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2024年12月20日,正值澳門回歸25周年之際。
劉純鑄在兩天前就從中山回到澳門,計劃跟家人一同度過這一天。他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目前在中山東區運營一家互聯網農業公司。
為了避開人流,劉純鑄在下午四點多就啟程,開車到高鐵站,25分鐘的高鐵車程后到拱北口岸過關。“單程約1個小時,開車的話只要50分鐘,還是挺快的。”工作日在中山辦公,節假日回澳門,劉純鑄已經習慣了這種雙城生活。
劉純鑄是澳門青年奔赴中山創業的縮影。目前,有超過1萬名澳門居民在中山生活、就業,全市建成的36家創業孵化基地及港澳創新創業基地累計孵化了197個澳門項目。
歷史上,澳門和中山都隸屬香山縣。據《中山市志》記載,1925年前,中山與澳門同屬香山縣,現今超過四分之一澳門人的祖籍為中山。
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的兩個城市在近代以來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座成為“東方拉斯維加斯”,以博彩業、旅游業聞名,在近年著力產業適度多元化;另一座成為珠三角的制造業重鎮,打造出“十大艦隊”后,又開始布局“新十大艦隊”。
一組數字可以反映澳門與中山在經貿、民生等方面的密切往來:中山至今在產澳門企業約1190家,主要涉及行業包括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素有中山“小港澳”之稱的三鄉鎮居住了超過3萬名港澳居民,在鎮內形成“港澳生活圈”。
中山市委十五屆八次全會提出,要深化與港澳交流合作,探索健全“港澳科創+中山制造”“港澳青年+中山創業”“港澳人才+中山生活”等模式。
在一系列孵化基地和園區、政策配套下,中山吸引了眾多澳門創業青年、澳資企業在本土扎根,從經貿往來、產業融合到文化交流,中山、澳門正成為“最佳拍檔”。
澳門青年為何到中山創業?
狹小的澳門沒有多余的土地,32.9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密集分布著歷史遺跡、旅游景點和各色酒店。創業者面臨資源不足、成本過高的問題,為了尋求更好的創業環境,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內地。
中山位于澳門的西北面,兩地距離僅65公里,既有地緣相近、語言相通的優勢,又有逐步完善的創業體系和扶持政策,澳門青年將中山視為“創業工場”。
2022年9月,中山“澳中青年創新創業園”在翠亨新區正式開園啟用。這是廣東省規劃的13個重點建設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之一,可為港澳青年提供超1300項政務服務和40多項人才服務。
劉純鑄也在這一年來到中山探索創業。從澳門大學畢業后,劉純鑄先后就職于香港的律師事務所、澳門的娛樂場,接觸過服務業和金融業。
創業過程中,劉純鑄瞄準了與過往就職經歷完全不同的全新賽道——農業養殖。他在2021年前往云南游玩時結緣農業領域,通過自學掌握蛋白蟲養殖、有機肥制作、水肥發酵等種植養殖技術,開始利用餐廚垃圾養殖蛋白蟲,并將飼料提供給農戶飼養土雞。
“公司本來設在昆明,我們去年考慮把公司搬到廣東,考察了幾個地方后,落戶到中山。”劉純鑄告訴界面新聞,選擇中山的原因有幾方面,首先是地理位置較好,第二是政府行政效率高,政策到位,“比如住房,人社局很快幫忙推薦了一個人才房,全新裝修好的,也在市場價格上給了折扣。”
為了留住港澳青年在本地創業,中山相繼出臺《關于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工作方案》《中山市支持港澳居民到中山就業創業若干政策措施》《中山市推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
此外,中山也在住房保障、稅收優惠、創業補貼方面推出多項措施,例如《中山市人才房管理暫行辦法》將創業港澳青年納入人才房保障范圍,港澳青年可申請租住最大90平方米的市級人才房,并享受最高50%、最長2年租金補貼;稅收優惠方面,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可申請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財政補貼,該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
今年年初,劉純鑄在中山人社部門組織的創業路演項目比賽中脫穎而出,并以此為契機入駐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平臺易創空間,注冊成立了中山從此有雞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孵化基地也有專門導師進行指導,比如公司的稅務、五險一金等,這些方面跟澳門完全不一樣,我們也在指導下成功申請到銀行貸款。”劉純鑄表示。
作為全省唯一有2個基地納入省級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地級市,中山用真金白銀補貼創業港澳青年,創業者能享受“免租金、免物業費、免服務費”的政策和創業導師服務,以及政策、教育、住房、社保醫療等基礎咨詢和政務代辦服務。
來到中山后,本地的互聯網、短視頻生態也促使劉純鑄將傳統養殖轉型為互聯網農業。“廣東的合作伙伴給了我們很多啟發,例如和互聯網行業的伙伴合作開發APP、和直播行業的伙伴合作運營短視頻賬號或拍攝宣傳短片。”劉純鑄提到,通過小程序、APP和網上直播實現農業生產的可視化與可互動,推廣“云認養”模式。
“另一方面是資金優勢,這邊可以找到很多投資機構,比如風投,我們去深圳、廣州介紹項目也很方便。”據透露,劉純鑄公司正在申請創投資金的天使輪融資。
目前,中山市已建成36家創業孵化基地及港澳創新創業基地,累計孵化了超293個港澳項目。作為省級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平臺,進駐港澳青年已有上百名,目前在孵港澳項目30個。
另一個渠道是深化高校人才合作。2023年以來,翠亨新區部分企業、中山國際人才港先后與澳門城市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實現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根據規劃,中山國際人才港將為澳門城市大學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在今年7月舉辦的全球招商大會上,校地合作范疇進一步延伸至澳門科技大學,中山市與澳門科技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借力其創新平臺和人才資源,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新十大艦隊”和產業多元化的聯動
躋身中山新興產業領域的澳門創業青年背后,是兩座城市在產業、科技、文化旅游和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中山、澳門都有各自的考量。中山制造業家底雄厚,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之一。但近年來,中山面臨工改、產業轉型的命題,眼下正發展“新十大艦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澳門服務業高度發達,博彩業、旅游業一度是其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力。但經歷疫情沖擊后,澳門提出“產業適度多元化”的目標,采取“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包括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發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四大重點產業。
關于澳門與中山的未來合作,澳門在2021年就提出,產業合作方面,特區政府在政策上鼓勵及支持中醫藥發展,中山的企業可善用澳門中醫藥產業平臺;在教育合作上,特區政府將促進兩地在高等教育方面落實合作項目;在文化旅游方面,澳門作為健康安全城市,可借此促進兩地人員交往。
“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的一個突破口是中醫藥。”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向界面新聞分析指,一方面,從頂層設計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澳門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臺建設;另一方面,澳門大學設有中華醫藥研究院,產業具備高校科研力量。
盡管如此,缺乏產業轉化環境,是澳門中醫藥的痛點。林江提到,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一直在尋求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渠道,但苦于沒有產業化的環境,“澳門人口少,市場需求不足。且產業化的前提是順利研發,臨床試驗也需要一定數量的人群。”
林江此前走訪澳門時,甚至沒有找到規模化的藥廠,“發展藥物的前提是生產,連藥廠都沒有怎么做標準化認證?這也是中山的機會,土地資源充足,可以給澳企做生產配套。”
在彈丸之地的澳門尋找制造業的空間并非易事,而中山研發力量、工業基礎與土地資源等配套優勢,有望為資源緊張的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補上短板。
2023年6月,中山市古鶴中醫藥綜合產業園啟動招商。首批入駐產業園的六家單位中,有兩家來自澳門,分別是澳門澳邦藥廠有限公司和澳門藥廠商會。
這個項目著筆“澳門藥批+中山制造”的布局,服務澳門大健康產業在內地轉化。項目總投資6億元,是全市首個“政府掛賬收儲+異地代建”的“工改”項目,也是中山南部產業平臺與中珠產業帶上的重點“工改”項目。
古鶴中醫藥綜合產業園的投資方之一——中山市龍耀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方俊濠同樣來自澳門。伴隨中山“工改”的步伐,方俊濠在本地找到了公司的落腳地。
作為中山市粵澳深度合作試點園區,該園區旨在搭建粵澳大健康服務平臺,提供跨境注冊、市場銷售等服務。方俊濠此前提及,已與一些澳門藥企達成合作,等平臺完善后,澳門保安堂、寶和堂等老字號品牌的產品配方會引入內地,在三鄉鎮制造后推向市場。
“澳門的一個優勢在于,藥物認證體系跟歐洲接軌。如果兩地能夠合作,也能推動中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探索中醫藥認證的一套體系。”林江認為。
除了“澳門藥批+中山制造”,部分澳企也在探索“澳門科創+中山制造”模式。
眼下,中山正投身于低空經濟,提出構建“低空+文旅”新型商業生態,支持翠亨新區試點率先開放低空空域。
澳門高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瞄準了中山低空文旅的新賽道,這家公司專注于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計劃在中山落地旅游景點共享無人機項目,借助公司研發的大師航拍旅游景點共享無人機系統,游客可以一鍵掃碼,租用停駐在附近的無人機。
未來,中山還將推動板芙國際無人機(大灣區)智能生產基地建設,整合三角通用機場、阜沙鎮低空經濟產業基地、坦洲無人機飛行基地等資源,打造無人機(裝備)全產業鏈生態智造基地,這將為澳門科創企業提供充足的載體空間和制造空間。
打造澳門生活圈
促使劉純鑄將公司落戶中山的一個重要因素,來自于今年8月的一次辦證經歷。他在中山市行政服務中心僅花了約20分鐘,提交證件和表格,就完成了居住證辦理的手續。
居住證的獲取對劉純鑄意味著在內地生活的極大便利。此前,劉純鑄在內地用的是“回鄉證”,無法注冊很多APP,購買高鐵票也需要提前到高鐵站走人工窗口。拿到中山居住證后,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落地一定規模的澳門企業和初創項目后,如何留住人才和企業是下一個命題。
早在2021年,中山就在探路搭建與澳門民生制度的橋梁,面向澳門開始“跨境通辦”的探索,設立服務點協助澳門籍長者使用澳門“一戶通”APP線上辦理在生證明。全市各政務服務大廳澳門“一戶通”服務點多達26個。
10月30日,“粵澳社保一窗通”中山專窗正式啟動,中山成為全國首個與澳門聯合開設社保公共服務專窗的地級市。“粵澳社保一窗通”中山專窗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保障基金與中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合作設立,在中山市、鎮、社區三級各建設1個,提供廣東省70項社會保險服務、澳門22項社會保障服務,涵蓋了養老、失業、津貼等粵澳兩地社保服務。
這是繼珠海橫琴和廣州南沙開設“粵澳社保一窗通”后,全國首個地級市與澳門兩地聯合開設的社保公共服務專窗,并首次覆蓋市、鎮、社區三級。
該舉措讓中山真正實現了澳門社會保障服務的“跨境辦”。這意味著,澳門居民在中山可以直接辦理兩地的社保業務,包括申領澳門的央積金,購買中山社保,辦理澳門在生證明、任意性制度供款的啟動和終止等事項。
三鄉鎮,素有中山“小港澳”之稱。據統計,有超過3萬名港澳居民常住三鄉,在鎮內形成“港澳生活圈”。其中,三鄉鎮振華社區2.5萬居民中,有超過6000名港澳居民。初步估算,有超3500位澳門居民在社區穩定就業、創業、生活。
三鄉鎮振華社區居民委員會副主任鄭小虔透露,振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港澳服務專窗,年接待澳門居民辦理業務量超過1000人次。
截至今年9月,港澳居民在中山穩定參保人數達1.2萬人次,領取養老待遇超2300人。中山已建成“灣區社保通”服務專窗26個,累計為港澳人員辦理廣東社保業務近2300件。
“我們公司現在也有四個同事落戶在中山,在這里買社保,銀行開戶、社保轉賬等事宜,人社部門也會幫忙協調,一天內就處理完了。”劉純鑄說。
在醫療方面,中山也致力于讓澳門居民能享受到在澳門本地的醫療服務。2022年5月,中山市藥品進口口岸正式啟用,醫藥企業實現進口“在家門口”;同年8月,中山首個“港澳藥械通”醫療器械獲批,打通了未在國內上市的國際創新藥械快速進入內地的通道。澳門居民免于奔波,在中山就能使用國際新藥。
除了就業、居住,也有大量澳門居民北上游玩。在小紅書上,不少澳門用戶曬出在三鄉鎮茶樓喝早茶、在石岐區騎樓街旅游、在沙溪聽咸水歌的帖子。
2023年5月,公安部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內地與澳門關于互認換領機動車駕駛證的協議》,中山駕駛證與澳門駕駛執照啟動免試互認換領業務。
自去年1月1日“澳車北上”政策正式落地實施以來,到今年10月,完成備案的澳門私家車34214輛,海關累計監管驗放超238萬輛次。深中通道通車后,更極大地縮短了中山與澳門的時空距離。澳人北上,已經成為一股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