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景源
2023年全國兩會即將開幕。2月26日,新任在滬全國政協委員集中赴京。據悉,此次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共102名,其中新任委員60名。新任委員們都關注哪些話題?
陸銘: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與人口流動趨勢相適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全國政協委員陸銘擬提交兩份提案,關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平臺經濟。
在陸銘看來,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人口在全國內大范圍流動,這就使得人口在空間布局上有很大變化,有些農村地區的人口持續減少,土地尤其是宅基地大量閑置。
為此,陸銘建議相關部門在政策層面上考慮接下來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宅基地相關制度的改革,要與人口流動的趨勢相適應。
“特別是要把宅基地及其上面建筑物的權利,通過相關的改革將其產權化,從而在更大范圍內獲得更好的配置效率,同時也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陸銘說。
平臺經濟,尤其是與生活服務業相關的平臺經濟,既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消費活力和居民生活質量,又能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陸銘也注意到,線上平臺提供的服務品質和多樣性,其實高度依賴于線下實體空間提供的服務品質和多樣性。
他建議要為平臺經濟的發展營造更好的社會氛圍和政策環境。一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加強對線下空間多樣性、互動性、體驗感的建設;二是要改善相關平臺工作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例如提供休憩空間等。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陸銘也回應了“逃離一線城市”“生育率下降”等熱門話題。
他認為,年輕人逃離大城市,選擇生活成本低的小城市,作為一種個人選擇無可指摘。在每個人的選擇都值得尊重這一前提下,從趨勢上來看,目前國內人口還是在向大城市集中,并沒有出現趨勢性的逃離大城市的現象。
他也指出,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下,人口的跨地區流動可以緩解部分生育率下降較為急劇地區的勞動力供給問題。
郁瑞芬:提振民營經濟信心
2月26日,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在滬全國政協委員郁瑞芬透露,兩會期間,她計劃提交一份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的提案。
郁瑞芬認為,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非常好的引擎,如何鼓勵民營經濟企業家更有信心地助力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
《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22)》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民營企業數量占全部企業數量的92.1%,已有4457.5萬戶。2021年,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0.2%;民營企業進出口額19萬億元,增長26.7%,占我國外貿總額的48.6%,對外貿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58.2%;貢獻稅收收入9.8萬億元,占企業稅收總量的59.6%。
此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各級領導干部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今年兩會,郁瑞芬期待能在民營經濟方面得到更多更清晰的政策指引和抓手,讓企業家們能更安心地投入生產。
張偉濱:各級醫療體系定位要更清晰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骨科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張偉濱關注醫療體系的重塑與分級診療的建設。
他指出,去年底經歷新冠感染高峰初期時,上海各三級醫院醫療資源擠兌較為嚴重。為此,他建議,要更好地發揮各級醫院的功能,明晰各級醫院的功能定位。“換句話說各級醫院主要的看病對象是誰,能看什么病?”
張偉濱認為,針對常見病、慢性病的診治配藥和健康管理,要引導患者去二級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三級醫院應該更重視疑難雜癥和復雜疾病的診治。
司徒國海:加強科技創新技術“從一到十”的支持力度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司徒國海建議,在完成“從零到一”的技術突破后,我國要加強創新技術“從一到十”的支持力度,從而真正提高技術的轉化率,更好地支持創新基礎產業化。
何為“從一到十”?司徒國海解釋稱,“從零到一”是指原創性的突破,“從一到十”則是指技術轉化為產品的關鍵步驟,期間要經歷漫長的培育過程,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力度。
除了以上話題,金杜律師事務所中國管委會主席、高級合伙人張毅將圍繞構建和集成完善“數據要素生態圈”,建言“讓數據合規賦能數字經濟”;對于提升消費信心,民建上海市委會專職副主委汪勝洋提出持續推進穩就業、提升最低工資等措施,建議將海南購物退稅政策擴大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