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商業是一個非常好的題目,把商業和公益融在一起是一個更好的題目,因為商業和公益正在走向融合。有人說徐永光是公益攪局者,看起來有點貶義,但說我是一個公益和商業的融合者,我覺得特別準確。這種融合就是莊子講的混沌,混沌是一個模糊狀態,是一個創新空間,如果把這個模糊搞清楚了,結果適得其反。“混沌之死”的故事講,混沌沒有七竅,好心人把七竅刻出來,最后鑿死了混沌。所以,模糊狀態還是非常好的。
建立美好商業的三大潮流
最近二三十年,有很多潮流推動商業的發展,而建立美好的商業,有三大潮流:第一個潮流是信息技術革命。信息產品具有了共享性。對于物質的產品,一個人和兩個人用的供給是不一樣的,但對于信息產品而言,一個人和一億人用是一樣的,所以信息產品會邊際成本很低,且越來越低,直到零邊際成本。美國有一本書,就叫《零邊際成本社會》。正是因為信息產品的共享性,使得整個互聯網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了公益的特性。在我最近一篇文章中,有一個小標題叫“不公益,無互聯網”,就是介紹互聯網借力公益發展的歷程。這是我20年以前發現的一個秘密, 20年前我曾和搜狐的張朝陽有一個對話,我說:“張朝陽,我覺得你們其實是在做公益,使用你們網站全是免費的,我認為搜狐就是一個公益機構,你們做的就是一個公益網站。”所以互聯網的發展就是把公益融入在其中,從而迅速做大。當然,互聯網的目的是商業,而手段是公益,這就是互聯網發展的一個規律。例如,淘寶一開始就是實行免費開店,這為全國幾千萬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現如今在全國農村范圍內有3200個淘寶村,180萬人淘寶網店從業者,每年創造營業額2200億。同樣地在微信上,現在也有3000多萬家微店。只要開一家微店,一位退休老人待在家中、殘疾人躺在床上就可以賺錢。電商的發展還吸納了大量農村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數字經濟已經成為農村振興的一個非常強大的動力。這就是互聯網發展的態勢,把公益融到互聯網經濟里面。當然,我們也應該反思:一方面,中國在互聯網應用方面做的非常好,我們的體量大、人口眾多,與此同時我國的移動支付不斷創新,已經從現金直接跳到無卡移動支付,遠遠超越美國、具有后發優勢;但另一方面,我們科技創新能力較低,真正的創新成果少,相比于美國還有較大差距。以美國斯坦福大學為例,該校創造了硅谷這樣一個全球創新中心,這個學校師生開創的科技企業如果按創造的價值計算能夠排到全球第十大經濟體。所以我們想要與之齊肩,必須堅持創新戰略。目前,國際社會對于我國是否真正在發展市場經濟存在質疑,這對我國的創新事業形成了一定的阻力。要想破除這一阻力,我們必須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不能搞國進民退,否則我們的科技創新將障礙重重。
推動美好商業的第二個潮流是社會企業和影響力投資,這也是最近二、三十年發生的。社會企業就是把解決社會問題作為自己使命的企業,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公益的創新和超越。在過去扶貧就是給錢,但全世界都發現,許多社會問題用直接給錢的方式是解決不了的,后來大家才意識到解決社會問題要用商業的手段,商業手段有什么好處?第一,商業一定是注重效率的,講究投入要有產出,而公益卻是白給的。第二,社會問題紛繁復雜且體量較大,用公益的、燒錢的方式能解決的問題十分有限,一旦資金用盡就再也難以繼續,但是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卻可以不斷做大規模并獲得盈利,實現可持續發展。現在有一個提法叫做挖掘“金字塔底部的財富”,講的就是在社會企業為解決社會底層的相關問題進行投資是有大量財富可以挖掘的。當然,在中國我們不是僅限于在窮人這個領域做大社會企業,我們還面臨著很多社會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教育、醫療、養老等等,當前在這些領域有大量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需要企業的投資來解決。在世界其他國家,社會企業可能主要解決窮人的問題,但是在中國,社會痛點人人有份、社會企業人人需要,因而社會企業的體量大、成長空間大,中國一定會成為社會企業的世界第一大國。
第三個推動美好商業的潮流,就是企業社會責任CSR和企業可持續發展ESG。這里我簡單講一下企業的社會責任,我有一個版本叫做“企業社會責任4.0”,什么叫4.0?1.0是這個企業實現履行了剛性的社會責任,包括:1、生產好的產品;2、注重保護生態環境;3、為員工謀福利,不坑害員工;4、依法納稅。也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1.0是剛性的,甚至是法律強制的,上述社會責任完成了,這就實現了企業社會責任的1.0。2.0是指一個企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之后還為公益事業捐錢,公益捐贈是企業非強制性的、自愿的責任。我們現在卻經常把捐錢看成是一個強制性的責任,有些地方政府在過去一些年甚至要求企業按照營業額捐款,這叫以權謀捐,是完全錯誤的、顛倒的做法。所以在企業實現了1.0的剛性的社會責任之后自愿捐錢,這個企業就已經進入了企業社會責任2.0。3.0就是這個企業把社會責任、把一些公益的元素融合到它產業鏈的上下游。比如阿拉善基金會推出了一個房地產行業的綠色供應鏈,在這個聯盟中,要求參與聯盟的供應原材料的上游機構必須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好機構,下游機構則必須為顧客提供優質產品。這樣的企業在自身的發展模式中融入公益,稱之為企業戰略公益,就叫企業的社會責任3.0。我前面講到了阿里、騰訊用公益的模式和免費的模式來做商業,這還是屬于商業的范疇,我們可以稱其為美好商業。但是騰訊做的“99公益日”、阿里的“公益寶貝”“螞蟻森林”就是純粹的公益,不是在商業中嵌入公益,而是直接用自己的平臺來推動公益。京東也做過一個為貧困地區兒童送玩具的公益項目,這個項目的主要內容就是將京東客戶閑置的玩具收集起來集中清洗消毒后送到有需要的孩子手里,在十天的時間里共有40萬件玩具送到了需要玩具的孩子手里。以上幾個例子都是用自己的平臺、用自己的資源直接打通和受助對象的鏈條來實施幫扶,屬于戰略公益。4.0就是社會企業了,將解決社會問題作為自己的使命來做商業,這樣的企業就達到了社會責任4.0。然而,中國的企業現如今做到1.0的有多少?認真履行自己剛性社會責任的企業有多少?我認為現如今中國的很多企業可能還只是社會責任0.5,一些企業制假售假、污染環境、坑害員工、坑害消費者,只能算得上是0.1的企業,甚至是0的企業也還大量存在。這些企業根本不承擔社會責任,而是在禍害社會。
立法保障下的美國公益企業
關于商業走向美好,我覺得大家要特別關注美國的共益企業,美國共益企業的模式也許歸納起來就是未來世界上所有企業的追求的目標。共益企業是2006年由美國的幾位社會創新者設計的,他們成立了一個叫做B Lab的非盈利機構,他們提出企業發展的美好企業的模式,其實就是打破“股東利益最大化”這一企業在西方經濟學中的鐵律,盡管企業首先有投資人,但共益企業將利益相關者、員工、環境、消費者、治理等等這些置于投資人的回報之前。當然有投資有回報,這些共益企業全部是盈利企業,股東也是要分紅的。成為共益企業的標準在網站上是公開的,任何企業都可以上去按照標準打分,達到80分即可獲得共益企業認證。現在全世界范圍內通過打分拿到了美國共益企業資質的公司有2000多家,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美國達能。中國大約有十余家公司獲得了共益企業的認證。這樣的趨勢實際上是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格局,就是構建一個美好商業的社會。這個由民間創造的模式,現在在美國三分之二的州已經立法。為什么要立法?因為立法以后,一家企業被認定為共益企業,其社會利益優先的原則就獲得了有效的法律保護,避免了股東利益未實現最大化情況下的糾紛。
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前路
演講的最后四分鐘我想聊一聊“公益怎么辦”。三一基金會秘書長李勁說過一句話:“商業在走公益的路,讓公益無路可走。” 前面講到的互聯網企業在做公益,一些公益項目,包括兒童教育、殘疾人就業等諸多問題的解決都是可以通過企業的投資做成商業模式的,這對公益機構也形成了一種壓力。盡管傳統的公益受到挑戰,但是諸多傳統的公益組織和項目都還活著,有的在茍延殘喘,因為公益缺乏淘汰機制。許多公益機構堅持著自己所謂的“情懷”,但實際狀況已經十分慘淡,所以我說要淘汰掉三分之一的公益組織,這個行業才有希望,我說完這個話,深圳民政局的一個處長說:“永光老師,三分之一太少了,淘汰一半可能才差不多。”我舉個例子,我們去災區調查,一個孩子說:“叔叔你看我已經領到了十個書包!”孩子需要十個書包嗎?這是帶著公益“情懷”的資源浪費,不是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而是滿足自己的情懷,叫做“情懷最偉大,過程很享受,結果不重要。”所以我說公益不講效率,這是最大的問題。
面對這樣一個挑戰,公益事業怎么辦,有兩條路可以解決。第一條路公益的信息化程度要提升、發展互聯網公益,我國共計80萬家社會組織一定要走信息化發展道路。但目前,我國有三分之二的基金會都沒有創建自己的網站,走的是去信息化生存的道路,這是非常要命的。我們應該把互聯網、信息化作為公益組織聯系億萬公眾的橋梁紐帶,這里面具體情況十分復雜,我最近有篇論文《解放物聯網公益生產力》,希望在座的各位可以關注,大家看一下就明白了。公益事業發展的第二條路,也是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重建社會信任。現在政府腐敗官員層出不窮,商業領域也有太多不美好的、丑惡的東西,很多人把公益機構視為社會最后的一條道德底線。為此,我們應當將提升公益的公信力作為最大的價值來突破,建立公開透明、專業有效的公益體系,通過提升公益的公信力、重建社會的信任。這是我們能夠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的最大貢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