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自新冠大流行以來,美國的累計新冠死亡人數已超過100萬,居各國首位。新冠致死也導致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嚴重縮水。
美國疾控中心最新公布的統計顯示,2021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6.1歲(76歲1個月),是連續第二年(2020年為77歲)下降,降至1996年以來最低。
不同種族間,預期壽命縮水的幅度也不同。美國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人均預期壽命下降幅度最大;亞裔下降幅度最小,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3.5歲。
美國疾控中心本周公布的報告顯示,在新冠疫情的前兩年,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縮短了2.7歲。上一次出現如此大降幅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2020年到2021年間,美國人均預期壽命縮水的原因有50%都是由于新冠致死。其次為意外傷害(15.9%)、心臟病(4.1%)、慢性肝病與肝硬化(3%)和自殺(2.1%)。
報告指出,如果不是因為這期間流感和其他肺炎致死、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致死等其他疾病致死減少,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縮水幅度還會更大。
具體來看,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存在性別和種族差異。
美國男性2021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3.2歲,比2020年下降1歲;女性2021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9.1歲,比2020年下降0.8歲。男性的人均預期壽命比女性少近6歲,為20多年來的最大差距。
在種族上,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人均預期壽命縮水幅度最大。疫情前兩年,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人均預期壽命縮水高達6.5歲。2021年,該組別的人均預期壽命從2020年的67.1歲降至65.2歲。65.2歲也是1944年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
印第安人衛生服務局前官員布洛克(Ann Bullock)指出,新冠疫情并非導致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人均預期壽命縮水的唯一原因,無法獲得好的醫療服務、貧困、歧視等長期存在的問題讓該群體在面對新冠疫情時更加脆弱。
人均預期壽命縮水幅度第二大的為白人,該群體2021年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6.4歲,比2020年的77.4歲下降1歲,為自1995年以來最低。非裔群體人均預期壽命從2020年的71.5歲降至2021年的70.8歲,為1996年以來最低。
亞裔的人均預期壽命縮水幅度為各種族中最小,僅從2020年的83.6歲降至2021年的83.5歲。亞裔也是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最高的群體。
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社會衛生中心名譽主任沃爾夫(Steven Woolf)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疫情初期,非裔和拉丁裔遭受了嚴重沖擊。
但2021年,白人的人均預期壽命縮水幅度超過了非裔和拉丁裔,說明非裔和拉丁裔在接種疫苗、佩戴口罩和其他個人防護措施上做得更好。白人群體則越來越抗拒疫苗和口罩等防護措施。
沃爾夫把美國人均預期壽命連續兩年縮水稱為“歷史性”事件。其他高收入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也在疫情前兩年遭受嚴重沖擊,但大部分已在去年恢復,沒有出現美國這樣的連續縮水。
今年4月的一份調查把美國從2019年到2021年的人均預期壽命與21個同類國家相比較,包括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等。
最終結果顯示,2019年到2020年,這21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平均下降0.55歲,下降幅度小于美國;2020年到2021年,21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平均上漲了0.26歲,但美國還在繼續下跌。
沃爾夫認為,美國與這些國家的最大區別在于對疫苗接種、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態度,“美國明顯是個局外人。”
截至目前,美國的累計新冠死亡病例超過104.6萬,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人口占比僅為67.5%,完成第三劑加強針接種占比48.5%。與美國相比,意大利完成兩劑接種的人口占比為80.96%,巴西為80.1%,印度為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