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2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時,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并做出“要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等一系列部署,制造強國戰略已成為引領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下,我國工業經濟總體依然保持平穩開局。新能源、ESG雙碳、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產業機構優化、數字化轉型等依然是行業發展的重點趨勢。
在此背景之下,由上海報業集團 | 界面新聞主辦的2022第五屆【界面創智工業論壇】于10月24日舉行了線上云峰會。埃森哲大中華區工業X事業部董事總經理江崇龍發表主旨了演講《雙碳時代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以下是文字實錄: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雙碳時代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在正式的分享之前,請允許我首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是江崇龍,是埃森哲大中華區工業X業務部董事總經理。埃森哲工業X事業部致力于運用云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推進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這其中包括產品和平臺的智能化創新、數字化研發和智能制造。
2015年全球近200個締約國共同簽署《巴黎協定》。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27個國家承諾在2050年前后實現“碳中和”。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挑戰非常大。2020年全球整體碳排放總量大約為400億噸;預計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總量將達到520億噸。若各國積極采取低碳轉型和減排措施,預計2050年碳排放總量將減少80%,降低到100億噸左右。其中電力、工業、交通和油氣這四大行業分別占據減排量的34%、26%、17%和16%;因此,電力和工業行業的減排是重中之重。
過去30年中國經濟快速崛起,但以制造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導致我國過度依賴化石能源,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近年來排放量占全球的總排放將近30% ,2020年我國溫室氣體碳排放總量為142億噸左右,資源環境對于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加劇,國際壓力也越來越大。
而“3060目標”意味著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僅有30年左右的過渡期,這相對于歐美國家平均50-70年的過渡期而言,面臨著更加陡峭的節能減排路徑,未來我國的碳減排之路任重而道遠。
在中國的碳排放結構中,與能源相關的碳排放占比接近90%,當然這包括能源供給側和消費側兩端的碳排放。因此,實現碳中和目標,能源行業作為核心關鍵,亟需向低碳化乃至無碳化轉型,向凈零排放的目標邁進。這要求電力、油氣、采礦、化工等能源行業選擇更加有針對性的低碳轉型路徑,促進全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減排的舉措多種多樣,總體而言,可以劃分為能源結構的優化、能效的提升、技術減排、市場交易和模式創新等幾種類型。針對這4大高排放的行業,應當根據不同行業碳排放的構成制定差異化的節能減排路線圖。
電力行業是我國碳排放占比最大的單一行業。一方面,傳統電力企業特別是煤電企業面臨強烈的轉型需求;另外一方面,能源交易和消費形式的發展正在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為電力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埃森哲認為,當下中國電力轉型正處在從“簡單的可再生能源替代”邁向“更加復雜的綜合能源系統”的關鍵節點。
從電力產業鏈各環節來看,無論是上游的發電,還是中游輸配電、交易和調度,亦或是下游售電與服務環節,均具備較大的節能減排應用機會。電力企業可通過結構優化、能效的提升、技術減排、電網升級、市場交易、調度運行優化和模式創新七大舉措進行低碳轉型。
其中,最重要的舉措是電力供應結構的優化:提高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低碳能源在電力結構當中的占比是電力行業轉型的重要基石。到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的裝機占比將達到62.6%,這比例在2060年將達到82.9%。
基于以上七大減排舉措,埃森哲針對中國電力行業“3060”減排路徑進行了相應測算。預計到2030年,電力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將達49.1億噸二氧化碳,到2060年將降至4.9億噸,其中最主要的減排措施是低碳和零碳電力占比的提升。
我國化工行業產值高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近40%的份額,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并且預計2030年中國化工行業的產量將占到全球50%的份額。在產能產量持續迅速提升的同時,行業碳排放要在2030年達峰,挑戰與機遇并存。化工行業作為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在我國制造業低碳轉型路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9年,化工行業碳排放總量約5.88億噸,約占工業領域總排放的16.7%。
埃森哲認為化工行業低碳轉型路徑可歸納為三大舉措,分別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和精益運營生產。
首先:結構優化,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綠色低碳和雙控政策對一方面對大宗化工設定了更高的發展門檻,同時也給精細化工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化工企業應該通過技術創新加速精細化工產品生產的轉型,集中資源推動化工產品向精細化、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其次:提升效能,擁抱循環經濟。化學工業是最具規模化和多樣化的制造業之一,其生產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幾乎應用到所有的行業。化工行業已開始向循環性發展,例如可再生、可持續產品的推廣應用,產品從單一用向多用途轉變等。
第三:數字化賦能,助力運營優化與精益生產。在低碳轉型的道路上,化工企業需要改善管理能力,通過數字化技術全面優化企業的運營和生產,實現一體化運營。精益化生產可以通過原料配比或者生產工藝參數的優化調整,減少最終產品的整體用能和碳排放,對企業運營體系進行持續提升。
埃森哲在全球范圍的研究中發現,每個國家的能源行業低碳轉型,都是從能源供需兩側的核心要素開始,其中包括傳統電力生產和運輸過程的優化、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等,逐步地向外延伸,轉向輔助要素轉型,其中包括需求側的結構優化、電力市場改革和碳交易等,最后邁向以技術創新和數字化為核心的綜合系統價值。
作為低碳轉型的重要推動力,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帶來的效率和成本優勢日趨明顯,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促進數字化和綠色化的產業融合,推動能源綠色生態建設,是實現轉型升級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能源行業。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數字孿生、數據分析和平臺賦能。
數字化技術,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的低碳轉型。
首先,數據驅動,將低碳智能技術嵌入企業全業務鏈;
第二,建立平臺,打造企業能源低碳轉型持續創新的基礎;
第三,構建生態,形成企業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體系能力。
埃森哲X-Carbon作為數字化能源轉型全生命周期服務平臺,通過監測與測量能源企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碳排數據,追溯碳足跡來源,并將碳排記錄和相關報告與企業未來的投資計劃和財務指標相結合,幫助企業設立合理的減碳目標,系統評估企業在全產業鏈各環節所有范圍內的減碳機會。同時將低碳化轉型提升到企業的戰略高度,優化企業運營和決策過程,并促進企業進一步開展碳交易等差異化產品和服務,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幫助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企業要將能源轉型的所有新要求納入其數字化戰略。面對未來分散而且差異化大的分布式能源資產,通過平臺實現集中、統一、規模化的管理是能源企業低碳轉型的核心競爭力。埃森哲一項全球調研項目發現,近四分之三的受訪企業認為,擴展和部署數字化解決方案是整個創新生命周期中最重要挑戰。然而,這些挑戰可以通過與外部合作伙伴開展戰略合作來應對。
在推動企業低碳轉型領域,埃森哲擁有碳資產盤查、碳目標設定、碳交易、碳管理平臺、碳數據整合、綠色生態構建以及長期運營等端到端的一體化低碳轉型解決方案。企業低碳轉型離不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構建,通過生態協作形成合力,完成能力的快速部署和積累。在中國,埃森哲也與我們的生態伙伴開展合作,共建可持續能力,共創全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其中,埃森哲與遠景科技集團在智能平臺與碳資產管理工具方面形成合作,幫助企業以輕量化的部署模式,設計與構建碳管理的能力,并建立碳減排和碳交易的數字化平臺。
此外,埃森哲與SAP共同開發的可持續供應鏈全新解決方案,在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過程中將可持續性指標納入其中,減少浪費的同時提高產品的可回收性,加速供應鏈全面脫碳過程,助力企業在循環經濟中發掘新的機會。
利用數字化技術,埃森哲建立了360度全方位的零碳工廠解決方案。這一方案是基于云平臺、物聯網、數字孿生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涵蓋碳盤查、碳目標的管理、碳排放優化以及綠證、綠電交易等一系列的總體解決方案。這一方案已經在多個制造領軍企業開展試點和全面推廣應用。
比如,在生產節能減排領域,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實現工廠能耗以及碳排放的降低:
首先是管理節能。通過生產排程優化,生產節拍的優化和設備負荷的優化調整,降低機器空轉、啟動、等待過程當中的能源消耗,實現節能減排。
其次,在技術節能領域,基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工藝優化;通過設備的技改提升能效,以及能源的循環利用;通過精益管理和數據分析,優化設備的操作控制,從而實現能效的提升和碳排放的下降。
此外,通過規模調整和結構優化,減少高耗能、高排放的產品和產能,從而實現企業總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并實現業務的轉型升級。
埃森哲零碳工廠數字化平臺,融合了云、數字孿生、IoT、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具有架構開放、適配性高、可模塊化、部署靈活等特點。
埃森哲零碳工廠數字化平臺是能耗和碳排放管理優化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是企業開展數字化創新的基礎平臺。零碳工廠全面的數字化方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建議企業根據業務的具體場景的投資回報和技術方案的成熟度,采用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創新理念,逐步地提升碳管理的水平。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的聆聽。
更多新知新動態,盡在2022【界面創智工業論壇】。
點擊進入》》2022界面創智工業論壇專題
往屆回顧:
2021界面創智工業論壇專題
2020界面創智工業論壇專題
2019工業之美創新論壇
評選參與垂詢,歡迎聯系論壇組委會:
會務組:
顧女士 18601704491,gurenyi@jiemian.com
劉女士 13636308619,liuxiaohui@jiemian.com
媒體組:
程女士 13636511963,chengxinyuan@jiem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