細小的焊縫泄漏,就得花1000個工時去返工,付出的時間和財力成本與正常情況的比例達到了500:1。
培養一名專門焊接殷瓦鋼的工人,平均要花費20-30萬元和幾個月的時間,1年左右才能基本熟練,還必須經過外國專業機構的考核認證,才能上崗。
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這個認證的工人不到200人。
制造殷瓦鋼同樣很難。
因為材料特性復雜,所以殷瓦鋼的生產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對材料的純凈度、成分、工業精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還要克服表面硬度低、軋制過程容易造成表面缺陷等很多難題。
也正是因為制造難、焊接難,所以殷瓦鋼的價格是普通船板的20倍左右。
國內建造一艘14.7萬立方米LNG船,僅殷瓦鋼的用量就需要450噸左右,總價超過5000萬元。
更重要的是,殷瓦鋼以前只有法國一家公司能夠生產,而全世界的LNG船,幾乎都繞不開這家法國公司。
韓國是全球生產LNG船最多的國家,但是韓國要從法國GTT公司進口殷瓦鋼,并且用GTT研發的液貨圍護系統。
韓國每生產一艘LNG,就要給這家公司1000萬美元左右的專利費。
說起這個GTT公司,就要先說一下大型LNG船圍護系統的兩種技術路線——MARK系列薄膜型液貨圍護系統和由殷瓦鋼制成的NO系列薄膜型液貨圍護系統。
GTT公司的技術
這兩項技術在上世紀60年代誕生,原本分別由兩家法國公司掌握。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兩家公司合并成立GTT公司,由此壟斷了LNG船圍護系統薄膜技術。
同時,也僅有這家公司能夠提供殷瓦鋼。
由此開始,GTT公司占據了全球90%的市場份額。
也就是說,任何國家想造LNG船,必須從GTT買原材料,同時也得用他們的技術,并且只有得到GTT公司認證,才會被認為獲得了進入大型LNG船市場的許可。
近年來GTT公司的利潤數據
用一句話形容那就是“躺著就把錢賺了”
有人可能會說,那拋開GTT的技術系統不行嗎?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從生意上來說意義不大。
一來,GTT公司的技術方案和原材料,幾乎是壟斷性的。
全世界的船級社,也就是對新建船舶進行技術檢驗和認證的驗船機構,都認GTT的方案和材料。
要知道,一艘大型的LNG船造價在2億美元甚至更高,沒有GTT的背書,保險都沒人敢給保。
二來,GTT的方案也是造價最經濟的。
比如說曾是全球建造LNG船第一的日本,當年就是因為“不信邪”,堅持球罐型LNG船的技術路線,雖然專利費比較低,但因為造價高而且建造難度大,因此逐漸被擠出了LNG船市場,讓韓國接棒成了全球第一。
世界各主要造船國,都試圖繞開GTT,找到新的技術路線,以借此成為新的“霸主”。
當然,在新技術和新材料成熟并且被市場認可之前,中韓在搶奪建造LNG船市場蛋糕的時候,都選擇了“打不過就加入”,只是中國在自主可控這方面,要更主動一些。
寶鋼生產的殷瓦鋼通過GTT認證,成為全球唯二的供應商同時得到了中國船級社的認證
上世紀90年代末,GTT公司到中國推廣薄膜技術。
GTT提出與船廠的合作模式是只提供圖紙和檢驗服務,不提供任何實物部件,船廠要向GTT公司認可的供應商采購部件,然后再被收取每艘船造價5%的專利費。
當時國內造船廠很難接受這種“霸王條款”,不過因為國內對LNG船的需求開始爆發式增長,強勁的市場需求不允許我們再猶豫。
2003年,廣東上馬中國第一個LNG項目,滬東中華造船(集團)公司開始和法國大西洋船廠合作。
直到2008年,14.7萬m3的“大鵬昊”號交付,中國才算打破了日韓的壟斷,建成了第一艘大型LNG船。
與韓國不同的是,中國對“卡脖子”這事很警惕。所以,在建造LNG船的同時,中國開始瞄上了殷瓦鋼。
滬東中華啟動了《液化天然氣船用殷瓦合金和絕緣箱膠合板關鍵技術應用研究》的項目,寶鋼負責其中殷瓦合金的研制。
經過多年研制,殷瓦鋼的國產化取得了突破。
經過2015年和2017年兩輪認證,GTT公司終于在2017年把認證證書頒發給了寶鋼,由此,中國企業成了全世界第二家殷瓦鋼的供應商。
LNG船在去年開始爆發式增長,2021年全球LNG訂單價值175億美元
2022年前三季度就達到287億美元
數據、圖片來源:VesselsValue
這好處可太多了。
首先是能省錢。
中國本身對LNG船就有非常強大的需求,自己造船用自己生產的殷瓦鋼,在這方面能降低不少成本。
中國的市場容量和需求太大。
據不完全統計,在2021年底的時候中遠海運就有47艘LNG船,還要再建6艘。
招商輪船有21艘LNG船,中海油也有10艘,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停地刷新。
有數據顯示,建造一艘大型船舶使用的鋼材,占成本的20-30%之間,而LNG船的這一成本甚至要超過35%。
面對這么龐大的市場需求,一艘船哪怕省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個天文數字。
其次是整船的價格也更具有優勢。
便宜就意味著國際競爭力,這讓中國船舶制造業的競爭力越發有優勢。
中國目前LNG船的造價方面,普遍要比韓國企業便宜1000萬美元左右,這也是中國LNG船訂單最近這兩年猛增的一個原因。
中國造船企業在成本方面更有優勢 圖片來源:韓聯社、國海證券
韓國在2000年左右的那段時間,從歐洲和日本手里搶訂單,也一樣是通過低價來競爭的。
當時一艘13.8萬m3的船,韓國報價1.4億美元,而日本和歐洲的報價通常都在1.6-1.65億美元。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供應鏈的安全問題。
2022年,中國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了全球的47.3%、55.2%、49.0%,并且穩穩地占據著60%的中端造船市場。
在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國之后,中國也正在一步步發力高端船舶制造。
作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冶金、電子、化工……從原材料到加工,再到配套設施,中國有一整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巨大的市場,趕超韓國的高端船舶制造,中國造船業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
殷瓦鋼的國產化這只是其中一步,中國制造還要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