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來咖智庫
編譯|豆豆
熟悉能產生一種產生強大的潛在吸引力。“姓名字母效應”就是指人們對于自己名字里面的字母(尤其是首字母)的一種下意識的偏好,更傾向于在職業、伴侶和品牌方面選擇與自己首字母相同的。例如,Joe成為了一名細木工(Joiner),他娶了Judy為妻,喜歡吃伽法(Jaffa)蛋糕。另一種類似的偏見是“常走路線效應”,指的是人們一般認為走自己熟悉路線的時間最短,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對于熟悉的偏見在工作方面也會顯現,其中的一種就是關于工作到底包括什么。坐在辦公桌前算工作,看超過一定大小的屏幕也算工作。回郵件和參加會議毫無疑問也是工作的形式。工作還包括一切在周末進行可能會引發同情的活動——打字,接老板電話,打開各種表格等。
這種偏見有助于解釋關于關于“距離偏差”的焦慮,即在辦公室長時間工作的白領員工比不容易被看見的遠程員工更容易晉升。原因在于,即便是僅僅呆在辦公樓本身也算是一種工作。疫情前的研究表明,增加消極露臉時間(只需要在辦公桌旁被人看見,甚至不需要與別人互動)就會讓觀察者認為此人工作認真可靠。
但這些常見的工作方式有欺騙性,原因有兩方面。首先,看起來像工作狂式的舉動可能名不副實。敲鍵盤的人可能在更新LinkedIn身份信息,開會的人經常可能人在心不在。甚至當人們完成實際工作時,從占用時間方面看,也可能不是用最高效的方式。
其次,摸魚這種行為,盡管從技術角度看貌似工作的反義詞,但實際上可能非常有用。以白日做夢為例。在多數工作場所,整天望著天空發呆普遍受人鄙視,可能只有保安和模特這樣的職業例外。然而,神游身外不僅是人類的基本特征,也可能成為創造性的源泉,成為解鎖復雜問題的方式。
愛因斯坦的突破性時刻經常發生在想象力飛揚的思維實驗中。像光速一樣快的旅行是什么感覺?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兩次閃電會怎樣?拿愛因斯坦做比可能要求有點高,但是開小差對于一般凡人也有幫助。2021年發布的研究表明,工作相關的難題在職業雇員中會激發更多白日夢,這樣的白日夢會提升創造力。
與之一脈相通的是,散步不僅僅是工間休息,也可能是工作形式的一種。2014年的一次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在坐下和行走的狀態下思考常見物體(如紐扣)的創造性用途,散步能夠給創造性帶來較大提升。一般戶外活動看來都能提升橫向思維。在另一項研究中,在解決特定問題方面,已經出發到野外的徒步者比那些未出發的好得多。
摸魚也有明顯的局限性。深情地望著窗外并不是錯過任務截止時間的理由,并非所有問題都需要背上背包走向郊外。如果你原本就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你很可能白日夢到其他不相關的事情。
但是冥想時間幾乎對于從事任何工作都很寶貴。例如,客戶服務代表是改進公司產品很好的創意來源,但對他們的評估經常是基于嚴格遵守接電話的時間。思考并非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疫情后,對于工作的重新思考聚焦于“什么時候”與“什么地點”的問題。公司在嘗試每周四天工作制,以提升持續力,避免過度勞累。異步工作是個人在適合自己的時間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對于如何成功地混合辦公,很多人都在深入思考。
“什么是工作”的問題卻很少有人關注。對于熟悉行為的偏見根深蒂固。但如果你看見同事長時間在公園閑逛或盯著房頂,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沒有做工作。貌似懶惰的表象,卻有可能成為靈感爆發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