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本科生”“網傳廣州美團騎手招滿”“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000萬人”……近日多個就業話題沖上熱搜,就業市場的變化備受關注。
《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從2022年的發展環境指數來看,香港、深圳、廣州位列前三。
“從獵聘的數據看,不管是職位的發布還是平均年薪,也跟這個排序吻合。這跟城市經濟、產業結構的發展脫不了干系。”獵聘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楊柳告訴界面新聞,2023年以來,可以觀察到大灣區在互聯網、游戲、智能制造等行業對人才需求大幅增加。
另一位從事外包行業的人士則提到,互聯網、醫療和餐飲板塊有著明顯的復蘇。
一個趨勢在于,用人企業對學歷要求越來越高,制造業招工的需求正從藍領逐漸轉向研究生。“學歷貶值”的背后,也是城市產業更新換代的需求。
制造業招工從藍領轉向研究生
“乙類乙管”后,針對大灣區的就業復蘇需求,楊柳指出,廣東名列前茅,其中4個城市進入全國前20,為深圳、廣州、東莞和佛山。
“這些城市招聘的代表行業和企業是智能制造和民企,很有廣東的特色。”楊柳觀察到,需求最多分布在互聯網、游戲行業,其次是智能制造行業,“其中又包括汽車制造、家電制造等,以及衍生出來的鋰電、自動駕駛。智能制造也是大灣區跟其他城市群的不同之處。”
楊柳表示,制造業的升級轉型對大量數字化人才提出需求,需要從互聯網、計算機、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方面招納人才,“所以這些行業的招聘需求非常活躍,市場上這部分人才也屬于緊缺狀態,薪酬增長非常快。”
“以前我們講制造業工人,會想到藍領、比較低級的廠工。但現在制造行業需求的員工已經是中高端人才,工作年限在十年以上、學歷是研究生起點,對經驗、專業都有要求。”楊柳說。
根據獵聘《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近三年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吸引力不斷加強,從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同比增長19.98%,超過京津冀和長三角。
從細分行業人才分布來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以13.48%的占比領先;其次是房地產開發/建筑/建材/工程,占比12.47%;電子技術半導體人才占比居第三,為6.16%。
但人才供需占比不平衡的現象突出。從TSI指數來看(TSI>1,人才供不應求;TSI<1,人才供大于求),電子/通信/硬件達到2.08,服務/外包/中介達1.99,制藥/醫療達1.9;而金融為0.62,房地產/建筑/物業為0.53。
受大環境影響,房地產開發、互聯網行業熱潮退去,企業需求的人才占比下滑最多,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職位發布數同比上年下跌了58.67%和19.96%。
相比之下,機械制造/機電/重工、電子技術/半導體、制藥/生物工程、汽車/摩托車等實體產業人才招聘量處于增長,增幅分別達到22.47%、18.80%、21.22%和26.88%。
在最難招職位中,排名前十的均為技術崗位,位列前三的分別是驅動開發、嵌入式軟件開發和Android。
“一個重要的方向是各司其職”
盡管人才吸引力最高,但大灣區和其他城市群也出現了“斷層”。
“從去年平均年薪來看,北京最高,接近30萬;其次是上海。深圳、廣州是25萬和20萬。”楊柳提到,“我們常常講‘被平均’,其實5萬塊的被平均是一個非常高的值,多少人拉動了這5萬塊。”
相比廣深,楊柳提到,上海比較“洋氣”,外企更多,更吸引年輕人,特別是留學生,“不管是廣州還是深圳出去的留學生,首選的城市基本是上海;北京更多的是總部所在地,要的人相對來說也較高端。”
薪資差距的背后是學歷的差異。與京津冀、長三角對比,大灣區碩博人才均低于前兩者。京津冀碩博人才最多,碩士占比27.48%,博士占比1.74%;長三角分別為20.9%和1.05%;大灣區僅為16.15%和0.79%。
廣州叮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齊超宇認為,這也由于大灣區跟長三角的經濟結構不同,上海以大中型企業和頂級企業為主,華南以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為主。
“很多小店鋪,對于學歷的要求并不高,中專以上、高中以上,能干活就行,這是華南特色。”齊超宇也觀察到,放開之后,廣州首先復蘇的是小微企業和個體戶,“規模較小的飯店、美甲店、寵物店都重新開張了。雖然之前倒了一片,但他們的好處在于經營成本較低。”
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上海人才紅利較大,但廣東依然停留在人力階段。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天玉表示“也不能這么說”:“21世紀勞動法的一個重要發展,就是消除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所以在制度上不區分兩種勞動。坐在辦公室的白領和外面做勞力的工人,沒有勞動評價上的差別。”
他表示,社會運行需要各個層次的人,要看各層次的匹配能否符合當地產業的發展,“一個重要的方向是各司其職。”
廣州的標簽是什么?
近期一張“美團廣州騎手招滿”的聊天截圖掀起了熱議。
盡管相關負責人回應說法和實際并不相符,但楊柳認為,這也反映出在廣州能獲得很多中低端崗位機會。
在大灣區“9+2”城市中,深圳和廣州占據著近七成人才,但兩者也有明顯的差距。獵聘數據顯示,深圳海外人才占比達48.28%,而廣州僅27.39%。
2月以來,廣州成為全國人口流入TOP1城市。“但流入的人口是不是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還是有區別的。”楊柳表示,這也是由崗位驅動造成的廣深二地發展方向的差異,“崗位匹配的人是怎樣的,是前期企業需求決定的;企業為什么有需求,是產業決定的。”
作為千年商都,廣州有著大規模的傳統產業,在社交平臺上亦被戲稱為學歷較低的外來務工人員就業的“兜底大戶”,但發展到今日似乎也成為了包袱。
北辰青年主打青年文化與社交平臺,其創始人兼CEO宋超觀察到,尤其在互聯網和技術類行業,年輕人更愿意去深圳而非廣州,在新興產業方面,廣州對比北上深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廣州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競爭力,這點挺重要的。它的標簽是什么?”宋超提及,北京的核心是文化、政治,上海是金融、外企,廣州好像是商貿,但是這個標簽不太“服眾”,“之前廣州想以電商或者數字經濟作為標簽,但還沒做起來。”
“其實不從商業和經濟上說,廣州的魅力在于它沒有標簽,這個城市非常多元和包容,不是某一類產業很集聚的地方,干啥都可以。但從商業和人才的角度,缺乏一些定位。”宋超說。
北辰青年的服務群體為26歲到35歲之間、北上廣深的年輕人。根據過往經驗,宋超發現四個一線城市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我們會調侃,北京的文藝青年是最多的,上海青年活力是最強的,廣州整體上很溫和,深圳的比較著急——在賺錢和戀愛這兩件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