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朱詠玲
高端時尚集團歌力思日前公告,其全資子公司擬出讓旗下品牌Ed Hardy所屬公司唐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唐利國際”)50%的股份,轉讓價款為8250萬元人民幣。交易完成后,歌力思間接持有唐利國際的股份比例降為40%。
Ed Hardy是2004年創立于美國的輕奢潮牌,虎頭紋樣是其標志性圖案。唐利國際擁有Ed Hardy在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的品牌所有權,歌力思在2016年為收購Ed Hardy而入股該公司。此次交易前,歌力思通過子公司東明國際投資(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明國際”)間接持有唐利國際90%股份,剩下10%由華悅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悅國際”)持有。
而此次交易的出讓對象就是由華悅國際實控人周澄100%持股的沙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周澄也是目前唐利國際董事會中唯一的執行董事。8250萬元轉讓50%股份也算得上是“友情價”,基本沒有溢價,據公告,該定價主要是基于所有者權益價值而定。
可對比的是,當年歌力思首次收購唐利國際65%股份時花了2.4億元。不過,歌力思在公告中表示,收購唐利國際后至今,其對公司累計通過股東決議分紅金額約為4.5億元,已高于歌力思對于唐利國際的累計投資金額。
換言之,歌力思將唐利國際的實控權轉讓給了運營Ed Hardy品牌的合作伙伴。歌力思表示,這將“有助于激發其積極性,進一步優化唐利國際經營活力”。而持股40%的歌力思仍會從中獲取投資收益。
根據歌力思在公告中的解釋,此次股權轉讓一方面是為了增強現金流,優化經營質量和資產結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Ed Hardy受到整個潮流服飾市場不景氣的影響而承壓。
目前來看,歌力思的現金流還不至于緊張,但2024年以來的表現不如上年同期。2024年前三季度,歌力思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下滑32.64%至2.40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為-2.35億元;截至三季度末,歌力思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同比減少29.57%到3.25億元。
這主要是由于歌力思今年的盈利能力不如以往。2024年前三季度,歌力思增收不增利。總營收增長4.20%至21.52億元,跑贏了同期的大盤增速——2024年1-9月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僅有0.2%,如果不算拖后腿的海外業務,國內業務增幅還會更高,達到11.5%。但由于相關費用增長、投資收益下降等,歌力思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大幅減少84.22%至2153萬元,是該公司2015年上市以來同期最低水平。
具體到各項業務,2024年前三季度,歌力思旗下前幾大品牌均實現增長,ELLASSAY、self-portrait、Laurèl分別增長14.2%、18.2%、21.3%,IRO中國區收入增長15.4%。問題主要出在Ed Hardy和IRO海外業務上,Ed Hardy前三季度收入未達預期,下滑19.83%,經營性凈利潤也同比減少;IRO在國內市場雙位數增長的情況下,仍被海外業務拖累導致品牌整體收入下滑17.03%,虧損擴大。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歌力思選擇將Ed Hardy剝離出品牌組合。實際上,歌力思也在加快、加大力度調整IRO海外業務,已聘請專業中介機構來制定調整方案,將優化商業模型、嚴控費用等。
多品牌戰略是推動歌力思在過去十年里實現增長的關鍵。該公司從2015年到2019年相繼將Laurèl、Ed Hardy、IRO、VIVIENNE TAM、Jean-Paul Knott、self-portrait納入品牌組合,最近一次是在2023年收購加拿大高端羽絨服品牌Nobis的中國運營權。多品牌并行直接推動歌力思營收從2015年的不足10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近30億元。
歌力思收購品牌的策略是在中高端到輕奢這一大范疇內,押注風格和客群年齡段不同的品牌,這有助于品牌之間形成差異化,同時分散風險。相比起自創品牌,這樣做的好處還在于能快速切入一些正處于增長勢頭的細分賽道,以及在對品牌組合做調整時,有市場基礎的成熟品牌也更方便轉手。
以Ed Hardy為例,歌力思在2016年收購它時,正值街頭潮流的繁盛時期,那幾年Ed Hardy的確曾對歌力思業績貢獻不小。Ed Hardy價格帶在1500元到4000元間,2017年和2018年其單品牌收入分別為4.36億元和4.98億元。但過去幾年尤其是從2020年開始,街頭潮流已經明顯退熱,大眾市場越發注重性價比和保值性,而潮牌之間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也讓它們在小眾愛好者圈層內的價值感被稀釋。Ed Hardy收入也從2019年開始走下坡路,最近幾年營收保持在3億元上下。
實際上,在業務表現不佳或資源緊張時重新審視品牌組合并作出調整,是多品牌時尚集團運營中的常規操作。例如從2020年財報開始,歌力思就未再提起過此前收購的VIVIENNE TAM和Jean-Paul Knott這兩個設計師品牌,彼時歌力思收購這兩個品牌也僅有兩三年的時間。疫情帶來的沖擊和不確定性或許是歌力思放棄培育這兩個收購品牌的原因。
并不樂觀的市場環境更考驗企業決策的精準度,一方面要避免投資失誤對資金造成壓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并購或出售資產時更加果斷,以防錯失機會,同時及時止損。這需要企業盡量準確地判斷品牌的潛力是否值得長期投入,在控制成本和培育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
界面新聞詢問歌力思未來一年內是否還有調整品牌組合的計劃,得到的回復是:“我們的多品牌組合會根據未來的形勢和時機來進行布局和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