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2022年1月24日,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界面新聞提問時介紹,我國實施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后,跨界斷面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流域上下游協同能力明顯提高,以生態補償助推上游地區綠色發展的效果也初步顯現。
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是指通過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商談判實現利益互補,從而協調和平衡生態保護地區和生態受益地區之間的利益關系,充分調動生態保護積極性的生態補償機制。2016年12月20日,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的工作目標是到2020年,各省(區、市)行政區域內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基本建立,探索開展跨多個省份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等。
張波介紹,目前,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生態環境部已經指導協調了18個相關省份,簽訂了13個跨省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其中半數的流域已經完成了至少一輪補償協議。新安江流域已經完成了第三輪的流域補償工作,目前安徽、浙江兩省正在協商協議順延的事宜。
張波表示,補償機制實施后,跨界斷面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流域上下游協同能力明顯提高,以生態補償助推上游地區綠色發展的效果也初步顯現。比如,新安江流域就設立了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綠色發展基金,安徽、浙江兩省正在探索共同打造新安江流域綠色產業合作示范區。也就是說,不單純是資金補償,而且還要通過產業合作,形成一種“造血型”的生態補償機制,這是有益的探索。
“嚴格意義上的流域生態補償確實是比較復雜,需要做好上下游生態產品的價值核算。”張波表示,對于生態補償的標準,有意見認為是不是國家出臺統一的補償標準比較好,其實不然,各地的實際、各個流域的情況千差萬別,補償標準要因地而異。而且上下游往往對于執行什么補償標準還有爭議,所以不大可能用全國統一的標準來化解這個復雜的問題。
張波介紹,現在的做法就是從流域上下游比較容易接受的一些點上先作為補償標準,比如說上下游交接斷面的水環境質量目標,是否達到標準;還有上下游水源地的保護,一般是下游比較關心的問題,在水源地的保護方面開展一些補償。先易后難,逐步完善,這樣來推動橫向生態補償順利開展。
張波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積極配合財政部,繼續支持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鼓勵各地先行先試,推動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成為流域綠色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不斷提升流域管理的水平。”
此外,張波在發布會上介紹,2021年,全國水質優良水體比例為84.9%,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比例為1.2%。長江流域水質優良國控斷面比例為97.1%,干流水質連續兩年全線達到II類。黃河干流全線達到III類水質,90%以上的斷面達到II類以上水質。長江經濟帶1064家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生態環境領域8項約束性指標順利完成,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7.5%,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