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虎財經 暮照
天下苦知網久矣。
最近的知網有點忙,繼中科院不堪承受知網近千萬的續訂費攤牌之后,近日又有一位教授把知網告上了法院。
一位名為郭兵的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起訴知網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目前杭州中級法院已經立案,而該案件被稱為“知網反壟斷第一案”。
接二連三的控訴,知網的罪,由來已久。
2021年3月,知網一篇論文查重價格高達近2000元;
2021年12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89歲退休教授趙德馨起訴知網侵權收錄其論文,獲賠70多萬元。
從高定價到侵權到涉嫌壟斷市場,知網的問題越捅越大。
01 屠龍勇士變惡龍
提到知網,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大學生或者科研人不知道。
1999年,一位遠懷抱負的中年男人,看到學生苦惱于論文的資源收集,萌生了一個想法:向清華大學提出創辦一個學術電子信息數據庫的建議。
這位男人是清華大學物理系骨干教師王明亮,在與清華大學物理系建立了北京清華信息系統工程公司后,他又創辦了知網。
知網的前身叫“中國期刊網”,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由同方股份100%持股,1999年一成立就得到包括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等多個國家部門的支持。
有了清華大學和清華同方的背書,知網享有了別人難以獲得的資源,以清華大學為首的各大高校紛紛加入,第一時間徹底將學術論文的資源拱手相讓。知網也因此成為中國最大的學術資源庫,加上萬方和維普起步又晚,后來者難以居上。
與維普咨詢和萬方數據幾百種獨家期刊相比,中國知網擁有顯著的知識產權優勢,其收錄的獨家期刊在數量、質量上都遠高過同領域的其他經營者,被看作是權威的學術資源平臺。
有國家隊背景,有領先優勢,中國知網如同插上翅膀飛速發展。2021上半年,中國知網主營業務收入高達4.96億元,歸母凈利潤約為1893萬元,毛利率約51%。
就連公眾印象中最賺錢的蘋果公司,在中國銷售的iPhone13 Pro毛利率約48%,都不及知網賺錢。
那么,高毛利率背后知網是怎么賺錢的?
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是知網兩大主要論文來源,知網的高盈利建立在“低買高賣”上,它用低廉的價格收錄期刊文章,同時通過收費收錄畢業論文。與高毛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者本人的微薄收入。
相關報道顯示,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在知網出版,作者本人最高僅可獲得100元現金以及400元面值的檢索閱讀卡作為稿酬。而作者的論文每在知網被下載一次,平臺就會收取15元/本甚至25元/本的費用。
一篇100元購進的博士論文,僅靠下載知網就能獲利十幾萬元。學生下載論文需要自己付錢,大學院校、科研院所想要查閱下載也要付錢。
據伯虎財經了解,這些合作高校每年支付的費用平均都在百萬元以上,而且價格上漲速度驚人。每年知網都在以超過10%的漲幅向學校報價,所報價格基本是“死數”,高校沒有一點談判的余地。
10年來,至少6所高校不堪重負,但抗議無濟于事。曾經,武漢理工大學抗議表示無法接受知網的高價,但轉而又不得不低頭續費。
明知道這么貴,為什么還要買?一位浙江傳媒學院編輯出版專業的教授道出了真相:
“如果我們不買數據庫,我們每年的醫學科研成果就可能減少一半。你想這不很可怕嗎,你敢不買嗎?”
高校敢怒不敢言,中科院也忍無可忍。近日,一份來自中科院的郵件被曝光,因為年年漲價太貴了,今年的訂購模式和價格都沒談攏,中國知網對中科院“斷網”了,字里行間都是不滿和憤怒。
要知道,中科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同時也是集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于一體的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
令中科院沒想到的是,這回采購量少了價格卻沒少,去年千萬級支出,今年還是千萬級支出。
這在國內學術界可以說是一場見證歷史的戰爭,中國最大的學術機構與中國最大的學術期刊機構杠上了。
但知網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還在于其對版權的褻瀆。據爆料,知網曾經以2000元的價格購買了中央某部委直屬報刊每年的版權。
價格低到令人錯愕,報刊相關負責人更大吐苦水,“像我們這么大的報刊單位,多年來知網每年就給2000元版權費,前年合同到期,領導一氣之下停止與知網合作了。”
這家報刊尚且還能拿到版權費,而對有些科研人來說版權費不僅沒拿到,甚至還被倒打一耙,要給平臺付錢。
2021年12月,89歲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成功起訴知網,并獲賠70多萬元。
原因是,趙教授發現知網擅自收錄他的100多篇論文,并向讀者收取下載費用。其中他主編的《中國經濟史辭典》,巨厚一本,被知網標價26元付費下載,趙教授不僅一分稿費沒有,而且就連他本人下載也得付錢。
“為什么我創造的知識成果得不到尊重?”,疑惑的老人選擇了維權。
能從知網這拿回這么大一筆錢的知識分子,趙教授是中國第一人。可想而知,還有多少學術研究者辛苦研究的成果被白嫖依舊被蒙在鼓里的。
從2018年到2020年,同方知網的主營業務收入從99929萬元增長到116758萬元,毛利率由59.01%降至54.93%。2021年半年報顯示:同方知網的毛利率為51.30%。
不斷堆高的營收背后,也不禁引人思考:知網這連環操作究竟算不算壟斷行為?
02 知網是否涉嫌壟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第十九條規定,有下列情形,經營者就具有了「市場支配地位」:
「(一)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二)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的;(三)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知網的確算是壟斷了市場。
知網曾在介紹頁面上聲稱,自己在高校市場中占有率100%,而在主要市場的占有率是60%。如今,知網更是中國最大的學術電子資源集成商,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
這些絕對達到了壟斷的標準。
而《反壟斷法》中的其他幾條,知網也都或多或少“中招”。
據新浪報道,知網收購一篇碩士、博士論文,作者最多只能獲得100元現金和400元面值的檢索閱讀卡。而用戶每在知網上下載一篇論文,平臺就會收取一筆費用,碩士學位論文15元一本,博士學位論文25元一本。2018年,曾有報道指出,當時在知網下載論文需要7元,但要先充值50元才行。
知網低價收購論文,高價出售,這一為人詬病的行為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
根據《反壟斷法》的第十七條第一款,「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就屬于「濫用市場地位」的行為。
可盡管屢被詬病,這些年知網依舊霸道漲價。前面提到的武漢理工大學就因為漲價原因,停用過知網。從2010年到2016年,其報價漲幅為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
同樣,在2016年3月,北京大學也曾起過停用知網的心思,后來作罷。
(圖源:南京師范大學宣布停用知網)
究其原因,就在于知網已經實現了壟斷,買斷了絕大部分期刊的版權。
今年僅僅四個月,知網就從25所大學中收到了3000萬采購費。
此外,知網的壟斷除了版權,還在于論文查重系統的綁定。
查重,對于畢業生和學術界的學者來說是硬性規定,在審核論文時都需要進行“查重”服務,而論文查重,必須得走知網的系統。
前面提到的郭兵教授,之所以把知網告上法庭,就在于其查重服務渠道的壟斷性和收費的強制性。
郭兵教授反映,知網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僅向學院定額開放查重服務,教師要想進行論文查重只能通過學校圖書館繳納一定費用后才能獲得知網的查重服務。
無奈郭兵教授只能選擇向學校圖書館繳納30元的費用,由圖書館工作人員代為“查重”。
除了郭教授,還有不少大學生因為高昂的查重費用叫苦連連。查一次,本科論文要145元/篇,碩博論文就要225元/篇,一篇論文可能就需要多次查重,僅在查重上面消費1000多塊錢是相當正常的,有人甚至花了近2000元查重。
據統計,知網是各大數據庫中查重收費最貴的。查重一篇萬字的本科論文,知網收費145元,而維普只需40元,萬方是27元。
價格差距5倍多,市場地位差距如此懸殊,高價壟斷知網卻整整經營了23年。
顯然,知網的原罪不在于其賺的是知識運費,而是其壟斷下的野蠻與長期以來對市場的操控。
最后的結果是,知識獲取變的越來越貴。
03 知網的原罪
令眾多高校、院所心寒的是,知網不是第一家壟斷的平臺。
國內的萬方、維普,國外的Science、Wiley、Elsevier、ebsco等也有著不盡相同的收費模式。
據中國教育報刊社報道,以中國高校圖書館打交道最多的數據商之一“愛思唯爾”為例,國際數據商巨頭年復一年地漲價,是高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購置費飆升的重要因素。
并且其漲價幅度,常常到了令高校難以接受的地步。某國外著名媒體平臺就評價:這是一個全球范圍內“難以置信的、利潤豐厚的商業模式”。
愛思唯爾覆蓋了幾乎所有的學術領域,從數學到醫療再到人文科學無所不包。旗下的ScienceDirect數據庫包含3500種學術期刊和34000本電子書,論文數量達到1200萬左右。
其中可開放獲取的,卻只有25萬篇。而在這25萬篇之外的論文,統統需要付費。
通過向高校和研究機構收取訂閱費,向論文作者收取論文預審費(只有通過預審才能進入數據庫),愛思唯爾僅2018年的銷售收入就高達200多億元,比知網的12億高出太多。
像武漢理工大學抗議知網一樣,加州大學也對愛思唯爾忍無可忍。2019年,加州大學決定不再訂閱其刊物,同時呼吁該校教師不再向愛思唯爾提供論文和專家預審。
加州大學向愛思唯爾提出,以后不應再收兩次費用,而且,一旦論文刊登,就要對全世界免費開放,不能再去收讀者的錢。
愛思唯爾當然不能同意。至今,這仍是美國學術界的公案。
話說回來,愛思唯爾從任何意義上看,都遠遠不能算作壟斷,其市場份額只在20%到30%之間。即便這樣,它還是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抵制,在未來要么會收縮,要么降低價格。
像知網那樣巋然不動,在競爭充分的市場上幾乎是不可能的。
現在的畸形現象是,中國數億用戶被迫跪著給知網塞錢,科研人在探索科研的路上得交“過路費”才能順利完成科研工作。
(2005年-2021年同方知網歷年毛利率)
看似健壯的知網,其五臟六腑早已腐爛。不知道當中國的科研人或大學生做研究,不僅自己的科研成果沒被尊重,還需要花費一筆不菲的知識成本費用時,是否會對這個國家的軟實力喪失信心呢?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曾經一語中的:“最珍貴的往往是免費的,比如空氣,而知識是現代社會的空氣,知識獲取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比如,谷歌為了能夠占領市場,在學術期刊上就發起了全部免費的學術搜索,其廣告語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就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以更低廉的價格、甚至免費地接觸到知識。
好處就在于,這樣的公司越多,競爭越激烈,就對普通大眾越好。
學術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有知識的共享和累積才能促成人類的進步。
同樣的,知網一直站在學術資源前端,缺乏競爭的結果是變本加厲的商業變現,學術能不能用來牟利,這是一個道德問題,但也是一個經濟問題。
如果學術完全免費,生產知識的人的價值就被忽視了,也沒有了動力;但如果收費太高,又給普通大眾獲取知識提高了門檻,違背了學術的精神。
對知網的一切扶持政策,是否要收回,使其和其它數據庫平臺公平競爭,以及建立一個真正由國家控制的數據庫平臺,值得思考。
不知曾經一手締造起中國知網的王明亮是否還能想起自己當初接受采訪時說的那句話:
“知網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給全國的科研人員提供全面、系統、及時的信息情報服務。”
參考來源:
1.酷玩實驗室:要用中國知網,先學下跪?
2.遠方青木:知網是個什么東西?賠了趙教授70多萬
3.知鴉:知網的壟斷并非因為市場,而恰恰因為缺乏市場
4.金錯刀:一篇論文賣200萬,知網都年入10億了,欠下的稿費什么時候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