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范易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目前,中國建筑行業的全流程碳排放僅次于電力部門,是國內第二大碳排放源。建筑行業的低碳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昨天,來自長三角、大灣區及京津冀三大經濟圈的建筑碳信用項目——上海寶山區吳淞中心醫院節能改造項目、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北塔節能降碳改造項目及天津聯合信用大廈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正上海寶山首發,產品名稱分別為“吳醫降碳”、“PAFC”、“聯合智碳”。
據介紹,建筑碳信用是一項機制創新,通過第三方核證機構對公共建筑領域節能改造、能源管理等自愿減排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將相應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在綠交所登記、交易,從而促進建筑碳減排,有效補充現有碳市場機制。
12月19日,建筑碳信用產品上市儀式在寶武(上海)碳中和產業園·寶地啟園舉行。本次活動由上海市寶山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指導,中冶檢測認證(上海)有限公司、綠地金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主辦,聯合赤道環境評價股份有限公司、寶武(上海)碳中和產業園協辦。
今年以來,寶山區發揮綠色低碳供應鏈核心功能區優勢,以建筑領域降碳為突破口,創新打造“綠色建筑+碳信用+綠色金融”轉型發展的模式,營造建筑碳信用合作生態,成為了綠色低碳相關標準首發地、建筑碳信用產品首發地。
當天,除了集中發布的建筑碳信用產品,現場還發布了《建筑碳中和聲明標準》和《寶山區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導則》,為多家綠色低碳服務平臺進行了揭牌和授牌,并圍繞建筑碳信用開展了一系列生態合作簽約。
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數據顯示,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率先從發電行業入手,于2021年7 月啟動上線交易,現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市場。而在“十四五”期間,八大高耗能行業也將陸續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
今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啟動,是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后又一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政策工具。強制碳市場對重點排放單位排放行為進行嚴格管控,自愿碳市場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兩個碳市場獨立運行,并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相互銜接,二者共同構成全國碳市場體系。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
界面新聞了解到,本次發布的上海寶山區吳淞中心醫院節能改造項目是國內首個公共機構建筑碳信用產品。項目位于寶山區同泰北路101號,醫院總建筑面積為63472平米,對原先的高能耗、低能效空調系統、照明系統和冷卻塔系統等進行改造,使用磁懸浮節能空調、節能燈具,投入高效輸配系統并提升冷卻塔能效。之后,通過一定的核算方法,醫院的減排行為被量化核算后,以“吳醫降碳”產品名在“綠交所”掛牌交易。
綠色建筑的新增長在哪?寶山發改委副主任俞佳璐告訴界面新聞,建筑碳信用對于企業來說,能夠把節能減排中無形的“碳”變成有形的資產進行交易。這不僅可以成為其收入來源的一部分,這部分收入也會成為其未來繼續繼續節能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動力。“更重要的是,這可以鼓勵整個建筑行業進行節能降碳。”
俞佳璐認為,在建筑碳信用的引領下,更多的企業會對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對于綠色能源、綠色制造、綠色材料等行業來說帶來需求的增長,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鏈的整體發展。
當天,綠交所與中國銀行上海市寶山支行、聯合赤道簽署了建筑碳信用消納協議。中國銀行上海市環上大科技園支行購買了本次上市的三個建筑碳信用產品,用以抵消2024年度的碳排放量,成為上海市首個碳中和的銀行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