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周六表示,在經濟運行面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應對資本市場波動、保護家庭和企業資產負債表以及居民消費能力合乎邏輯的選擇。
李揚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4年會”上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關于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表述進行了解讀,共涵蓋五個方面。
首先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他指出,我國存款準備金率曾一度高達近20%,好在隨著逐年降低,目前平均已降至6.6%,但仍存在下降空間。下調準備金率將有效促進需求擴張,是值得期待的政策措施之一。
“金融學教科書告訴我們,存款準備金制度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其效力如‘巨斧’,說的是其效力巨大。需要注意的是,本世紀以來,隨著金融自由化的推進,很多國家的央行認為這個制度是行政化的調控手段,因而逐漸棄之,代之而起的是零準備制度,加拿大、新西蘭已經實行這一制度,美國、日本、歐洲的很多存款也實行零準備。”李揚認為,“在中國,準備金率還有下降的空間,在當前情況下,準備金率降一個點,便可以釋放2萬億元的基礎貨幣。這對于需求擴張肯定有非常大的作用,這是我們期待的。”
其次是降息。李揚說,當前,一年期國債收益率等市場利率已降至極低水平,12月20日,一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是0.98%了,十年期1.7%,30年期則為1.95%,這已經是歷史最低了。然而,市場利率雖急劇下降,企業貸款、票據融資、住房貸款利率等仍處于高位,這說明我國利率之間的聯動關系尚未有效形成。需要指出的是,降息可能會對商業銀行經營造成一定影響,如息差進一步收窄等,但為了宏觀經濟的需要,降息還是必要的。
三是加強流動性管理。他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保持流動性充裕”。他指出,“我們應當回到流動性的本來含義上理解流動性,這并不是單純地放錢,而是造成一個狀態,使得在保持價格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市場參與者以市場價格達成交易。”李揚說,“在我看來,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的主要任務逐漸轉向管理流動性,管理貨幣供應和調控利率的目的,都是為了保持一個有彈性的流動性。”
四是將資產價格穩定納入貨幣政策視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創新金融工具,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李揚表示,鑒于實體經濟日益顯著的金融化趨勢,中央銀行必須將資產價格納入其宏觀調控的考量范疇。盡管傳統貨幣政策理論主張避免直接干預資產價格,但當前經濟形勢已發生顯著變化,要求中央銀行對此作出適應性調整。中國央行的這些舉措,表明我們與時俱進。
10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稱,決定創設互換便利,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以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分股等資產為抵押,從央行換入國債、央行票據等高等級流動性資產,首期操作規模5000億元。
李揚認為,這一舉措頗具深意,表明中央銀行在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同時,也避免直接“入場”干預市場運行。通過提供互換便利,中央銀行既能夠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又能夠保持其獨立性和市場調節的靈活性。
“有些人將央行的這一政策解釋為中央銀行直接‘入場’,這是非常錯誤的解釋,我們必須注意。”李揚說,央行提供的互換便利并非是直接干預市場,其目的在于通過提升市場效率來促進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因此,不切實際預測股價將大幅上漲,是十分盲目的。
五是人民幣匯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李揚指出,“貨幣當局經常會遇到一個矛盾的問題,當匯率變化的時候,是保匯率還是保儲備。我們作為研究機構,當有人咨詢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說當然優先保儲備。”
李揚說,自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的實踐均證明了保匯率幾乎是做不到的,也得不償失。匯率的變化存在諸多非實體因素、甚至投機因素,“不能聽任外匯市場的投機因素來主導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