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周六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4年會”上表示,短期的政策刺激難以解決內生動力問題,必須推進經濟轉型,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推動經濟增長。
王一鳴說,9月底出臺的一攬子政策對改變經濟下行態勢、彌合供需失衡導致的產出缺口起到了積極作用,有效扭轉了市場預期,提振了信心。股市、樓市、投資、消費等領域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他同時指出,短期政策刺激難以解決持續的內生動力問題。例如,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在10月提升1.6個百分點后,11月又出現了下滑。再比如,在傳統發展模式下,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主要是通過投資拉動增長。然而,這種模式會導致供大于求的問題日益突出。當前,擴大投資的空間在收窄,投資的邊際收益也在下降。因此,是否應轉向政府培育消費、消費引導投資的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王一鳴表示,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與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4.8%,其中,供給端表現強勁,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但需求端,包括投資與消費,則相對疲弱。消費領域尤為疲弱,尤其是在6、7、8月,社消增長率徘徊在2%左右,10月份因以舊換新政策推動,社消增長率一度升至4.8%,但11月又回落至3.0%,預計12月將進一步下滑至3%以下。
他進一步表示,需求端的疲軟又會向供給端傳導,對供給端產生影響。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據來看,上半年尚為正增長,但三季度已轉為負增長。由于供大于求,加上工業品價格持續走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難以顯著改善。“未來會不會形成一個消費投資聯動的下行壓力,這個是我們需要去規避的。”王一鳴說。
他還表示,過去最大的發展動能是房地產,但近年來房地產銷售額大幅下滑。雖然“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設備)發展迅速,但難以完全對沖房地產收縮帶來的缺口。
王一鳴指出,中國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期,經濟增長曲線與趨勢線之間存在缺口,這與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變化密切相關。例如,勞動力負增長導致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正轉負,加上人力資本因素,總體呈現零增長態勢。同時,老齡化加劇導致儲蓄下降,資本形成的貢獻也呈現下降趨勢。因此,未來必須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推動經濟增長。
為此,王一鳴提出了多項建議:一是通過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二是加快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和布局未來產業,同時加快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三是釋放新型城鎮化帶來的需求潛能;四是發展綠色新動能,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