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隨著工業和生活點源污染治理取得良好效果,農業面源污染漸漸成為我國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之一。2022年4月22日,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司長蘇克敬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界面新聞提問時表示,“十四五”我國將加快建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工作體系。
蘇克敬表示,近年來,通過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一定進展,但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遠,面臨既要還舊帳、又不欠新帳的雙重壓力,正是吃勁的時候。
據介紹,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自種植業和養殖業兩個方面,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推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部分地區過度施用化肥農藥的現象依然存在,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水平有待提升,已成為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 ‘十四五’我們將聯合農業農村部門,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著力發揮好監督指導的職能,聚焦重點區域,督促指導各地加大防治力度。” 蘇克敬說。
對于種植業,蘇克敬表示,重點是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指導各地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關于加強農藥、化肥使用總量控制的要求,以水質超標風險高、種植業污染物排放量多、化肥農藥施用強度大的地區為重點區域,科學制定減量目標、工作任務和主要措施。
此外,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精準施藥、綠色防控等重點任務,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3%。同時,加強農膜全鏈條監管,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持續提升農膜、秸稈回收利用水平。
對于養殖業,重點是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完善規劃標準、暢通還田渠道,推動畜禽規模養殖場建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計劃和臺賬,完善設施裝備。推動全國600多個畜牧大縣編制完成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優化養殖布局,促進種養循環。以水質超標風險高、糞污產生量大、土地承載力超負荷的地區為重點,加強環境監管和指導幫扶,嚴防畜禽養殖污染。
目標是到2025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同時,依法加大水產養殖環境監管執法力度,規范工廠化養殖企業尾水排放監管,推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
蘇克敬介紹,在監督指導方面,生態環境部聯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明確了“抓重點、分區治、精細管”的工作思路和任務安排。“十四五”將加快建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工作體系。“按照試點先行的原則,在長江、黃河等重點區域選定26個試點,部署開展調查監測,評估劃定優先治理區域清單,分區分類進行污染治理,探索建立查、測、劃、治、評的’五步法一清單‘治理和監督指導體系,形成一批可復制、易推廣的治理技術模式。”蘇克敬表示。
蘇克敬還介紹,目前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已經完成。農地詳查結果表明,我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總體穩定,但是一些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仍比較突出。超篩選值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的任務依然艱巨。
在受污染耕地利用方面,蘇克敬介紹,農業農村部門加強督促調度,開展分片幫扶指導,針對安全利用類耕地主要采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措施,如改種玉米等不易吸收重金屬的農作物,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針對嚴格管控類耕地采取種植結構調整或者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退出食用農產品的種植。到2020年底,順利完成《土十條》規定的目標任務,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
蘇克敬表示,從“十三五”技術試點的經驗來看,受污染耕地的修復成本比較高,難以大面積推廣,因此“十四五”期間我們繼續堅持風險管控的思路,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出發點,進一步強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負責的要求,深入開展污染溯源、斷源,全面落實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措施,確保實現“十四五”的規劃目標。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2年一季度,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持續改善。在環境空氣狀況方面,一季度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3.8%,同比上升2.9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4%。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7.4個百分點,PM2.5濃度同比下降3.1%。但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5.2個百分點和7.8個百分點,PM2.5濃度同比分別上升7.0%和13.6%。
在水生態環境狀況方面,一季度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8.2%,同比上升5.2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1.0%,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重點流域主要江河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9.7%,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0.8%,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
劉友賓介紹,一季度,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聲環境各類功能區晝間、夜間總達標率分別為96.5%和87.7%,同比分別上升0.1個百分點和3.4個百分點。核與輻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突發環境事件得到妥善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