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期主持人 | 潘文捷
整理|實習記者 覃瑜曦
北京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規模以上(即年營收1000萬元以上)餐飲業利潤總額1.8億元,同比下降88.8%,利潤率低至0.37%。
奇妙的是,在同一時間,既有“米其林級”包子鋪鼎泰豐宣布10月底關閉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的14家門店,也有“薩莉亞去年在中國悶聲大賺4億”的新聞。又是一個雙十一,那么現如今,我們更偏好什么樣的消費?持有什么樣的消費觀?
01 拼好飯、盒馬奧萊和松屋:一百種省錢方式
尹清露:我想到前兩天看到的一個帖子,大概說的是:“我這輩子消費水平就這樣了,天天上個破班,掙點破錢,周末就吃點麥當勞、達美樂、薩莉亞,喝個一點點,穿點優衣庫MUJI,閑了逛逛山姆盒馬,就這么湊合過一輩子。”評論區很多人感同身受,與此同時,還有很多人回復說:“你的生活已經很讓人羨慕了,像我們這個縣城根本就沒有無印良品,優衣庫對我來說也很貴,正確的流程應該是先點杯蜜雪冰城,然后逛一圈KKV,離開商場之后再到街上買個烤面筋,如果奢侈一點的話就再加個烤苕皮。”
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們的生活和消費已經被很多連鎖店、平臺綁定了,包括我自己在吃喝玩樂上也有一些固定模式。通過這些平臺,我們可以有相對比較好的選擇,也可以用更低價去消費,比如吃薩莉亞或是逛逛連鎖小商品市場,這些都能滿足日常需求,但有一種沒有辦法逃出這些平臺的感覺。我在社交媒體上關注了一個在深圳打工的男生,他的學歷大概是中專,平時經常發自己輾轉各個工廠的內容,會抱怨工廠宿舍環境多么臟亂差等等。他在視頻里提到,他每天的消費就是在美團上點“拼好飯”,例如黃燜雞米飯、9塊9套餐等等,其實也是能吃飽的,甚至可能是美味的,不過最近也有爆出部分拼好飯用料不新鮮之類的新聞。你會發現美團這個平臺也是如此,在這里你能點到高級餐廳的食物,也可以叫到拼好飯,同一個平臺上消費水平和消費層次可能差別巨大。
董子琪:剛剛清露提到被平臺綁定,我很認同,同一個品牌延伸出不同消費層次的條線,這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很難從循環里走出來,找到新的生活方式。
原來在港匯(上海港匯恒隆廣場)上班的時候,那些有門牌的店都太貴了,我就經常去地下的羅森、711解決午飯,吃肯定是能吃飽的,用料也還行,可還是會止不住地注意吃飯的環境、燈光,然后就會產生心酸的感覺。回想這一年,我吃薩莉亞也吃得挺多的,基本上都是帶著小孩去吃,點一桌子菜可能還不到100塊,而且環境還可以,雖然知道是預制菜,但是好像也沒有別的選擇。
我之前聽了一期播客主題是“逆風狂飆二十年”,討論了優衣庫在消費降級時代是如何擴張的,并分析了優衣庫的品牌模式能不能在中國復現,這是從商機的角度來考慮的。我這兩三年也常去平價或臨期商店:比如好特賣,是賣臨期食品的;還有薈品倉,是耐克、阿迪達斯、Hush Puppies這些品牌打折、銷售、倉儲的地下空間,也是會員制的,我已經買成了超級VIP;日常生活還有盒馬奧萊和清美,盒馬奧萊的標語是“讓你成為省錢達人”等等,清美和盒馬是差不多的,豆腐干、酒釀、面包等日常東西都有,售價更平價,但我還是會忍不住注意起它的燈光。更平價的品牌燈光總是更慘白,不知道這樣說合不合適,在這種燈光下購物有一種在美國逛黑人超市的感覺。盡管商品不差,但店里呼吸的空氣,還有所照到的燈光都會影響整個精神狀態。
尹清露:子琪提到燈光慘淡會讓消費體驗打折,我想到了自己在日本常吃的一家快餐連鎖店——“松屋”,它確實好吃又便宜,現在想想是有種預制菜的好吃,當時覺得挺香的,吃完之后又覺得胃里有點惡心。通常松屋店里是一人食的布置,燈光是慘淡的白色,中間是類似于廚房操作臺的地方,周圍一圈是坐著顧客的吧臺,服務員或廚師會直接把飯端到你坐的吧臺,這時候就感覺自己像是柵欄里圈養的豬,仿佛一群豬圍著喂豬的人,等他們端出來一碗豬食。之前松屋還被調侃只有大腹便便的男上班族才會去,不過事實也是這樣,店內顧客大多是男性上班族,所以我每次吃完感覺自己也變成了中年男人。我在想,這種體驗是不是在國內也會逐漸多起來。
潘文捷:“省錢”的欲望是一直深埋在中國人基因里的。我觀察到身邊有兩種消費觀念,一部分人認為買便宜的東西掉檔次,所以總是會往貴了買;另一部分人更追求性價比和低消費,例如美劇《初來乍到》里,女主人Jessica Huang就認為,如果能買得很便宜或是獲得很好的折扣,那才是真正地做好了家務的操持,其中有一集是他們一家要買汽車,男主人已經準備原價付款了,女主人從售貨員到最大的boss一路談價,狠狠砍價后才心滿意足地離開。
02 最叛逆的事情,是在瑞幸點一杯原價咖啡
尹清露:提到臨期商品,我的體悟來源是買手賬本。我經常買的手賬本品牌是hobonichi,每年都會推出新的版本,設計非常精美,封面寫著當年年份,內頁也會標明月份、當天的節氣,甚至精細到可以記錄每天日出日落的時間等等,用的時候覺得很舒適,有一種正在記錄當下這一天的感覺。有一次我發現,有些人為了省錢可能會購買過期的手賬本,比如2024年購買2023年的手賬本,這樣相對來說比較便宜,每次寫的時候將2023年的時間劃掉重新寫。我也買過過期手賬本,每次用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深深的不配得感,劃掉舊日期寫新日期的時候都感覺自己被時間拋棄了,無論是字面意義或是隱喻意義上的。后來我跟購買過期手賬本的人聊這個問題,發現大家有著同樣的感受,所以最終還是會停用過期手賬,購買有著當年日期的手賬本。
董子琪:我也有落后于時間的感覺。我喜歡玩PS上的Just Dance(舞力全開)這個游戲,一直玩的都是2017年的版本。會有一種微妙的心理落差,尤其是把健身房卡換成了對著電視屏幕跳舞,好像會有可悲感。相較于去健身房,一個人在家玩也成為一種趨勢了,因為不需要負擔教練費、場地費等開銷。
潘文捷:我玩的是最低版本——在b站上看人家玩Just Dance,跟著一起玩,屏幕上面飄來一個彈幕:貧窮使我們相遇。之前麥當勞有11.9元的窮鬼套餐,后來漲價了一塊錢,鬧得沸沸揚揚,后來又漲了一塊錢,一直被聲討。平時一兩千塊的東西漲了幾百塊錢可能我們都沒有感覺,但是對于窮鬼套餐,窮鬼還是有自己的堅持。
尹清露:各個層次的消費都有窮鬼套餐。比如米村拌飯的窮鬼套餐就是不點正餐,而是點類似兒童套餐的簡易版本,再加點它的免費小菜。各種高檔餐廳也會被挖掘出各式各樣的窮鬼套餐,我覺得很聰明。我看到網上有人問“你做過最叛逆的事情是什么?”,有人回答說“在瑞幸點一杯原價咖啡”,評論區紛紛說“那你也太叛逆了吧”。
董子琪:我挺喜歡“窮鬼”這個說法的,我感覺很有創意,它不是窮酸也不是純摳搜,而是帶了一點創意的“窮鬼”省錢方式。舉例而言,我們公司在上海非常好的地段,南京西路旁的威海路,這一片也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窮鬼地點。我就發現茂名路上有一家日料非常便宜,包含了湯和水果的套餐也才20多塊錢,有很多上班族會到那里吃飯,我稱之為庶民日料,但還是會關注到那里的光線,桌子也覺得不夠干凈,這可能就是環境的一些成本吧。除此之外,還有一家老牌的面條店叫美新,也是在陜西北路和威海路交叉口,很便宜,一份涼面二十幾塊,每到中午就大排長龍。通常我們看到南京西路都是名表店、奢侈品牌,但是多走100米,也許就能碰到一碗只賣12塊的小餛飩店,消費的層次也體現其中。
03 “一人經濟”和“情緒撫慰消費”或成新趨勢
潘文捷:“窮鬼套餐”好像也成為單身經濟的一部分了。最近我發現,麥當勞買一送一的活動甚至可以預留使用,也就是說,如果你一個人去吃并且沒有辦法吃完兩份,那你可以預留到下一次再來兌換。日本消費社會學者三浦展在《孤獨社會》一書中提出了“第五消費時代”——總結為5s:慢速的、小規模的、軟性的、社交的、可持續的,關鍵詞是孤獨。在三浦展看來,一人經濟會深化為孤獨經濟,這也是少子老齡化趨勢下消費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同時他還提到,孤獨經濟需要情緒撫慰。
尹清露:日本和中國的“一人經濟”發展程度是有差別的。在日本的時候,我經常能找到一人食的餐廳,很多烤肉店都可以吃一人食烤肉套餐。國內雖然有這個趨勢,但實際上一人食餐廳還是不夠多的。
潘文捷:是不是跟中國人吃飯的習慣有關?比如中國人吃飯是大家都圍在一起,夾菜盛湯,日本則流行分餐制,大家自己吃自己的那一份。除了吃飯之外,子琪剛剛提到一個人在家里運動,我覺得也算“一人經濟”。我想起一個醫生的科普短視頻提到,最好的運動是跟其他人有一定互動的運動,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互動類運動就比僅擼鐵、跑步要好。
尹清露:關于情緒撫慰的消費,我想到最典型的例子還是買谷子,因為它的用處就是讓你開心。我有好多好多烏薩奇玩偶,日本的谷子會貴一些,現在有了名創優品聯名,價格大幅降低,可以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到它了。很有意思的一點是,盡管它們就是棉花娃娃,但是每一個娃娃的樣子都有細微不同,并且隨著漫畫和動畫的更新,這些娃娃的衣服、形象也會有新的版本。很多收集周邊的人都會被勸說“你已經有100只(玩偶)了,不要再買了”,但收藏的人只會覺得“這只不一樣,這只也不一樣”。很多烏薩奇玩偶是朋友送的,他們可能平時都不在我身邊,但我看到這個娃娃時就會想到他們,有一種替代陪伴的作用。有時候我們不需要或者說無法得到真人陪伴的時候,物品的陪伴也是很重要的。
之前回濟南或是去到一些不是特別發達的縣城時,我發現玩偶店、谷子店、抓娃娃店也都非常盛行,盡管有一些是盜版。總的來說,無論是所謂的“中心”還是“邊緣”,亦或是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階層,其實大家都有情緒消費的需求。
潘文捷:我想到《婚難時代》這本書寫到,現在的年輕人在結婚問題上面臨困難,為應對這種情況,大家開展了各種婚戀活動,被稱為“婚活”,婚活中也蘊含著不少消費。比如,機構會專門給男生設計鍛煉搭訕技巧的環節,實則是在一個購物中心找幾十個女店員搭話,此外還有“跟足球寶貝約會”這類噱頭,讓學員甘愿掏腰包;除了給男性開放的培訓班,機構也有女性培訓班,但更偏玄學意味,比如說用能量石手鏈吸引桃花運、用占卜分析前世今生等等。
尹清露:買水晶是很明顯的情緒撫慰消費。我有一個朋友也會買水晶,她還會去戀愛占星,我和她說一個水晶鐲子怎么可能準,這個東西肯定是騙人的,她就說她其實也知道,但這是一個心理安慰,所以即使非常明白這件事情,她還是會去掏這個錢。
董子琪:聊到這里,我想到魯迅一個非常經典的論斷:“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從《祝福》就能看到,祥林嫂的人生悲劇一方面是來源于她的處境,丈夫死了,孩子也被狼吃了,打工也總是得不到很好的回報等等;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相信嫁過兩個男人會遭報應,在地獄里被鋸開,進而去捐門檻,這些信條也是小說中祥林嫂麻木痛苦的源泉。
然而從另一個視角看,祥林嫂相信的也許是真正能夠撫慰她的。魯四老爺的知識修養并不能給她帶來真正的撫慰,社會中也沒有她的位置,在同事中間她也得不到任何關心,所以她才會抓住這個小小的浮木。如今我們說,相信水晶就是有著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實際上這種相信還是出于一種情感枯竭,以及一種類似于絕望的求索,因為真的沒有別的辦法。
我現在就在思考“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如果真的不識字,如果真的沒有什么上升的空間,如果就是不可能從圣賢書當中得到安慰和啟發,那她就是會相信把符燒掉化成灰就能夠避孕或者是生產順利,這就是一線希望吧。人就是這個樣子的。
尹清露:我剛剛也想到“絕望”這個詞,說白了,人都是需要一點幻想來生活的,無論這個生活是高級的還是所謂低級的,無論是用書本里的知識作為幻想支撐,還是用水晶作為支撐,這些東西沒有什么本質的差異。
潘文捷:同時我也想到,水晶可以作為一個媒介聯結起社群,比如我相信水晶,我的朋友也相信水晶,其他網絡社群的人也可以一起來討論水晶,那彼時我們就會形成自我跟他人的聯系。包括祥林嫂捐門檻,肯定是有其他人跟她講了,別人也認可捐門檻是可以贖罪的,那祥林嫂就可以通過這個行為加入其他人、加入群體,由此來獲得一些心靈慰藉。
董子琪:這是情感上的一種求索,這就是馬克斯·韋伯說的,儒家做不到的東西,那些知識分子做不到的東西,道教做到了,以及鬼神是人民的大憲章。
04 在過渡中,用藝術的方式創造生活
潘文捷:充視頻會員是一種情緒消費,也是一種非物質消費。我會開視頻會員,這樣可以跟大家形成一個gossip(八卦)的環境,比如看《再見愛人》就可以跟所有人談《再見愛人》的八卦,實時更新自己對視頻、最新動態的了解。大家覺得如今非物質消費的趨勢明顯嗎,會不會成為主流?
尹清露:現在非物質性的消費雖然很多,可我認為這并不代表著物質性消費就會下降或消失,它們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從信息化時代來看,非物質性消費在增加,例如我們不再購買報紙,轉而訂閱媒體會員;再例如富人倡導長期主義或極簡主義,很多硅谷投資人的故事都說,即使擁有很多財富,他們平時也只穿優衣庫等等。我有朋友也正在奉行長期主義,她以前會買很多衣服,但她現在都不買了,她會把錢花在買個貴一點、能用很久的包上。但這對于我們“窮鬼”而言并不適用,因為我可能都沒有去買這個包的錢,那我只能不斷地更新換代一些東西,比如便宜的衣服、小玩偶等等,所以有時候窮鬼還是需要物質性消費的,而且這種物質性消費會更頻繁,因為它很廉價。
董子琪:在國外的非虛構作品中看到過類似的說法,經濟狀況不利的人反而會花更多的錢。比如你要買一袋咖啡豆,一大袋的售價會更劃算,但如果你沒有錢去買大袋咖啡豆,那就只能不斷地買小袋,實際上是花掉了更多的錢。不過我覺得這種情況只出現在消費完全分級的前提下,現實未必如此。
潘文捷:《便宜貨:廉價商品與美國消費社會的形成》一書提到,很多看似有用的小玩意實際上是“垃圾貨”,它們把相對簡單的任務變得復雜,制造出以前不存在的麻煩,比如神奇的清潔工具等等。現在的短視頻上有很多小玩意,它們在視頻中顯示著這樣那樣的神奇功能,但實際上拿到手之后也就一般般。實際上,它的重點是帶來震驚和驚嘆,售賣的其實是魔術般神奇、有效完成任務的過程,而非商品本身,因此,盡管你對購買回來的商品感到幻滅,下一次你仍舊會對類似的東西產生好奇。
租房子的時候我也常常會買這種小玩意,比如洗碗神器,但瀏覽頁面和失望的過程非常耗費我的精力,當我真的住到可以裝洗碗機的房子后,有了一個完全滿足需要的產品,就不需要買那些垃圾貨或各種“神器”了。所以物質性的消費其實一直都存在,越是缺乏物質的人越會受到困擾。
董子琪:“神器”解決的是過渡的問題。當你金錢能力不足的時候,它是過渡性的存在。《我的母親做保潔》里就寫到,因為家里空間有限,她的媽媽把很多東西都裝在塑料袋里,使得家里24小時都會響起塑料袋窸窸窣窣的聲音,在這里“塑料袋”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過渡性的東西,所以塑料袋既不在柜子里面,也不在桌上,它就是一個待使用的狀態。日常用品在塑料袋里是一個過渡性的狀態,整個出租房也是一個過渡性的狀態,進而整個生活也是小包裝的、過渡性的狀態,這時你就會希望有一個神器來幫你把這些都完美地解決。也許商家是投你所好,洗碗神器肯定沒有洗碗機那么好,但是怎么辦呢?你也希望解決一些問題。
不過,在購買以外,也有別的關系存在。《大佛普拉斯》的結尾,肚財(拾荒者)像宇宙空間一樣,他用自己撿的破爛重新裝飾了房間。跟我們想象中拾垃圾的人不同,肚財并不是沒有生活要求的。盡管金錢匱乏,但他有自己的審美和眼光,我覺得這個是賦予他尊嚴的地方。
尹清露:我剛剛也在想這個問題。購買過渡性、臨期性的東西,一方面好像是生活窘迫的一種表現,但在不斷過渡中也可能轉換成一種“DIY精神”。我這兩天在跟一個學姐討論她的博士論文,她寫的是一些生活在廣州城中村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沒有辦法進入主流體制,過著一種過渡性的生活,包括他們做的東西都是非常臨期的,比如獨立出版的、很臨時性的雜志《ZEEN》。
我還讀到過一個藝術家群體做的很有趣的事情,叫做“漂流背包”,背包里會裝一些藝術品,大家就會傳遞這個背包,那背包本來也是一個過渡、游走的存在。還是有很多可能性的,重點在于轉變的方向是怎樣的,如果自己就是滿足過臨時的消費和生活,那就只買一小包一小包的咖啡就好,盡管沒有辦法跳出那個框架,或許也可以用小包咖啡的包裝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