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印度擁有14億人口,其人均GDP仍然大幅度落后于全球大多數經濟體。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該國2021年2277美元的人均GDP僅為中國的六分之一,更是距離英國47334美元的人均GDP相去甚遠。
另一方面,印度二季度的高經濟增速主要得益于去年和前年同期較低的基數效應。印度2020年和2021年二季度分別遭受全球范圍內第一波新冠疫情和德爾塔毒株引起的第二波疫情沖擊,因此印度2021年二季度GDP同比增幅曾創下過20.1%的驚人紀錄,但該增速在之后的三個季度明顯放緩至8.4%、5.4%和4.1%。若與疫情爆發之前的2019年二季度GDP相比,三年時間內的二季度GDP實際增幅其實僅為3.9%。
此外,被總理莫迪多次強調的、立志將印度打造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的“印度制造”計劃也未在GDP數據中得到體現。推動印度二季度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仍是同比增長17.6%的服務業,而制造業的同比增幅僅為4.8%。星展銀行高級經濟學家Radhika Rao估計服務業對二季度印度GDP的貢獻超過三分之一。
持續恢復的信貸規模同樣由消費信貸支撐,而面向工業部門的信貸增長則依舊疲軟。6月印度銀行業對工業企業的信貸同比增速僅為3.3%,遠低于GDP增速。
法國興業銀行的的印度經濟學家Kunal Kundu表示,疫情之后經濟重新開放的順風正在減弱,印度需要面對更高的借貸成本、通脹和失業率的持續上升以及全球經濟衰退,印度領先全球的經濟增速可能只是暫時性的。
依靠消費和服務業拉動經濟發展的印度,因始終處于高位的失業率和通脹率也缺乏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
類似于美聯儲和歐洲央行,作為央行的印度儲備銀行始終將2%至6%的通脹率定為容忍目標區間。該國4月消費者價格指數7.79%的同比增速則明顯超過了容忍區間上限。根據德意志銀行預測,該國8月的通脹率和核心通脹率仍將維持在6.9%和6%的高位。
由于能源價格在印度消費者價格指數中占比較小,且未參加對俄能源制裁的印度仍能夠獲得廉價俄羅斯能源,印度的物價上漲中食品價格上漲為主要因素。因此雖然印度的通脹率數據低于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但其核心通脹率卻高于主要發達經濟體。
德銀印度和南亞區域首席經濟學家Kaushik Das表示,受南亞次大陸秋季的季節性氣候影響,印度9月至11月的蔬菜價格會暴漲,加上印度今年豆類種植量減少了5%,預計該國的食品通脹將維持在高位、并推動消費者價格指數重新上漲至7%以上。
為遏制通脹,印度儲備銀行自5月4日以來已經連續三次累計加息140個基點、并將關鍵利率提升至5.4%。德銀預計該行將在本財年內進一步加息75至85個基點。
與歐美各國率創新低的失業率不同,高速的經濟增長并未能夠解決印度高企的失業率問題。
根據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的數據顯示,該國8月失業率進一步飆升至8.3%的一年高位,較7月6.8%的前值出現明顯上升,而就業人數則從7月的3.97億下降至8月的3.946億。CMIE總裁Mahesh Vyas表示,失業率更高的城鎮居民實際失業率已高達9.6%,農村地區的失業率主要由今年夏季氣候異常導致的降雨不穩定引發的播種活動減少而導致。
另一個隱患則是巨大的地區差異。印度各邦之中發展最快的古吉拉特邦8月失業率僅為2.6%,而靠近克什米爾地區的哈里亞納邦失業率則高達37.3%。根據印度儲備銀行的《各邦財政風險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各邦的財務狀況同樣差異巨大,其中以阿薩姆邦、古吉拉特邦和首都德里為代表的地區財政赤字僅占邦GDP的不到2%,而喀拉拉邦、旁遮普邦則均超過了3.5%的警戒線,比哈爾邦的財政赤字與邦GDP之比甚至超過11.2%。
根據印度財政部數據,印度53.2%的外債為美元計價,超過以盧比計價的31.2%外債占比。在沒有中央政府兜底的情況下,以比哈爾邦為代表的財政脆弱邦并不比已經國家破產的斯里蘭卡更加樂觀。
在強勢美元的沖擊下,盧比今年以來已累計貶值近10%,同時印度貿易逆差也在不斷擴大。官方數據顯示,8月份印度的貿易逆差擴大至 286.8億美元,逆差額與去年8月的117.1億美元相比增加了一倍有余,其中以美元定價的石油進口猛增86.44%至176億美元。2022/23財年的前5個月,印度的貿易逆差擴大至 1225.2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僅為537.8億美元。
不過,這并不影響剛剛歡慶75周年獨立紀念日、首艘國產航母服役且經濟超越前宗主國的印度人展望未來。
印度財政部長Nirmala Sitharaman在9月4日表示:“印度陷入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為零,我希望(今年)能夠實現兩位數的增長。”商務部長BVR Subrahmanyam則相信,印度將在2047年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