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財經App
對于馬拉松愛好者來說,年底的賽事根本跑不過來。
僅12月的第一個周末,就有上海馬拉松、南寧馬拉松、海南東方半程馬拉松、特步晉江馬拉松等28場大小賽事火熱開跑。
即便賽事密集,但熱門馬拉松的中簽率仍然低得可憐。跑圈感知到的另一個顯著變化是,馬拉松賽事的報名費正在集體上漲。
以2024深圳南山半程馬拉松為例,其普通個人名額由2023年的150元/人漲至198元/人,漲幅32%;個人慈善名額則由500元/人飆升至998元/人,漲幅接近100%。這也引發熱議,在小紅書上,和“深圳南山半程馬拉松漲價”的相關筆記已經超過了1萬篇。
盡管陷入漲價爭議,但深圳南山半程馬拉松仍是“一簽難求”。2萬人規模的2024深圳南山半程馬拉松總報名人數突破了8.75萬人,通道開放首日就有6萬人報名,800個慈善個人名額滿額。
漲價的不僅僅是深圳南山半程馬拉松。此前,順德半程馬拉松和南沙半程馬拉松都曾因報名費而引發關注。對于報名費上漲,賽事運營方與跑友們各執一詞,許多跑友也開始重新審視馬拉松賽事的性價比。
馬拉松報名費漲到近200元/人背后,究竟誰是推手,誰在買單?
漲幅最高達100%,“跑步比打車還貴”
馬拉松在悄悄漲價。
從2017年起,小龍維持著每隔兩個月就去其他城市比賽的習慣,他發現賽事報名費上漲已成為一種趨勢,“全馬之前150元/人,現在普遍200元/人;半馬之前普遍120元/人,現在有些半馬價格接近200元/人。”
安然也是一名跑馬“老炮”,“五年前,大部分賽事報名費都是100元/人左右,現在漲到200元/人。”
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在2024年,包括長沙馬拉松、溫州馬拉松、哈爾濱馬拉松、長春馬拉松、寶雞馬拉松、深圳南山半程馬拉松、黃埔馬拉松等在內的國內多個賽事,項目報名費都有一定幅度上調,漲幅從6%到100%不等。
全馬項目漲幅最大的是哈爾濱馬拉松,報名費從2023年的150元/人漲至2024年的200元/人,漲幅為33%。寶雞馬拉松雖然全馬項目報名費與去年持平,但是21公里的半馬項目卻從100元/人漲到150元/人,漲幅達50%;健康跑漲價更明顯,從60元/人漲至100元/人,漲幅達67%。而2024順德半程馬拉松,報名費則從去年的130元/人漲至198元/人。
圖片來源:時代財經整理
一些新興的馬拉松賽事也因為報名費高而被關注。譬如首次舉辦的2024青島黃金海岸精英賽,涵蓋15公里項目,賽事規模為1500人,報名費卻高達288元/人。有網友調侃,這場馬拉松折算下來19.2元/公里,“跑步比打車還貴”。
不過,馬拉松賽事報名費上漲并非新鮮事。2019年廣州馬拉松、成都馬拉松等賽事都對報名費用有過一輪調整。有業內人士指出,馬拉松報名費漲價問題之所以被再次關注,是因為在許多高規格頭部賽事報名費門檻還停留在160元/人左右時,部分中腰部賽事或新興賽事報名費已經開始向“2字頭”或更高水平看齊。
萬人馬拉松,成本超千萬
“報名費200元/人,主辦方沒錢賺,是參賽者們賺到了。”
針對馬拉松漲價的爭議,廣東新中體育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強在11月21號發布了一條抖音視頻,希望為賽事主辦方正名,“任何一個像樣點的馬拉松在每個跑者身上花的成本是300元/人到500元/人,如果包括政府資源的部分,成本上千塊都是有可能的。”
但許多網友并不買賬,“既然虧錢為什么要辦,明顯自相矛盾。”資深馬拉松運動員范范認為,報名費上調是賽事IP價值提升的體現。“部分賽事IP運營得不錯,就有上漲的自信。早先剛開始做馬拉松的時候,賽事都是報不滿的狀態。”
不過,更多接觸賽事運營工作的受訪者對時代財經表示,漲價也并非主辦方所愿。
張強(化名)曾任職國內某頭部路跑賽事運營公司管理崗,“如果是賽事IP價值的提升,通常會優先體現在贊助等級、賽事衍生品和服務方面,主辦方或運營方不會選擇優先調整報名費。”
在他看來,報名費的波動與賽事本身的盈利能力更為掛鉤,“頂級頭部賽事的報名費相對穩定,而漲價的更多是中腰部馬拉松賽事,它們更多處于虧損或者微利狀態。”
上海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陳國強說,馬拉松賽事的辦賽成本整體很高,支出包括賽事獎金、競賽運營(賽道建設、運營人力成本、裝備補給、安保、醫療等)、賽事營銷(賽事推廣、賽事直播),不同規格等級的賽事會有差異。“頂級馬拉松僅央視轉播就要700萬元到800萬元。而對于許多地方馬拉松賽事,安保是個大頭。”
去年4月,中銳體育總經理劉曉蕾曾對時代財經透露,公共衛生事件之后,賽事醫療等也要做出比之前更高等級的保障。一場萬人規模馬拉松賽事,整體投入通常都在1000萬元以上。
對于部分想擴大影響力的賽事而言,辦賽成本還在上行。
作為2018云南楚雄馬拉松、TK城市垂直馬拉松等多個路跑賽事的運營承辦方,熱熱體育文化董事長飛龍感受到了辦賽壓力,“擴大辦賽規模、提升服務體驗,向頂級賽事靠攏,也要求賽事安保、醫療、人員、物料升級,各方面費用都在漲,尤其是人員成本。而相比之前的馬拉松賽,現在比賽還會多很多額外搭建的打卡裝置。”
政府補貼縮水,“氪金”的贊助商也少了
比成本增長更核心的問題是,賽事的收入開始縮水。
通常,國內城市馬拉松賽事由地方政府主導,賽事運營單位投標承辦,后者從中獲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但有業內人士指出,對于大型賽事來說,主辦方的投資(即地方政府招標采購金額)雖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但往往無法覆蓋辦賽成本。
陳國強表示,“從贊助,報名,政府投入來講,很多賽事可能剛剛覆蓋支出,并不掙錢。不少西部城市馬拉松盈利壓力更大。”
對于即使是虧損也要堅持辦賽的情況,陳國強指出,馬拉松賽事還有拉動消費、傳播城市文化的價值。數據顯示,2024年無錫馬拉松撬動了餐飲、住宿、交通、旅游等2.8億元經濟效益。根據陳國強的研究,地方政府會對新的馬拉松賽事“托底”3年到5年,“但這并非長久之計,馬拉松賽事終歸要找到市場化生存之路”。
但值得一提的是,多名賽事承辦方相關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部分地方政府對相關賽事的投入在減少。
時代財經查詢到,2023年和2024年,貴陽市體育局對貴陽馬拉松項目的采購金額從763.80萬元降至598.00萬元。2023年和2024年,由深圳市南山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的深圳南山半程馬拉松,賽事規模從16000人擴容至20000人,但是采購金額卻持平,為495萬元。
近年有部分地方政府采購的馬拉松項目陸續出現“0元”中標的現象,這也意味著供應商要完全依托自主市場化來覆蓋辦賽成本,這對賽事運營公司的成本管控和資源整合等能力有極高的要求。隨著馬拉松賽事的盈利壓力進一步增大,收入結構上則更加依賴于報名費和商務贊助兩大板塊。
原本飛龍經手的一些小規模賽事,90%的收入都來源于政府采購,“以前20萬元的賽事,現在同樣規格采購價只有幾萬塊錢了。”
而賽事商業贊助的情況也并不理想,市場兩級分化嚴重。今年10月,北京馬拉松協會會長趙福明就曾對媒體透露,北京馬拉松賽的冠名贊助費用達到2000萬元以上,但有些小比賽根本招不到贊助商,或者沒有現金,只有資源置換。
飛龍對時代財經說,“以前房地產、銀行、快消、醫藥行業都是馬拉松贊助大頭,現在房地產、銀行、藥業都很少參與,新能源、快消品牌的贊助金額也在減少。”
陳國強進一步解釋,這與市場環境有關。另一方面,是馬拉松賽事數量增長,商業贊助需求大幅增加,但是贊助商數量和預算池相對穩定,甚至有一定萎縮,導致業內資源競爭加劇。
“中產廣場舞”也看性價比,運營公司開始轉型
伴隨著賽事數量的持續增長,馬拉松賽事的市場化風暴也愈演愈烈。對于自主“造血”能力較差的馬拉松賽事IP和運營商來說,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中國田徑協會披露,2023年全國路跑賽事(不包含越野和山地項目)為699場,參賽規模為605.19萬人次。其中,認證賽事總參賽規模為418.42萬人次。另據世界田徑協會統計,2024年全球294場標牌賽事中,中國就有70場,數量居全球首位。
賽事多到“8條腿都跑不過來”,200元/人的報名費到底值不值?無論是跑圈OG(元老),還是入坑萌新,跑友們的心中都自有一桿秤。但大多數跑者認為,相比報名費180元/人的A1類賽事,200元/人的C類賽就明顯不太劃算。曾被譽為“中產廣場舞”的馬拉松,也被拉入了性價的對比中。
安然會從交通指引、補給、醫療等賽事服務,賽事等級,以及附加服務來評判報名費的性價比。“基本服務都不到位的小賽事,免費也不值得跑。”
在今年完成南京馬拉松后,小龍對報名費200元/人的賽事有了更具象的期待,“首先是路線規劃,除了鐘山風景區,南京市內中華門、大報恩寺、夫子廟……景致美不勝收;其次是完善貼心的服務,賽前賽后密集的短信‘轟炸’,志愿者的熱情接待;還有內嵌郵票《云錦》的完賽獎牌。”
他說,“只要在預算范圍內,馬拉松賽事的過程體驗永遠排在第一位。一旦發現報名費與賽事服務不匹配就會放棄,畢竟現在馬拉松比賽很多。”
飛龍明顯感覺到,賽事運營行業馬太效應逐步顯現。在賽事競標的過程中,來自一線城市的成熟賽事運營公司跨地域競標,也展現出更大成本優勢。
因此,部分“造血能力”欠佳的賽事運營公司開始另謀出路。
飛龍表示,以往一場馬拉松賽事運營下來,公司還可以拿到30%的毛利,但近一年許多賽事核算下來,已經很難達到這個水平。他也開始逐步縮減馬拉松賽事業務,進軍腰旗橄欖球、匹克球等新興運動賽事賽道。
陳國強認為,馬拉松賽事IP要想長久的發展,就要做出差異化,結合城市特征,將文體旅和商展深度結合。他預測,隨著馬拉松賽事市場化日益成熟,賽事數量趨于穩定,甚至不排除一些賽事停辦。“風潮過后趨于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