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悅然
“我可能是中國商業航天業內,唯一一個不是從體制內出來,也不是科班出身的創業者。”
日前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火箭派創始人、CEO程巍如此評價自己。他坦言,自身有很多沖突點。
極限運動員出身的程巍,創業初期運營過《穿越火線》等多款大型網絡游戲,曾是龍羿啟航基金創始合伙人,2018年投資并聯合創辦北京達爾文細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39歲的程巍成立了商業航天民企火箭派。他進入商業航天的時間并不算早。當時,中國商業航天企業已經聚集了諸如藍箭航天、星河動力、星際榮耀等頭部企業。
火箭派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星箭一體化的商業航天企業。不同于其他同行,火箭派從生物衛星與生物載荷切入,是目前國內首家定位空間生命科學的民企。空間生命科學是研究宇宙空間特殊環境因素作用下的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
該公司計劃采用“星箭一體化”的模式,依靠運載火箭,打造空間生物實驗室,為生物醫藥行業提供商業化太空技術產品與服務。
去年底,火箭派發射了國內首個商業生物載荷。今年12月9日,該公司發射了中國首顆商業航天空間生命科學試驗衛星。
下一步,火箭派將把重點轉向液體火箭,計劃發射國內首枚星箭一體化液體運載火箭“達爾文二號”。該火箭預計具備生物載荷適配性、快速反應、低成本和航班化等特點。
拋開在商業上的作為,程巍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探險協會深空分會會長。近年來,他跟隨協會在不斷推動商業航天員的培訓進程,想讓普通人“上天”成為可能。
近日,程巍接受了界面新聞的專訪,就國內商業航天發展現狀、個人創業選擇、未來行業發展,以及其推動的商業航天員等相關話題等進行了探討。
以下為訪談實錄,刊發時有所刪節。
界面新聞:火箭派是國內商業航天中少有的從生命科學市場切入的企業,這是出于怎樣的考量?
程巍:從事商業航天,明確未來的方向非常重要。傳統所謂達到航天商業目的,是通過發射通訊導航和遙感衛星。但在中國,95%以上的衛星發射市場屬于國家隊。所以,火箭派自創立之初,選擇的是生命科學這部分明確的增量市場。
生命科學市場已在美國被大量驗證。1999年至今,國際空間站3000多個科學實驗中,60%是生物學實驗。此外,載人航天和空間生命科學密不可分。
一切航天都是“載人”航天,并非一定要把人送上天,而是始終服務于人類。
界面新聞:生命科學這部分增量市場的空間有多大?
程巍:麥肯錫曾測算,包括太空制藥等部分,全球至少存在2000億美元的空間生命科學市場。這部分市場未來發展非常快,將一步步成型。這個市場足夠讓很多家企業成為其中的獨角獸。
關注載人航天和空間生命科學,是火箭派的特質,公司也同樣關注其他市場。
國內企業中,除了火箭派,基本沒有其他企業聚焦生命科學和載人航天領域。載人航天是航天中最難的領域。
界面新聞:無論是衛星還是載人,火箭都是重要載體,火箭又分為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目前國內火箭市場發展情況如何?
程巍:國內火箭公司未來不會在固體火箭上花更多時間,它只是過程中的驗證。
火箭派正在推進“三年目標”。第一年發射載荷裝置,第二年發射衛星,第三年將實現火箭上天。目前,前兩個目標已經完;第三個目標中,火箭設計已經完成,供應鏈完成一半,預計明年上半年開始組裝,爭取明年年底發射。
火箭派第一發火箭的發動機是外購的,目的是先實現整箭上天,盡快形成商業閉環。公司也在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和發動機,計劃在第二發、第三發時替換。
界面新聞:目前國內商業液體火箭發展情況如何,其中面臨哪些挑戰?火箭派打算如何做?
程巍:挑戰非常多。中國商業航天中,目前還沒有一發液體火箭成功上天,也沒有可重復使用的發動機,同時沒有大噸位火箭。整體上,中國商業航天和國外差距仍大。
國外商業航天企業基本上是星箭一體化發展,既做火箭也做衛星,目前國內只有火箭派一家。
火箭派后續使用的是電動泵發動機,原理、結構和控制方式相比傳統方式更簡單;在重復使用方面,相對其他公司使用傳統的燃氣發生器循環,也更具優勢。
世界已經從機械化到電氣化、智能化的狀態,火箭不應該停留在機械化的時代。
界面新聞:近兩年,國內商業航天火箭發射出現多個失敗案例。很多人認為這是行業寒冬,怎么看?
程巍:我沒有這么悲觀。Space is hard.(航天是艱難的)。火箭發射一次就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需要忍受幾次失敗的過程。這是航天的特性。失敗會招致質疑,但這不在行業及火箭派的考慮之內。我們將按照自身計劃、目標和步驟一步步發展。
界面新聞:有觀點認為,行業面臨的困境之一是衛星需求大,火箭供給偏少,您怎么看?
程巍:實際上并沒有這么多衛星需求。每個衛星企業都說,想做星座、星網,這并不現實。傳統的需求存量市場主要是通訊、導航、遙感衛星,都主要掌握在國家隊手中。這些領域在未來有很大的市場,這是一個明確的假象。
界面新聞:火箭派資金情況及今年行業融資情況如何?
程巍:火箭派的現金流雖然有些緊,但整體正常。預計兩個月后,火箭派將結束新一輪融資。受疫情影響,今年行業融資情況并不樂觀。
界面新聞:未來行業發展趨勢如何,是否有新興應用領域的出現?
程巍:明年將是航天發展大年。很多液體火箭計劃上天。藍箭航天的“朱雀二號”首次發射雖然失敗,但它有備用箭;天兵科技、星河動力等也計劃發射液體火箭。
在應用方面,遙感衛星領域還有更大的市場待突破。短期內很難出現新興領域,業內主要還是在等待火箭獲得突破。有的人在做小行星采礦,但這一應用領域還比較遠。
界面新聞:太空旅游也屬于商業航天中重要的應用領域。但在普通人看來,這有點很遙遠。您如何看待這一領域的發展?
程巍:多數人都覺得,這件事很難。其中最難的是當你開始決定去做的時候。99%的人想不到要做這件事,剩余1%人里,99%的人覺得不可能,只有少部分人覺得可行,還不一定付出實際行動。
很多人認為這遙不可及,但其實并不遙遠。
美國目前已有平民航天員,都是大富豪,每次上天成本達上千萬美元。太空旅游成本還遠沒有到下降的程度,但我們須用動態的眼光去看,未來航天器的成本會下降。
對于中國而言,個人太空旅游發展前期,可能多是國家和企業贊助行為,不一定是本人出資。若以個人名義參與,基礎培訓至少500萬元。
目前,業內所做的更多是尋求上天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先讓大家具備上天的基礎條件,比如進行航天員科學性訓練,提升他們的科學常識、自我認知,以及培養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自豪感等。
界面新聞:中國探險協會深空分會推出了商業航天培訓計劃,這一計劃的目標是什么?這也屬于創業機會的一部分?
程巍:“上天”這件事要以十年為單位看,2-3年為基礎搭建,十年才能達到真正上天的目標。但很多人即使進入該計劃,也可能沒有機會上天,大家要接受這個現實。
在載人航天發展過程中,培訓將成為很大的市場,這一領域具備爆發的潛力,其培訓的主體是相關協會,協會進而安排和各個分支機構、訓練機構等進行合作。
界面新聞:當初為何決定要在商業航天中創業?
程巍:我可能是中國商業航天業內,唯一一個不是從體制內出來,也不是科班出身的創業者。我是學經濟學和統計學出身。
創業其實和一個人的受教育背景沒有太大關系。放眼全球,馬斯克、貝索斯等業內名人也不是科班出身,絕大多數人是因為看見才相信。
航天行業有巨大的吸引力,這條路雖然很難,但是沒錯。目前火箭派已經聚集了很多行業頂級人物,包括原小米、聯想、華為等大公司出來的人才。
最早時,我希望自己成為航天員,2020年,我覺得再不開始進入這個行業,可能就來不及了。同時,我并不認可國內其他公司的做法,所以成立了火箭派。
界面新聞:用一句話評價,火箭派是一家怎樣的企業?
程巍:用slogan來形容的話,就是“讓地球鏈接太空,讓太空升級地球。”
前半句,是指如何做航天器,要用先進的制造業去升級原來的航天產業。后半句中,其實太空沒有原生需求,需求還在于地面企業希望對產業升級。火箭派從這種現代服務業的解決方案出發,幫客戶去解決端到端的需求。
界面新聞:選擇和同行不一樣的路,是否遇到過質疑?
程巍: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成功。我是極限運動員出身,其中最重要的是風險管理能力。所以我認為,在能夠實現商業盈利的情況下,沒有必要耗費時間做固體火箭。
也許有的人覺得激進,我也受到過質疑。但這是我根據自身現實條件做出的最優選擇,而不是跟風。
創業就像打麻將,無需擔心一上來牌抓得很爛。繼續打,只要你還在牌桌上,總會促成一把好牌。如果一上來牌很好,拿新牌的幾率變得很小,選擇成本反而更高。
界面新聞:對于國內民營航天企業的未來發展,有何建議?
程巍:站在產業之外看產業非常重要。絕大部分企業站在產業端看問題,難以跳出原來的機制。任何一個創業者或創始人,都應該有更高的認知和格局。當然,目標宏大、長遠,但需要一步步落在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