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馬曉河日前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需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引領。為夯實消費基礎,可以將個稅起征點提高至8000元,從而減輕中等收入群體負擔,同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議為農村60歲以上老人提供補貼。
4月16日,馬曉河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主辦的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指出,嚴格防疫措施解除、政策發力以及地方“拼經濟”的熱情推動了中國經濟開局向好,預計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或在4.6%左右,全年經濟增速將明顯好于去年,實現5%以上的增長是大概率事件。
他表示,解封后,居民生活秩序恢復正常,補償性消費和必要性消費推動消費需求回升。同時,解封還使物流暢通,堵點消除,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關鍵節點被打通,供給側被壓抑的增長也很快釋放出來。
“今年宏觀政策的力度加大,動手也很快,對經濟加快恢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貨幣政策看,總量上保持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結構上在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支持。財政政策的重點是減稅降費支持政策,著力紓解企業困難。”馬曉河補充道。
不過,馬曉河指出,當前需要關注的問題是,接下來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是什么,如果經濟增長由投資驅動,倘若外需增長乏力,內需不足,消費增長慢于投資增長,必然導致產能過剩。
他進一步表示,盡管今年以來消費增長在恢復,但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也在下降區間。“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出口的貢獻在上升,投資貢獻在上升,唯獨消費的貢獻在下降。中國已經十分臨近高收入國家門檻,這個過程中最大的經濟結構變化就是消費占GDP的比重要上升,比重應占到65%以上。”他說。
馬曉河建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經濟發展要從投資拉動、出口導向往消費引領和創新驅動轉變。投資方面主要是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更多向民生和消費公共設施領域傾斜。
他強調,要把增加城鄉居民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作為戰略重點,以夯實消費基礎。同時,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清除一些限制消費的規定。
“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可以直接給低收入者發放補貼、消費券等,從而促進消費。為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減輕中等收入群體負擔,可以考慮調整個稅起征點,由目前的5000元提高到8000元。”他說。
改善消費環境方面,馬曉河特別提到,截至3月份,全國失信被執行人為800萬人,大部分都是小微企業的破產企業法人,他們多為被動破產,成為“失信被執行人”,對他們實行“限高”,不許坐高鐵、飛機,這既影響企業經營,也影響個人消費。
“他們變成 ‘失信者’,是我們的金融風險防范體制不完善造成的。只有通過完善體制機制解決問題,比如建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擔保金制度,設立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工具等,來化解企業債務風險。因此,這些人只需承擔企業法人責任,不要影響他們個人和家庭的消費,建議取消對這部分人 ‘限高’。”馬曉河說。
同時,他表示,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醫療保險補助標準,提高養老保險補助標準,完善緊急救助制度。他建議,把農村60歲以上老人享有的養老保險最低標準由目前的100多元提高一倍,另外,可以考慮給農村60歲以上老人發放老農津貼,每月200元起步,之后可逐年增加。
除了上述建議,馬曉河還表示,要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增加減稅降費的政策力度,幫助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化解風險,從而更好實現穩崗,比如,對于小微企業應納所得稅額在100萬到300萬元之間的,應免征一部分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