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素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上海人的社區生活正在發生細微而深刻的改變。
早晨8點,69歲的孫鴻銀約上小姐妹數人,在社區食堂吃早茶、喝咖啡。她有一頭棕紅色的蓬松短發,精神矍鑠,笑聲爽朗。每周有那么兩三次,她約上朋友一起在社區食堂吃午飯。“今天我們6個人,只吃了185塊錢。”她介紹道,“跟外面的餐廳相比,這里好吃又實惠,菜的種類也很多,湯也是免費的。”
早上9:45,她和朋友們就在社區食堂排隊。上午10:30,社區食堂就已大排長龍。社區食堂的外面,掛著一塊牌子:天平街道新里137黨群服務中心。
黨群服務中心怎么變成了社區食堂?口袋公園為什么能減少對街道居委的投訴?上海社區何時流行起“年輕人養生,老年人健身”?家門口的“普校”什么時候悄悄變成了“牛校”?……
10月23日,“我們的人民城市”系列采訪走進上海市徐匯區。界面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15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正在改變上海市民的社區生活,這些改變看似微小,實則深刻,將“人民城市”理念體現在一個個便民利民的細節之中。
10月23日上午10:30,在“嘉瀾庭”口袋廣場,幾位老人曬完太陽漸次離開后,帶著寵物的外國友人來到廣場,點一杯口袋咖啡,享受休閑時光。
“嘉瀾庭”口袋廣場位于永嘉路309號,緊鄰張瀾舊居。該處原為二級舊里,居住條件非常簡陋;為改善居住環境,當地于2016年啟動了居民的房屋置換程序,并于2018年完成。
這處700余平方米的空地可以用來做什么?
“這個地方體量不大,不適合做商業,而周邊居民居住密度比較大,缺少一個可以坐在一起聊天曬太陽的地方。綜合考慮下來,我們就做了一個口袋公園。”天平街道社區管理辦副主任陸鵬飛介紹道。徐匯區天平街道擁有眾多紅色資源,游客也有休憩需求。周邊學校眾多,家長接孩子放學也要有一個休息的地方。再加上周邊也有不少外籍居民,需要一個可以喝咖啡的地方。
在規劃設計時,天平街道通過實地征求意見,由居民、設計師、政府共同協商和決策改建方案。先后召開的4次聽證會上,居民曾對施工噪音、墻體破壞、今后廣場舞擾民等可能出現的問題表示擔憂。
考慮了上述多重需求,最終建成了這樣一個口袋公園:沿街寬約18米、縱深約40米,與街道幾乎垂直,東南西三面均被住宅圍合,空間呈口袋狀,通過方形圍合回廊及綠化景觀設計,開辟出一方廣場。
回廊上安裝了5個立體櫥窗,集中展示曾經居住或工作在天平街道轄區的著名人士。廣場南側,設置了一處“口袋咖啡”。廣場區域設置旱地噴泉,根據不同時段選擇開啟或關閉,軟性控制廣場的使用方式,形成動靜皆宜的氛圍。
這個口袋公園的名字,也是通過征集而來。大家綜合“永嘉路”“毗鄰張瀾故居”“敞廊圍合形似庭院”等元素,將其命名為“嘉瀾庭”。這個小廣場設計制作的費用并不算大,卻物超所值。
“原先沒有這個口袋公園的時候,居民只能到居委會的活動室去聚會。現在居民喜歡來口袋公園聊天散步,居委會的工作壓力小了很多,我們12345熱線的工單也會少很多。”陸鵬飛透露。
“嘉瀾庭”也成為了上海市打造“15分鐘生活圈”的一個優秀案例。
今年7月,上海市規劃編審中心會同相關單位共同編制完成了《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技術標準明確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各類公共服務要素的配置原則和技術要求。
根據上述意見稿,社區生活圈的服務要素,包括住房保障、就業服務、公共設施、交通出行、生態休閑等,按照配置要求和要素屬性,可分為基礎保障類服務要素、品質提升類服務要素和特色塑造類服務要素等三種類型。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吳秋晴等人曾撰文指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基于時空間行為的視角,以人的慢行時間為要素衡量城市公共資源的分級配置與績效評估,反映出城市基礎空間單元與人的實際生活的互動關系。上海對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相關探索直接推動了2021年《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這一國家行業標準的出臺。
上述文章建議,將有限的時空資源和多樣的居民需求進行匹配,實現資源配置在空間分布和時間分配上的均衡,尤其應對目前關注度較為薄弱的新市民、關鍵崗位人群等進一步加強社區生活支撐,解決時空沖突、時間浪費和時間貧困等問題。
在新里137黨群服務中心的社區食堂,這種變化正在發生。
徐匯區天平街道新里137黨群服務中心位于天平路137號,地處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于2024年9月正式啟用。10月23日上午10:30,在附近工作的保安劉偉騎了10分鐘車,過來打了兩份套餐,每份14.9元,兩素一葷,他覺得十分滿意。聽同事說,這里的社區食堂對他們開放。昨天,他第一次來到這里,身穿保安制服,便可享受套餐優惠。
137黨群服務中心總面積1186平方米,除了社區食堂,還有組織生活室、匯治理議事廳、解憂雜貨鋪、聚新里、新里大書房、梧童喜閱等公共空間,為市民帶來全新的社區生活體驗。
二樓的“新里大書房”提供1800余冊圖書及敞亮舒適的閱覽空間,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梧童喜閱“寶寶屋”。繪本、綠植、玩具一應俱全,1-3歲的幼兒每年可在此享受12次免費托育服務。
上海社區將“螺絲殼里做道場”的精細功夫做到了極致。
例如面積350平米的嘉瀾社區衛生服務站,打造了一個中醫藥特色文化區域。衛生服務站設置了中醫專用候診區20平方米,設中醫治療室1個、中醫特色治療床位5張(床位面積6平方米/床),配置中醫特色診療設備8類。
衛生站配備了100種以上中成藥以及523種中藥飲片,開展中醫藥技術方法8類22項,同時開展上海市推廣的中醫藥適宜技術項目10項,還提供慢性病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
據嘉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楊祺介紹,去年,中心引入了國家非遺魏氏傷科,聘請瑞金醫院骨傷專家胡大佑開設工作室,為居民提供中醫診療服務。胡大佑雖年過古稀,但精神矍鑠,退休后返聘到瑞金醫院和嘉瀾社區衛生站。每周三上午和周五全天,他在衛生站接診,其余時間在瑞金醫院上班。
這意味著,如今,在分級診療體系的“最末端”社區衛生站,上海市民也能獲得三甲醫院的專家服務。更何況,社區診療還更有性價比:醫保報銷比例更高,自付比例更低。而且來了就能約上,省去了大醫院排隊的麻煩。例如,一次200元的中醫診療,如果有醫保卡,只需要付20元。
在上海,養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話題,健身也不是年輕人的特有生活。72歲的李連枝因為孩子從外地搬到了上海生活,她每天在康健體育公園的長者運動之家健身兩個小時,最喜歡的器械是垂直律動平臺——坐在椅子上,把雙腳放在一個平臺上,這個平臺就會上下顛簸,促進微循環。
2004年建成的上海市首家社區體育場——康健體育公園,如今已經改造成為徐匯區首家能夠同時服務社區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年和殘障人士的市民健身中心,這也是徐匯區唯一一家由社區運營管理的體育場。
在這里,你很容易被惠民的性價比打動:兩片籃球場,免費;足球場,工作日下午免費;中青年健身房,月卡169元,年卡500元;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月卡99元;乒羽館公益低收費……體育公園全年無休,日均入園鍛煉市民3000-4000人次,年服務超100萬人次。下一步,這個體育公園還要繼續升級改造,成為“體醫養”深度融合的社區運動健康中心。
教育是“15分鐘生活圈”最重要的公共服務之一。不少家長忽然發現,家門口的“普校”悄悄變成了“牛校”。
兒子搖號民辦初中失敗,進入了一所“普通學校”——長橋中學,那時陳芳感到特別焦慮,她打算想方設法幫孩子轉學。等到初中開學之后,她卻發現孩子似乎很喜歡這所學校,老師對孩子十分上心,教育孩子因材施教,課外活動也豐富多彩。“這所學校也沒有家長口中說得那么差,還挺好的。”后來,女兒小升初時,她不再考慮搖號民辦初中,讓孩子直接進入長橋中學。與其在雞娃的巨浪中卷生卷死,不如在家門口的學校快樂成長。
從“普校”到“牛校”,長橋中學得益于“強校工程”。徐匯區教育局讓“牛校”支持“普校”,讓支持校的校長或書記流動到實驗校,并擔任實驗校校長,原實驗校校長擔任常務副校長,逐步將支持校的定位從實驗校的“幫手”升級為“發展共同體”。
同時,徐匯區教育局組建了強校工程專家指導團,為實驗校精準“把脈”;再重點培養實驗校的骨干教師,拓展視野、提升能力,并為強校工程提供經費保障、硬件保障和評估保障。
據長橋中學書記兼常務副校長張勇介紹,2018年起,長橋中學實施強校工程。如今,在校生總數從2018年的653人上升到2024年的1085人,增幅約66%,實現生源回流。2023年10月,長橋中學成為上海市中小學教學數字化轉型整體試驗樣板校。
“打造15分鐘生活圈是城市發展到當前階段的必要過程,我們的城市已經從基礎建設發展到了精細化建設的一個階段。”徐匯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風貌科工作人員劉陽認為,“15分鐘生活圈更多的是要讓周邊的老百姓知道家門口的好去處,提高他們的獲得感和感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