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楊舒鴻吉
編輯 | 劉素楠
編者按:
2020年初,老家在湖北的界面新聞記者楊舒鴻吉曾堅守武漢兩個多月,持續報道抗疫故事。
今年,上海本輪疫情發生以來,楊舒鴻吉居住的上海閔行區梅隴鎮某社區,出現了多例新冠陽性病例,5個樓棟封閉管理,整個小區自3月12日封控至今。期間,他報名成為社區志愿者,一邊參與社區抗疫,一邊采寫新聞報道。這是記者的第三篇社區志愿者日記。
在他的文字中,我們看到一個擁有900多人口、老齡化超60%、基礎設施并不完善的上海老舊小區,在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攻勢下,艱苦探索、積極自救、奮力迎擊。
社區志愿者日記:我在社區當志愿者,封控區域無小事 | 上海戰疫
一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我可能要花上更長的時間,才能發現那些無人在意的角落里流淌的善意。
比如,小區里有三只流浪貓,喂養它們的是一位居住在6樓的阿姨。3月16日,她所在的樓棟因出現感染者被封控,所有居民足不出戶。
貓咪怎么辦?
樓棟封控期間,她每天早上把貓糧封裝在一個保鮮袋里,從樓上扔下。駐守樓下的特保隊員接下貓糧,拆封后盛放在遮陽篷下的塑料盒內。
她說:“如果一次放太多,萬一貓糧淋了雨,貓就不會吃了。”
每天,她就這么趴在6樓的窗臺上招呼流浪貓們吃飯。灰灰、三花……她根據花色給這些貓咪取了名字。
作為社區志愿者,我進入封控樓協助居民做核酸,得知她是一位獨居老人,喂養流浪貓多年。疫情之下,別的居民緊急屯糧,我在她的家門口則看到了堆疊成小山的貓糧。
在小區的側門,有一個不足2平米的崗亭,那是居委干部陳斌的臨時住所。
3月16日,小區首次報告新增陽性病例。當晚,陳斌帶著15位特保隊員入駐小區。一個藍色的帆布袋加一部手機,是他當時攜帶的所有行李。后來,他曾向我借走手機充電頭和一根數據線。我還主動把電瓶車和充電寶一并借給他。根據經驗,我預判這些物品將是他接下來“帶兵打仗”的必需品。
16日晚,4個封閉管理的樓棟前支起了4頂藍色的應急帳篷。特保隊員吃住在帳篷里,專門負責封控樓的管理,包括遞送物資、收取垃圾等。陳斌選擇了那個狹小的崗亭,在門上掛了一個布巾做門簾。從入駐小區至今,他在那里蝸居超一個月,經歷了初春的寒潮、后來的暴雨和罕見的高溫天氣。
對于陳斌而言,管理一個封控小區,不僅僅是看好門棟、守好大門這么簡單。在盡量維護小區正常秩序的同時,他還要關注容易被忽視的角落。“不讓一個居民被遺忘,不讓一位弱者遭受困難。”
2022年3月27日晚,上海發布通告,將于3月28日5時起,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實施核酸篩查。全市按下“暫停鍵”。4月4日晚,上海宣布,全市繼續實施封控管理,除因病就醫等特殊情況外,嚴格落實“足不出戶”。
在我看來,無論是武漢的封城,還是上海的封控管理,本質上都是對現有社會秩序的一種重建。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社會資源的再分配,會有社會秩序的短暫調整。
二
上海全市“靜止”之后,往日手機里玲瑯滿目的外賣APP,可供選擇的商家變得寥寥。偶爾有幾家店鋪“閃現”在APP的首頁,還沒等我加購,就迅速掛上“暫停營業”的灰色標簽。
浦西封控第二日,我和志愿者按照計劃在小區里巡邏,監督居民落實“足不出戶”。突然遇到了一位求助的裝修工人。
半個月前,他在雇主家中做工程,被意外封閉在小區內。雇主在房間里為他勻出了一個儲藏間可供休息,他的吃喝則全依賴于外賣。由于浦西進入封控,外賣已經點不到,他已經餓了兩頓。
我們將裝修工人遭遇的困境上報給居委會,居委會干部隨后將其列入愛心餐保障名單里,這個名單原本只對生活困難的孤老、殘疾人士開放。
之后,我們又發現了兩名加裝電梯工程的工人同樣被臨時封控在小區里。在居委會的協調下,他們的住宿、吃飯、如廁等生活問題得到了解決。
這段時間,陳斌的微信幾乎每天都能接到各種求助:居民下樓核酸被反鎖門外、馬桶堵塞、燃氣灶打不著火、電燈不亮了……這些平常一個電話就能搞定的事情,在特殊時期則面臨繁瑣的報備程序和復雜的準備工作。
除了我所在的小區,陳斌還分管居委會下屬民政條線工作,要兼顧居委會轄區內6個小區的100多位殘障居民、數百名孤老和困難兒童。他的手機從不離身,每天睡5個小時左右,力爭有求必應。工作時,他穿著防護服,身上帶著各種工具,親自上陣客串維修工人。
他那雙為居民修水管、修電器的手,原本用于研習書法、描繪山水。“70后”的陳斌從美術專業學院畢業之后,投身社區工作,但他未曾放棄美術,多年堅持練習書法,其作品在圈內小有名氣。
他說,在不久的將來,要辦一場書畫展,對自己前半生做個總結。
如今,放下詩與遠方,他只關心社區居民的柴米油鹽。
三
上海全域靜止之后,政府多次發放免費“大禮包”,點亮了疫情防控下的平淡生活。我們社區鄰居之間還流行起以物易物、互贈互予。
有一次發放生活物資時,我發現是來自皖南的捐贈。一位來自四川都江堰的朋友,還為我帶來了全國援助上海的最新消息。
我與這位朋友相識于2018年。
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前夕,我去都江堰市采訪地震后重建情況。期間,我采訪了上海對口援建的學校、大型社區以及文化中心等。3天的行程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都江堰嶄新的城市建筑、隨處可見的應急避難場所標示,以及不少身體殘缺的幸存者——這是災難留在這座城市最深刻的印記。
這位朋友告訴我,3月28日上海浦東封控首日,10輛滿載著120余噸新鮮時蔬的貨運車輛,就從四川都江堰集結出發。都江堰市各大蔬菜基地接到供應需求后,火速組織采摘,并在最短時間內準備到位,由專人押運,30個小時夤夜星馳,運送至上海。
“地震的時候,上海市對我們付出了很多。這次都江堰人民也應該付出,我們也應該盡一份力量,盡我們的所能,也是我們的一片心意。”她轉達了都江堰市天馬鎮仙鶴社區居民馮安芬的話給我。隨后,我將這段話寫進了新聞報道。
春筍、香米、沃柑、土雞蛋等蔬果、特產源源不斷運送至上海。我看到了很多地名:昆明東川,湖北夷陵,云南保山,大理鶴慶……
資料顯示,在過去數十年間,上海對口幫扶地區涵蓋新疆、西藏、青海、貴州、云南等7個省區市、20個地州市,幫助98個貧困縣5100個貧困村全部如期摘帽出列。上海,是全國對口扶貧區域最廣、責任最重的城市之一,一大批上海醫生、教師、干部在當地奮戰,有的甚至將生命留在了那里……
曾經播撒的善意,如今蔚然成蔭。那些上海曾經援助過的地區,如今成為上海抗擊疫情的有力支援。
在皖南物資抵達小區的那個傍晚,整個小區響起了剁菜板的聲音,我走在社區里,聞到誘人的飯菜香味,揣測鄰居家中的花式菜色,久違的煙火氣竟讓我一時眼眶濕潤,突然想家了。
四
社區連續多次組織過抗原檢測,某棟涉陽樓棟的一位居民始終閉門不開。我詢問鄰居得知,家中有人活動。
為了遵循“不漏一人”的檢測要求,我們曾在不同時間段敲打這戶居民的門,始終未得到回應。這讓我們很緊張,擔心是獨居老人,預計最壞的結果是已經遭遇意外。
居委會干部獲悉后,打聽來了一個座機號碼,撥打之后無人接聽。居委會干部告訴我,資料顯示這里居住的就是一位老人。
我們又從隔壁樓道觀察,想了解房間內的情況。最終,居委會干部佩佩阿姨與他取得了聯系。原來,這位獨居老人因為身體原因未接種疫苗,在小區出現多例感染者后,老人擔心自己被感染,因此閉門不出,希望通過切段與外界的接觸來降低被感染的幾率。
在確認老人身體情況一切正常之后,我們為他送上了政府發放的免費物資。
4月初,小區一位熱心的居民接到了鄰居的求助,一位老人腳部有創傷,可能已經引發感染。當時的求助照片顯示,老人的大腳指已經發紫,有化膿跡象,紗布也已變色,衛生條件堪憂。
老人自述,其子女在其他小區被封閉管理,目前孤立無援。念及疫情下的封控規定,老人表示“已經做好了不要這個腳趾的準備”。
接到老人求助后,小區里的兩位醫生通過照片判斷病情,立即推薦了相關科室的醫生作為求醫參考,還有鄰居遞來了各式的清創藥品和抗生素。
陳斌聯系了老人的子女,并協調好醫院,讓他們做好準備將老人送往急診救治。
兩天之后,老人的女兒在群里反饋進展:“我爸爸昨天晚上千辛萬難住進了中山醫院。我要謝謝陳敏,王鼎雄,陳斌,陳醫生,方靜,是他們一路的關心、幫助和求助……陳斌想盡一切辦法,給我們安排好車輛。只想說,病毒無情人有情,一切盡在不言中。只能說感謝感謝、再感謝,等到摘下口罩的這一天,我們一定當面感謝這些素不相識的好心人。”
我們遇到的求助者不只是老人,還有不會中文的日本小哥、產期在即的準媽媽。前者因為不懂團購險些斷糧,后來借用翻譯軟件,讓志愿者為其代購;后者在居委會的幫助下,于預產期之前協調好醫院、車輛,準備好核酸報告和出門證。
最終,日本小哥如愿團購到了牛奶、面包和狗糧,準媽媽帶著新生兒回到了小區——疫情中,我們又增加了一位新居民。
五
4月8日前后,在連續核酸篩查過程中,我們小區的三棟非封控樓棟接連篩查出感染者。其中一名感染者,是我在為其做抗原檢測之后發現的。
非封控樓棟為何出現了感染者?
我們分析,小區沿用了新的核酸檢測動線之后,人群擁擠的局面不復存在,按樓棟叫號、人均兩米的社交距離,以及規范的檢測臺距離和消毒流程,可降低核酸檢測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根據感染者的信息,3棟樓的3戶人家出現癥狀的時間非常接近,而且近期都曾參與或接觸過從外面遞送進來的物資。
因此我們認為,小區這波疫情極有可能是流通進入的物資被污染所致。
上海公布的疫情信息也顯示,我們周邊社區同樣出現了聚集性感染,感染者中有居民、志愿者、居委會干部等。
更為嚴峻的問題此時出現了:在持續40多天的“戰斗”之后,防疫物資已近告罄。給居民上門做抗原檢測時,社區志愿者甚至只能身披雨衣,事后再用酒精噴灑消毒,以便重復使用。
防疫物資短缺,一度讓社區志愿者的士氣跌入谷底。
但來不及沮喪,我通過各種渠道試圖募集防疫物資。在界面財聯社愛心企業對接平臺上,山東藍帆基金會為我們捐贈了500雙橡膠手套。與此同時,細心的居民也發現我們物資緊缺的情況,自發眾籌,一夜之間就為社區志愿者募集了13000元的防疫物資,包括防護服、面屏、手套、酒精等物品。
在接收居民眾籌防疫物資的當晚,陳斌在小區的微信群中發出感謝信:
“諸位鄰居晚上好,今天我們居委同志和志愿者們度過了封控以來最感動的一天。相信很多鄰居也已經得知,在迎來防護物資的那一刻,很多志愿者都高興的跳了起來。我們小區自3月12日封控以來,在艱難的處境之下,梅二居委與志愿者一道,在廣大居民的配合下,艱苦的守護著家園。這其中收到了很多的鼓勵與批評,同時也收到了非常好的建議,幫助我們持續改進工作。我們堅信在大家的配合下一定能取得防疫的最終勝利。有了大家捐贈的“金鋼鎧甲”,我們一定能認真守護好城門,組織好社區防疫以及生活保障。當然,這里面也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理解與支持,嚴格自律,互相監督。對于社區防疫、管理工作,也歡迎大家獻計獻策。守防我們的家園,讓我們一起靜待解封時刻。”
有了居民的支持,我們士氣大漲!
另一頭,社區志愿者重新梳理分工和流程,分成了核酸檢測組、團購保障組、配藥組……越來越多熱心居民在微信群里自愿提供支援,認領數據統計、表格制作、物資分發等工作。
居民核酸檢測的流程也再次得到優化。我們將小區樓棟按南北走向一分為二,兩個區域內同時開展核酸檢測,既避免空間上的交錯,也大幅提升檢測效率,減少居民戶外逗留時間。
居委會決定暫停所有的個人團購,同時承擔起基礎生活物資的團購,團購內容包括米面糧油、衛生用品以及女性用品等。居委會還在小區門口增加消殺流程,“逢物必消”。
因為“帶貨”能力一流,居委會書記王鼎雄也被居民冠以“王佳琦”的稱謂。由于質優價廉,他組織的團購物資經常被“秒光”。
4月21日,我們小區成功“摘帽”,從“封控區”降級為“管控區”。居民終于可以下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