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白帆
近兩日,全球排名第二的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及排名第四的中遠海控均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這個季度,由于海運運價上漲,船公司的生意又好了起來,凈利潤均呈現數倍增長。
馬士基的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各業務部門均實現增長,財務表現顯著優于去年,要得益于海運業務的推動。今年第三季度,馬士基實現營收157.62億美元,同比增長30%,其中海運業務營收同比增長40.6%至111.07億美元。
海運業務的利潤表現更可觀。第三季度,馬士基息稅前利潤(EBIT)33.0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5.38億美元實現了大幅增長,同比飆升515%。其中海運業務的EBIT增加了28.34億美元,在總利潤中的占比達到85.65%。而在去年,海運業務虧損了2700萬美元。
雖然馬士基這幾年一直向綜合物流公司的方向轉型,但海運業務依舊是掌舵者。馬士基方面分析稱,海運業務的盈利改善主要得益于更高的運費和貨量,繞行好望角帶來的額外消耗提高了燃油和整體的運營成本,但這些成本壓力大部分被高效的運營所抵消,最終海運業務的利潤率高達25.5%。相比之下,物流與服務業務的EBIT只有5.1%。
中遠海控的業績也大幅走高。第三季度,中遠海控營業收入達到735.13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同比增長72%;EBIT為297.5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48.93%;凈利潤240.91億元,同比增長281.1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12.54億元,同比增長285.7%。
從航線上來看,跨太平洋航線、中國大陸航線的貨運量增長最為迅速,增速均超過19%,亞歐航線(包含地中海)的業務量雖然下滑了11.88%,但亞歐航線的增速卻達到了103.83%。
這一顯著區別主要是因為,從7月開始至8月結束的海運運價上漲的周期中,亞歐航線的運價變動最大。在7月中旬的高峰時期,上海港出口至歐洲基本港市場運價以及地中海航線的運價分別達到5051美元/TEU和5424美元/TEU。
不過,從8月底開始,市場上出現了一批加班船,在一定程度加速了歐洲線運價回落,一直到9月份,市場都處在運價回調的階段。
但即便如此,7月份短短一個月的超高運價依舊讓船公司大賺。從中遠海控的財報來看,第三季度的利潤遠高于1、2季度,足見運價在短時內高速上揚帶來的效益之大。
如果第四季度再次迎來新一輪的上漲,船公司的利潤也將隨之增加。疊加第三季度的優異表現,馬士基還調高了2024年全年的財務業績指引,預計全年全球集裝箱市場增長約為6%(此前為4%-6%),資本性支出(CAPEX)指引保持不變,全年息稅前利潤(underlying EBIT)為52億至57億美元,此前預期為30億至50億美元。
第四季度,船公司又啟動了上調運價的策略。全球第三大集裝箱航運公司達飛集團近日宣布,從11月15日起東亞至北歐航線20英尺貨柜的海運價將上漲至2900美元,40英尺貨柜上漲至5400美元,相較于10月25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即期市場運價上漲了3成左右。
馬士基也發布了11月歐洲航線的漲價通知,自11月4日起價格將漲至2925美元、4500美元,相比最新43周開艙價格的1500美元、2600美元,上調95%、73%,激發市場漲價預期。此外,赫伯羅特、ONE、長榮海運等近期都發布了漲價通知。
華福證券10月28日發布的交通運輸行業的研究報告分析稱,船公司空班計劃支撐短期內船東提漲,在這一計劃的影響下,第44—45周(即11月前兩周)的運力被大幅縮減,運力縮減同時意味著在相同貨量下,裝載率將大幅提升。另外,地緣沖突持續,支撐運輸距離需求需求增長。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11月運價提漲是否能順利落地,還要看貨量是否得到改善,且足夠支撐現貨運價維持高位,當前市場仍在博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