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中國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已經7年,2022年7月6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督察著力啃“硬骨頭”、消除“老大難”,解決了一大批長期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翟青表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黨和國家重大的體制創新和重大的改革舉措,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大原創性成果和制度性保障。
我國從2015年底開始試點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到2018年完成第一輪督察,并對20個省(區)開展“回頭看”;從2019年啟動第二輪督察,到今年上半年,分六批完成了對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個部門和6家中央企業的督察。
截至目前,第一輪督察和“回頭看”整改方案中明確的3294項整改任務,現在總體完成率達到95%。第二輪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確的1227項整改任務,半數已經完成。第四、五、六批督察整改正在積極有序推進。
“長江岸線保護、洞庭湖非法矮圍整治、祁連山生態修復、秦嶺違建別墅整治等,這些問題整改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稱贊。”翟青表示。
據介紹,公開典型案例是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工作的重要內容。翟青稱,近期,生態環境部通過對到目前為止已公開的262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發現,涉及環境污染的、包括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問題的占到48.5%,接近一半。涉及生態破壞的、影響到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占33.2%。涉及到弄虛作假等生態環保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占18.3%。
為什么有些問題當地地方發現不了,督查組卻能發現?翟青表示,督察進駐一般只有一個月,但是準備工作往往有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在進駐前夕,督察人員從日常掌握情況中梳理線索,廣泛征求有關部門、單位的意見,更重要的是,開展大范圍的暗查暗訪,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督察中,還注重運用多種技術手段來發現問題,充分借助衛星遙感、無人機、無人船、紅外成像等技術裝備,提高督察組發現問題的能力。
此外,翟青表示,群眾投訴舉報是發現問題線索的“金礦”,督察組充分相信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進駐前,就從日常投訴中梳理線索,進駐后專門受理群眾來信來電舉報。每一批督察、每個省份都能收到幾千件群眾的舉報,督察人員深入分析,開展現場核實,從中發現了大量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線索。
據悉,兩輪督察受理轉辦的群眾生態環境信訪舉報達到28.7萬件,到目前為止完成整改28.5萬件。
針對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翟青介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緊盯區域重大戰略實施中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落實情況,并且圍繞著不同的定位和不同的特點有所側重開展督察。在督察長江經濟帶相關省份時,聚焦長江“十年禁漁”、岸線保護、水生態保護修復、污染防治等方面問題。在督察黃河流域相關省份時,緊緊圍繞水資源短缺這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把“四水四定”落實情況和生態保護修復情況作為督察重點。
通過督察,長江經濟帶11省(市)調整產業結構,加速岸線整治和污染防治,2020年長江干流首次實現了全線達到Ⅱ類水質,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強,“微笑天使”江豚成群地出現,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轉折性變化。黃河流域9省(區)嚴格落實“四水四定”要求,不斷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加大保護力度,建設綠色生態長廊,黃河自然保護區濕地面積大幅增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也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