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快刀財經 朱末
每年的雙十一,有人歡喜有人愁。
有新銳黑馬在這場消費狂歡中異軍突起,有老牌選手在銷售排行榜上黯然失色,不幸的是,“面膜大王”美即就屬于后者。
先是9月30日,美即面膜放出公告,聲明線上官方商店在即日起停止接收新訂單,并將于10月30日正式關閉店鋪。緊接著,據相關媒體證實,美即此次閉店涵蓋了美即在天貓、京東以及抖音多個主流電商平臺上的全部官方旗艦店,這意味著,線上渠道再無美即。
一石激起千層浪,死去的回憶鋪天蓋地而來。不少網友表示,自己用的第一片面膜就是美即,此后一發不可收拾,收集了上百片不同功效包裝的美即面膜,還為使用效果做了詳細的筆記攻略,可以說,美即是青春回憶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從前的美即,憑借著“平價面膜+單片銷售”的創新模式,順利打出一片天的同時,也讓面膜成為快消品。2010年,美即作為“國內面膜第一股”赴港交所敲鐘,實現超額認購784倍,成為當年港交所的“股王”,炙手可熱;2012年巔峰期,美即僅面膜單品就能賣到12億元,在面膜市場占比接近30%,連年獨占行業龍頭位置。
曾經有多么輝煌,如今就有多落寂。以抖音渠道為例,今年上半年,美即抖音的GMV(商品交易總額)僅有10-25萬元,位于抖音美妝排名4176位,曾經的面膜大王被淹沒在了面膜浪潮里,與過去的驕人戰績不可同日而語。
事實上,美即面膜的境遇,代表的是整個美妝行業新陳代謝的縮影。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國內市場上至少有27個美妝品牌宣布倒閉或調整,而2024年上半年,已有24個美妝品牌宣布關店或破產清算,數字還在持續增加,種種信號表明,美妝行業正在加速洗牌。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美即的巔峰墜落?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創新單片銷售模式,美即躍變行業冠軍
在淪為“時代的眼淚”之前,美即的發展路徑一直很“前衛”。
千禧年的面膜市場還是國際大牌的天下,蘭蔻、OLAY、SK-II等大量海外品牌來勢洶洶,占據了國內護膚品市場的半壁江山,作為“初生牛犢”的美即面膜,誕生于并不趕巧的2003年,想要與已成氣候的國際大牌搶奪市場,簡直是地獄級難度。
為了盡快突圍,美即面膜干了件極為“大膽”的事,所有品牌都是一盒一盒地賣面膜,美即偏要改成一片一片地賣,這個“叛逆”之舉讓很多患有“選擇困難癥”,又想要多嘗鮮的女性,找到了一個對味的品牌。
不但如此,當時市面上的面膜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單片平均售價基本在30元左右,美即面膜每片售價只要8元,真正開啟了平價化時代,且貼心地涵蓋了抗皺、美白、補水等多種功效。
如果說此前在大眾印象中,面膜尚且屬于特殊護膚品,消費頻次低,而美即面膜的反其道而行,則讓消費者可以不受價格因素影響,任意選購美即面膜,同時也讓很多從來沒有用過面膜的初級用戶,能以較低的成本進行嘗試。
美即的新銷售模式,直接引發了中國面膜市場的劇變。趁熱打鐵,美即開始了一系列的廣告營銷,不得不說,美即“講故事”的手法,也相當“新潮”。
在美即的廣告畫面里,一位年輕女孩輕輕揭開面膜,全新的晨光照耀下,女孩的面容白凈透亮,接著就是那句經典的廣告語:“停下來,享受美麗”。廣告全程沒有男性角色參與,只有屬于女性的魅力時刻,讓美即面膜成為不少女孩心中“美麗自信”的標志,隨著廣告的深入人心,美即面膜名聲大噪。
當然,這還不足以讓美即贏得全面勝利,想要實現反超,渠道是一大難題。當時,超市大賣場業態還在形成當中,其余零售渠道羽翼未豐,美即面膜又做了個“冒險”的決定——鎖定屈臣氏渠道。
那會的屈臣氏門店數量還不及百家,覆蓋面較窄,加上銷售扣點高、賬期短,要承擔公攤費用,怎么看都不是“明智”的選擇,即便如此,美即面膜還是堅定地選擇屈臣氏。
這場“放手一搏”,美即押對了,屈臣氏后勁發展足,門店一路開到了上千家,美即成為了屈臣氏高速擴張的最大受益者,面膜銷量蹭蹭往上漲,成為屈臣氏面膜品牌銷量第一品牌。
2009年,美即面膜一躍登上面膜老大的位置,并連續蟬聯5年桂冠;2010年,美即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超額認購784倍,成為當年港交所“股王”;2012年,美即品牌達到歷史巔峰時期,占據面膜市場份額的26.4%,年銷售達12億,成為傲視群雄的存在。
然而,美即的野心卻不滿足于此,捕捉到市場變化的美即,將未來布局瞄準了方興未艾時期的電商渠道——決計打通線上銷量。
而這一決定,也成了美即日后命運的分水嶺。
被收購后陡轉直下,美即面膜為何掉隊
2013年5月31日,美即控股豪擲4億,成功收購了電商領域的得力助手——成立于2009年的百庫科技,進軍線上渠道不久后,美即迎來了法國化妝品巨頭歐萊雅拋來的橄欖枝。
為了強上加強,2013年8月,美即與歐萊雅集團簽訂協議,歐萊雅集團擬出資65.38億港元收購美即控股全部已發行股份。這樣的大手筆收購價,不僅是歐萊雅自2008年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也是當時中國日化市場的最高收購紀錄。
2014年4月,美即控股在港交所退市,正式成為歐萊雅集團旗下一員,歐萊雅集團對外表示,美即品牌的加入,將與歐萊雅大眾化妝品部的品牌組合形成良好互補。
被歐萊雅力捧的美即,也確實打開了“新局面”。歐萊雅不僅特別成立“美即面膜專研中心”,重建新型工場,還請國際設計大師給美即修改LOGO、打廣告,打造面膜哲學的概念。
多方投入下,美即也沒有讓歐萊雅失望,2014年雙11開售僅15分鐘,美即銷量就突破1000萬,售出2000000片面膜,相當于12個足球場的面積。
然而,高光之下,這個時候的面膜市場,其實已經有了變天的跡象。2012-2013年期間,我國的面膜品牌增加了400%,面膜的市場滲透率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一葉子、膜法世家、韓后、御泥坊等面膜品牌相繼崛起,面膜市場進入“爆品”時代。
這些爆品,或是靠強勢砸錢,如一葉子通過贊助真人秀做法迅速打開知名度,或是靠某種特殊成分、功效來吸引消費者,如一葉子主打植物酵素,韓后主打補水概念,來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反觀美即面膜,雖然擁有強大的歐萊雅品牌背景,卻始終沒能找到清晰的定位,除了單片式的銷售方式,美即并沒有什么讓人印象深刻的大單品。甚至歐萊雅治下的美即推出的一系列新品——黑酵力面膜、原生潤、流金絲語、繽紛等,采用的還是歐萊雅體系內的為護膚品命名的方式,在眾多細分功能產品的圍攻下,美即的品牌效力逐步失效。
或許是意識到了不足,美即轉而在營銷上發力,花重金奪得網紅Papi醬首個視頻廣告,在其視頻中植入了10秒鐘的硬廣。然而,事與愿違,美即的“用力過猛”,消費者并不買賬。
就一葉子這樣的新秀面膜品牌來說,用明星、網紅幫助提升品牌聲量,是比較有效的做法,但對于美即面膜這樣熟知的品牌來說,提升質感才是正道,Papi醬無厘頭的“屌絲”形象,并不適合美即,反而會起到反效果。
內外夾擊下,美即節節敗退。2015年,御泥坊成為2015年雙十一銷量冠軍;2016年9月,一葉子超越美即,成為中國銷售額排名第一的面膜品牌,而就在這一年,據歐萊雅的財報顯示,美即的減值虧損達到2.13億歐元,與2012年相比,其凈利潤下滑了90%,市占率也下滑到只有2.1%,業績急轉直下。
惡性循環還在繼續。
線上線下價格混亂,美即面膜自救乏力
短暫的蜜月期結束后,“水土不服”在美即身上得到了進一步體現。
外資美妝護膚市場通常注重品牌建設,前端成本高而渠道利潤低,但本土品牌習慣于給分銷商大幅讓利,借以驅動銷售。這種矛盾,應驗在了美即混亂的線下布局——大力拓展專營店,卻沒有給經銷商任何進貨優惠。
據《中國商報》報道,美即品牌線上賣10片70元左右,線下賣10片130元,更別說有的美即面膜經銷商為了獲取更高利潤,直接繞過品牌方找代工廠合作進貨,而不同經銷商的利潤管控體系又不一樣,導致市面上的美即面膜價格極為混亂。
一方面,由于線上價格低廉以及屈臣氏和商超等圍攻,專營店只得大打折扣戰,最后竟然以5折進行銷售,利潤愈發微薄,心灰意冷的專營店繼而轉向推薦利潤高的品牌,而逐步放棄美即的代理權或者任其自然銷售。
另一方面,由于線上線下折扣戰混亂,導致美即面膜假貨橫行,造成消費者對美即品牌的不信任,美即的口碑大不如前。
雪上加霜的是,除了國內品牌的圍追堵截,韓流的盛行又給美即補了好幾刀。悅詩風吟、美迪惠爾(原可萊絲)、春雨等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席卷中國,美即的地位越發邊緣化。
加上微商群體的盛行,很多新創面膜依靠微商渠道爆發出驚人的銷售力,號稱年銷售額過億的品牌比比皆是,“群膜亂舞”的局面愈演愈烈,美即四面皆勁敵。
紛紛擾擾之下,2018年,歐萊雅針對美即首次做出了渠道調整策略,將美即面膜從屈臣氏全面下架。歐萊雅對此表示,美即退出屈臣氏是品牌的戰略決定,將會把電商作為品牌主力渠道。
盡管歐萊雅給出了積極的回應,但隨著美即面膜的“過氣”,其在屈臣氏的銷售表現一落千丈,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意味著,美即在線下的實體渠道份額將大面積萎縮,再次為美即面膜的發展頹勢蓋章。
但美即并沒有就此沉淪,放棄自救。2019年,美即推出了首個高效原液產品線,正式進軍面膜以外的護膚品類;2021年,美即面膜入駐微信官方商城;2022年,美即再次進行戰略升級,宣布“重回線下渠道”,推出專研院線護理系列;2023年,美即發布20周年Logo(標識)和宣傳短片,轉型美白賽道。
雖然美即動作頻頻,但給外界的觀感更像是“病急亂投醫”,美即一直在拼命趕超的路上,卻始終沒能實現質的跨越。
一子錯,滿盤皆輸。或許,從美即選擇賣身的那刻起,就變相地失去了主動權,再加上沒有及時跟上行業渠道、營銷活動、研發技術等風向的變化,最終導致了美即的失勢。
蘭因絮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將一手好牌打爛的美即,也并不冤枉。
參考資料:
1.新零售參考《花光4億后,“面膜第一股”宣布放棄電商》
2.聚美麗下《“中國面膜大王”閉店,線上再無“美即”》
3.無冕財經《全面關閉!年銷12億的“面膜大王”,要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