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隨著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各國對高層次國際化人才需求不斷增強。如何讓世界精準感知中國、如何推動中國成為全球議題的制定者,是現階段我國面臨的兩大挑戰。
日前,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中科浩博國際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辦、中國傳媒大學協辦的“2024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年度交流暨推進會”,針對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國際交流合作、高質量國際化就業展開探討。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意見,提出“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概念,并要求加快培養。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加強人才國際交流。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人才國際交流。
但現實難題是,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周期長、難度大,學科交叉融合程度不高,優質課程、國際化師資和實訓渠道短缺,學生了解少、意愿不強等。
基于此,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于2020年發起實施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高校作為主體和重要陣地,目前有110多所高校加入,1200多名學生赴國際組織、外國駐華使領館和跨國企業等實習實訓。
中國石油大學是較早加入高層次項目的高校之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楊薇向界面新聞回憶,當時第一個送到聯合國發展計劃暑期工作的學生引起了全校轟動。
“剛開始只有25個人報名,后來變成50個、100多個、300多個學生報名。”楊薇稱,這部分學生在項目推動上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相比之下,海南師范大學雖然今年才加入,但學校高度重視,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分管校領導主抓,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部門均參與其中。學生參與相關課程,學校會給予學分認定、選修課設定、評優評獎、推免研究生及實習等制度,并且有專項經費支持。
“我們雖晚加入,但制度設計早且快。”海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許玫對界面新聞表示,第一期有20名學生參加線下實訓,七位同學獲國際組織推薦信,兩位前去實習。每期全校學生報名踴躍,受歡迎度高,引起國際化項目氛圍熱潮。
許玫表示,今年該校還在試點,明年可能在現有制度上再提升,增加更多政策保障支持,包括經費投入,保證項目閉環運行。她提到,一些優秀學生曾因家庭經濟實力不足而無法參與,十分可惜。學校需從各資源保障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高層次項目專家委員會主任浦躍樸認為,從最早的國際治理人才到國際化人才培養,高層次項目經歷一個較大的跨越。如今結合高校的國際化開放辦學戰略,全方位地將教育體系、培養體系,按照國際通用體系建設好。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長學在報告中提到一些高校的落地經驗,比如加強機制建設,建立國際處、教務處、財務處、就業指導處等相關處室信息共享、分工負責、協調配合機制共同推進。
一些學校將項目資源嵌入或融入育人體系,如中央財經大學依托項目資源在暑期小學期增加國際課程供給,華中農業大學將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創新者活動引入所有二級學院,每個學院領取與學科專業相關打卡任務并積極完成。
再比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依托世貿組織亞太培訓中心和高層次項目平臺,結合傳統優勢成立上海首家國際組織學院;大連外國語大學設立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實驗班;中國傳媒大學在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設立國際組織人才班,將新聞傳播專業優勢和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相結合。
項目實施中也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挑戰,如適應不同類型學校需求、提質增效、院校項目進展不平衡、整體規劃等未跟上項目有效實施需要、基礎服務未充分使用、為不同類型學校及具體院校針對性服務需增強。學生國際化人才意識有待培養,擇業有待引導。
還有老師反映學生有興趣但遇困難放棄,獲國際組織實習機會后因不愿出國等原因放棄。這些問題需根據新形勢等,在相關部委指導下,留學基金委、學生服務中心及各位專家指導下,未來共同研究解決,使人才培養工作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