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1月17日,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86.5%,超過時序進度0.9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例首次降到1%以內,達到0.9%。
蔣火華介紹,2022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是有監測數據以來首次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內,為29微克/立方米;北京PM2.5濃度實現“十連降”。
不過,蔣火華指出,“2022年全國及重點區域臭氧濃度同比有所上升,部分流域水生態系統仍較脆弱,噪聲擾民時有發生,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仍未到來,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近日,生態環境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印發了《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2023年版)》,將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新污染物是指新近發現或被關注,對生態環境或人體健康存在風險,尚未納入管理或者現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風險的污染物。劉友賓介紹,新污染物主要來源于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生產和使用。根據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環境風險,結合監管實際,經技術可行性和經濟社會影響評估,《清單》明確了14種類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環境風險管控措施。
關于噪聲污染問題,蔣火華介紹,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統一規劃國家聲環境質量監測站(點)設置,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負責設置本行政區域聲環境質量監測站(點)。到2023年底前,我國將建成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功能區的聲環境質量監測網。
蔣火華介紹,未來我國還將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主要分兩步走,到2023年年底前,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率先實現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到2024年底前,其他303個地級城市實現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
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建成后,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實時發布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數據。
此外,生態環境部要求,各地要以投訴較多的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為重點,開展聲環境質量和噪聲排放情況調查、監測。鼓勵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管理者根據需要在相關場所開展噪聲監測。工業噪聲排放單位要依照法律和排污許可證要求開展自行監測并公開數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單位、鐵路運輸企業、民用機場管理機構要依法落實噪聲監測責任。
蔣火華還介紹,2022年全國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海水水質比例為81.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比例為8.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孫守亮特別指出,經過努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22年,黃河流域地表水Ⅰ—III類斷面比例達到87.5%,同比提高了5.6個百分點;黃河干流全線水質持續改善;流域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3%。黃河源頭、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比如,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鳥類數量由建區時(1992年)187種增加到371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