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中國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高度重視未來通脹升溫的潛在可能性,并刪除了“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的表述。分析師表示,這些變化可能預示著未來貨幣寬松程度將邊際收斂。
分析師預計,短期內,至少在第四季度至明年初,降息、降準(“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總量型貨幣政策工具使用概率將進一步下降,貨幣政策將主要倚賴結構性工具發力,創新、低碳、中小微企業將是重點支持的對象。
央行在三季度報告中表示,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調節,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更高質量的支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指導政策性、開發性銀行用好用足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和8000億元新增信貸額度,引導商業銀行擴大中長期貸款投放,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力爭經濟運行實現更好結果。
國泰君安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覃漢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報告刪去了“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的表述,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措辭本質上變化不大,與央行關注需求側引發通脹壓力對應,總量型貨幣政策空間預計不大。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這或意味著央行流動性調控寬松程度將邊際收斂。核心原因在于央行從金融穩定角度對防止資金空轉的考量及匯率、國際收支重要性的提高,當前貨幣政策進入首要目標在穩增長和保就業、金融穩定、匯率及國際收支間高頻切換狀態,政策基調將在穩健略寬松及穩健中性間靈活切換。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有1萬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到期,但央行周二僅續作了8500億元MLF,并表示已通過其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如抵押補充貸款(PSL)、科技創新再貸款等滿足了金融機構中長期流動性的需求。央行縮量續作MLF的同時,也令市場降準預期落空,可見,央行對總量工具的使用已較為謹慎。
央行在報告中還表示,高度重視未來通脹升溫的潛在可能性,特別是需求側的變化,不斷夯實國內糧食穩產增產、能源市場平穩運行的有利條件,做好妥善應對,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
分析師指出,當前,國內總需求仍低于潛在水平,央行對通脹的擔心更多是未雨綢繆和中長期的角度,結合上面刪除的“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進一步暗示未來流動性寬松將邊際收斂。
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2.1%,較前值回落0.7個百分點,創今年6月以來新低,不含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漲幅更是連續四個月低于1.0%;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1.3%,為2021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分析師表示,盡管短期來看,整體通脹比較溫和,但結構分化可能較大。上海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鄭嘉偉對界面新聞表示,一方面,國內豬肉價格處于上升通道,同時海外輸入性通脹壓力不減,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需求有望逐步釋放,疊加春節錯位,預計1月前后結構性通脹壓力倍增。
鄭嘉偉認為,在此背景下,降息降準等總量型貨幣政策工具使用的概率進一步下降,結構性工具將成為貨幣政策的主力,創新、低碳、中小微企業等將是重點投放領域。
此外,央行在三季度報告“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中重提“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并在專欄4中指出“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增強了貨幣政策自主性,人民銀行以我為主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平衡了國際收支,促進了內外部均衡,有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
廣發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鐘林楠表示,央行的表態釋放了三點信號:一來表明其尊重定價規律,深化匯率改革,接受匯率波動彈性適度加大;二是表明在市場化的匯率形成機制下,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位置波動非但不會對貨幣政策形成顯性制約,反而會給貨幣政策應對內部均衡穩增長創造空間;三是,如果匯率有超越合理均衡位置的波動,央行會積極推動匯率回到合理均衡位置。
李超預計,短期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繼續呈現雙向寬幅震蕩。近期受疫情防控政策及地產維穩政策影響,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緩解,但后續仍需密切關注歐洲情況演變對美元走勢、進而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