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中國人民銀行周一發布《2023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關注物價走勢邊際變化,引導穩定社會預期,支持構建糧食、能源等保供穩價體制機制,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
央行指出,今年5-7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還將階段性保持低位,這主要是受到去年同期CPI漲幅基本在2.5%左右的高基數影響。隨著基數降低,特別是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市場機制發揮充分作用,經濟內生動力也在增強,供需缺口有望趨于彌合,預計下半年CPI中樞可能溫和抬升,年末可能回升至近年均值水平附近。
“當前我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央行稱,通縮主要指價格持續負增長,貨幣供應量也具有下降趨勢,且通常伴隨經濟衰退。我國物價仍在溫和上漲,特別是核心CPI同比穩定在0.7%左右,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增長相對較快,經濟運行持續好轉,不符合通縮的特征。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指出,本次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將保持物價穩定的相關政策要求提到了利率政策之前,說明央行更加重視當前物價問題。并且,央行首次提出“關注物價走勢邊際變化,引導穩定社會預期”。
“近三個月物價數據持續低于預期,引發了市場對國內經濟出現通縮的擔憂,但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當前物價表現為基數拖累下的結構性下行,而非全面下行,今后的物價下行不具備持續性,5月CPI預計開啟上行,PPI下行也已接近尾聲。”王運金說。
他還指出,本次報告提到“支持構建糧食、能源等保供穩價體制機制”,而上季度報告的提法是“支持能源和糧食等保供穩價”,從支持“保供穩價”提升到構建“體制機制”層面,說明中央對物價的高度重視,未來可能會有在體制機制方面做一些調整。
在貨幣政策方面,繼一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后,央行再次強調“總量適度,節奏平穩”。央行指出,引導金融機構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和力度,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貸款需求,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有力支持實體經濟健康良性發展。
一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提出“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后,信貸投放節奏明顯放緩。央行數據顯示,4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7188億元,和一季度每月平均新增規模3.52萬億元相比大幅下降。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總量適度,節奏平穩”的要求已在4月信貸數據中有所體現,考慮到去年5月和6月是疫情高峰后的政策發力期,信貸投放基數偏高,不排除今年5月和6月新增信貸同比少增的可能。在經濟持續復蘇背景下,這有助于在穩增長和控制宏觀杠桿率之間把握好平衡,并不意味著信貸政策轉向收緊。
在結構性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對結構性工具的退進做了較為明確的安排。對比上季度和本季度報告,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普惠養老、交通物流等專項再貸款將繼續使用;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普惠小微貸款減息支持工具、收費公路貸款支持工具、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等工具已到期退出;今年一季度新設立的房企紓困專項再貸款和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正在落地生效。
在利率政策方面,央行本次強調“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適度”。王青認為,二季度貨幣政策總體上還會延續穩增長取向,這包括引導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正常波動,而非持續上行。
“整體上看,當前貨幣政策進入‘觀察期’,二季度動用降息降準‘大招’的可能性不大,重點運用結構性政策工具,對小微企業等國民經濟薄弱環節,以及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提供精準定向支持,同時針對房地產行業的支持力度也會進一步加大。”他說。
此外,這次報告還新增了“防范境外風險向境內傳導”的要求。央行在專欄3“硅谷銀行事件及其啟示”中提到,我國金融機構對硅谷銀行風險敞口小,硅谷銀行破產對我國金融市場影響可控,但對硅谷銀行事件的經驗教訓也要總結反思,比如避免貨幣政策大放大收、重視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關注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穩定性、處置金融風險要迅速且強力。
央行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推進金融穩定法制建設,推動《金融穩定法》出臺,健全市場化、法治化金融風險處置機制。 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制度的早期糾正和市場化風險處置平臺作用。不斷充實金融風險處置資源,完善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管理機制,與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雙層運行、協同配合,共同維護金融穩定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