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戴晶晶
“水泥行業碳排放約占全國總量的13%,行業減排對實現國家‘雙碳’目標至關重要。”
12月17日,中國水泥協會副秘書長范永斌在中國水泥協會主辦、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協辦的“水泥行業低碳發展”研討會作出上述表述。
水泥是應用范圍廣泛的大宗建材材料,行業碳排放量顯著。在面臨產能過剩、用能成本高企等挑戰的同時,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碳市場)也進入了倒計時,減碳需求緊迫。
今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將被納入碳市場,2024年作為首個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
“根據我們之前做的碳中和路徑研究,到2060年,CCS技術、替代燃料技術、低碳水泥技術對水泥行業減排貢獻排在前三。”研討會上,中國水泥協會課題組高級工程師夏凌風指出,替代燃料則是近期最具潛力的減排手段。
燃料替代技術是指利用具有一定熱值的廢棄物或生物質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等替代傳統化石燃料,以實現低碳環保的技術。其中,用作非常規性燃料的材料或物質被稱為替代燃料,涉及垃圾衍生燃料、固體回收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等種類。
范永斌認為,替代燃料是水泥行業一種成本效益較高的減排措施和手段,國家在多項政策中將替代燃料列為重點任務,積極推動相關技術的開發和使用。
今年5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四部委印發《水泥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要求到2025年底,水泥行業替代燃料消費比例力爭達到10%。截至目前,中國水泥行業的平均熱值替代率不足5%,產業化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
“目前,部分水泥企業在替代燃料使用上已取得了較高的替代比例和減碳效果,但行業整體水平仍偏低。”范永斌表示,從現階段的實踐來看,為推動替代燃料的產業化發展,亟待完善標準體系,簡化監管審批手續,打破跨地區流通壁壘,增加原料來源,并提高行業的盈利能力。
研討會上,中國水泥協會發布的《水泥行業替代燃料產業化發展的機制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提到,技術問題已不再是水泥行業替代燃料產業化發展的主要瓶頸,資源和政策維度是影響替代燃料產業化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點。
其中,政策體系缺乏清晰的規劃與規范,導致企業發展方向不明確、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增加了運營風險和成本。另外,支持力度也存在不足。
“當前影響替代燃料項目順利實施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浙江美欣達欣啟源環保技術部經理徐耀指出,首先是地方主管部門在主觀認知上將替代燃料視為垃圾,而不是可被利用的燃料;二是缺乏權威的替代燃料行業標準,即便生產的替代燃料提供了詳細的檢驗報告,但由于標準缺失,仍被按照固體廢棄物進行管控;三是跨省運輸受限。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閆大海認為,滿足相關要求的替代燃料應被視為一種產品,使其能夠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只有將替代燃料作為產品對待,替代燃料收集和生產企業才能明確投資方向,降低因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從而進一步激發企業生產替代燃料的積極性和動力。
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對《固體廢物鑒別標準通則》(GB 34330-2017)進行修訂并發布征求意見稿。閆大海對界面新聞表示,修訂稿針對替代燃料有新的認定規則,在證明其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滿足相關排放標準(沒有相關排放標準時,應比常規燃料(如煤)低或不造成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風險),以及滿足質量標準的前提下,可被認定為產品。
“新標準有望在明年正式發布,將顯著促進替代燃料的利用,但鑒別機構資質認定審核程序和鑒別過程規范化管理的完善仍需要一個過程。”閆大海稱。
唐山冀東水泥綠色低碳推進部部長姜雨生補充稱,目前,水泥企業最為關注的是水泥行業納入碳市場后,使用替代燃料是否能夠享受到減碳紅利。她建議在下一階段的碳配額分配方案制定中,統籌考慮行業替代燃料的整體使用水平,將其納入碳配額分配的考量范圍,并制定逐步收緊的碳配額分配方案。
德國目前已通過有效的政策框架與技術創新,成功推動水泥行業碳減排,過去20年,德國替代燃料使用比例從25%提升至74%。
解決了替代燃料原料來源問題、政府提出行業減少燃煤使用的政策要求,以及推動替代燃料產業模式轉變是德國替代燃料發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德國環保領域咨詢公司BZL高級專家烏韋·拉爾(Uwe Lahl)博士介紹稱,自2005年起,德國全面禁止未經處理的垃圾填埋,要求垃圾必須無害化處理后方可填埋。這一政策不僅減少了垃圾填埋對環境的二次污染,還推動了廢棄物處理方式從填埋向焚燒轉移,增加了替代燃料的原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