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今年以來,郵輪市場全面復蘇。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開啟首航,MSC地中海“榮耀”號、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譜”號陸續開啟上海吳淞口母港運營……數據顯示,吳淞口國際郵輪港迎來了200多個母港航次,從吳淞口登上國際郵輪的游客占全國的70%。
“2024年,上海郵輪母港的運力已基本恢復2019年同期水平。但總體來看,市場并未出現強勁反彈。”皇家加勒比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亞洲區主席劉淄楠判斷。
在此背景下,上海乃至中國應如何尋求突破,重構郵輪產業生態?
一直以來,北美、歐洲、亞洲三個區域性郵輪市場發展最為迅速,其中,亞洲市場的發動機在中國,中國的發動機則在上海。早在2018年,中國就已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郵輪客源國市場。上海在其中占據主導地位,占全國沿海郵輪旅客量的60%左右,旅客規模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四。
今年1-9月,上海港接待國際郵輪靠泊175艘次,郵輪旅客吞吐量104.65萬人次。
劉淄楠表示,雖然上海郵輪母港的運力在加速恢復,但從全球范圍看,中國郵輪市場占比略有收縮。中資郵輪的興起、國際郵輪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未完全恢復,這些因素使得中國郵輪市場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
他特別提醒,對于中資、國際郵輪公司來說,目前合作仍大于競爭,因為亞太郵輪市場走向成熟還需要時間。
劉淄楠認為,郵輪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復購率不高,主要在于目的地吸引力不夠,簽證、通關等便利化措施亟待完善,岸上游交通運輸便捷度也有待提升。
界面新聞了解到,今年5月從上海出發前往日本沖繩的郵輪游中,脫團率達70%。不少年輕游客拒絕了免費的“購物游”,選擇更費力費錢的自由行。
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文化與旅游系教授孫曉東也表示,發展郵輪旅游必須厘清我國岸上產品開發面臨的多重問題,例如郵輪目的地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和實際行動;境郵輪航線不足,岸上資源開發缺乏動機;現有自由行缺乏指導,岸上旅游服務標準缺失;精品郵輪岸上觀光線路缺失等。
在劉淄楠看來,對上海乃至中國來說,培育郵輪市場至關重要,這需要郵輪企業、旅行社、地接社、政府部門一起努力,從目的地和消費體驗兩方面著手改進。
例如,郵輪企業要定制研發更多有吸引力、購買力的偏小型岸上游,以促進客群的重復參與。岸上交通運輸也要更靈活,摒棄以往以純大巴為主的團體游,引入小巴等更加靈活的配套。
上海出臺的《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行動方案(2023- 2025年)》提出,上海將推動長三角旅游一體化建設,實現郵輪旅游與城市旅游、區域旅游聯動發展。同時增加高品質郵輪產品供給。
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司負責人霍福鵬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鼓勵企業創新和豐富郵輪旅游產品,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航線開發、旅游服務中,增強對全球旅客吸引力。圍繞銀發經濟等特色消費市場,為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提供更精準更便利的旅游服務。
事實上,今年以來,亞洲最大郵輪母港——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所在的寶山區,積極推進上海國際郵輪旅游度假區建設運營,變郵輪“流量”為消費“增量”。
今年“十一”假期,上海首座郵輪主題濱水文旅綜合體“上海·海上世界”正式投運,商區營業至夜間十點,引入了包括Bistro Okla、小黑泥、多棲博物等多家首店,開業首日即吸引近十萬客流。
在上岸游方面,寶山區挖掘海派文化主題內涵、引入度假區主題IP形象,塑造多樣文旅網紅節點。在濱江沿線增設溫柔石堤、胡塘日出、滄浪塔影等濱江“新十景”,打造出上海最美濱江長江岸線、國際濱江新名片。
界面新聞了解到,已舉辦三屆的“吳淞口論壇”將于11月7日-9日再度回歸上海國際郵輪旅游度假區,屆時,全球頭部郵輪公司高管、國際郵輪協會專家、亞太區港口代表等業內人士,將共同探討郵輪港口與口岸服務能級、郵輪設計建造全產業鏈等熱點話題。
以集聚郵輪入境消費市場主體、打造郵輪入境消費場景、創新郵輪入境消費模式,以及優化郵輪入境消費市場環境為核心內容的“打造中國郵輪入境消費第一站”也將在論壇上重磅啟動。
“市場信心恢復需要時間,但周期性的復蘇是必然的。”劉淄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