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周日表示,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增強國內政策的穩定性、可預期性,這對于當前進一步穩預期、強信心、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來講尤為重要。
他在2024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表示,10月以來多項經濟指標呈現邊際改善,但需求不足、預期偏弱等問題依然突出。制約經濟回升和影響經營主體預期的深層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結構問題、體制問題和外部環境問題。
張軍擴解釋稱,結構問題是指當前我國發展正處在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方面就是房地產供需形勢的顯著變化及其對內需的深刻影響。10月以來房地產市場的確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主要城市一手房看房量、簽約量明顯增多,二手房交易量也有所增加,但要實現止跌回穩仍需時日。
他表示,房地產市場走出困境的關鍵是化解前期積累的結構矛盾以及基本形成新發展模式,而矛盾化解和新模式的形成都很難一蹴而就,這需要一個過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宏觀調控政策需要持續保持較強的力度,鞏固市場回暖的態勢,防范化解風險,為企業化解矛盾、探索創新、模式轉型和實現軟著陸創造比較好的市場和社會環境。”他說。
對于體制問題,張軍擴表示,主要表現之一是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諸如隱性壁壘或歧視、不公平競爭、新官不理舊賬、賬款拖欠、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等等,這有待于通過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解決。
他強調,要按照三中全會提出的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要求,進一步明確政府作用的邊界,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把“對政府來講,法無授權不可為,而對經營主體來講,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真正落實到位。
外部環境方面,張軍擴提到,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不斷加劇,以及地緣政治博弈背景下的供應鏈重構,不僅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性造成沖擊,也造成中國制造業訂單大規模轉移以及部分產業鏈外遷,對企業預期和信心都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他表示,對于結構問題,要有一個逐步調整和轉型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宏觀政策的主要任務是防控風險,并為調整轉型創造有利的市場需求和要素供給條件。體制問題和外部環境問題則主要依賴于政策調整、深層改革和高水平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