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象山是海洋大縣、漁業重鎮和造船強縣。馮雨露生長在這片富饒的象山半島,是象山造船行業中的杰出后輩。他自小便對造船這個行當情有獨鐘,立志要超越父輩,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在造船業中,一直存在著“工藝派”與“實用派”的理念碰撞,而馮雨露則致力于提升造船效率,憑借非凡的決心,成為了行業中為數不多精通船舶建造全流程的造船“多面手”。
傳承與“超越”
2024年9月的一個上午,坐在船廠辦公室的馮雨露,低頭沉思著一個深刻的問題:你想超越你的父親嗎?
他是象山眾多造船企業里年輕一代的縮影。過去幾年,馮雨露憑借豐富的多型船舶建造經驗和船舶及船用機電產品的設計能力,在年輕一輩中嶄露頭角。然而,他心中始終有一個目標——超越他的父親馮賢寧。
馮賢寧是象山第一批造船人之一。在那個計算機尚未普及的時代,他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用一支筆、一把尺,在紙上繪制出一張張精確的船舶工程圖。這些手繪工程圖因高度的準確性和科學的布局設計,被同行頻繁借閱,作為設計的參考模板。
在父親的影響下,馮雨露早早在心中播下了熱愛船舶建造的種子,并逐漸生根發芽。自2011年進入船舶行業以來,他參與及負責組織生產建造了80多艘船舶,涵蓋船型設計、船舶建造以及船用設備設計等工作,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馮雨露坦言,與父親相比,他更注重船舶建造項目的高效性和船型種類的多樣性及高附加值。他相信,只要不斷努力、不斷追求,就一定能持續書寫自己的新篇章。
造船理念的轉變
馮雨露清晰地記得他從圖紙設計到下水試驗全程參與建造的第一艘船——一艘型寬8.2米、長52.5米的魷釣漁船。那是2014年,船廠領導讓他嘗試獨立負責這艘船的建造工作。當時他非常緊張,畢竟以往都是前輩帶著工作。6個月后,這艘船在一個秋天的夜晚迎來了下水儀式。馮雨露緊張不已,直到船順利下水,他才如釋重負。
如今回望,那艘400噸的魷釣船與如今動輒上萬噸的船相比,只是個“輕量級選手”,但在馮雨露眼里,“那400噸好像40萬噸。”
魷釣漁船順利交付后,馮雨露在造船理念上逐漸發生了變化。他此前深受父親影響,對船舶工藝有著極高的追求——每一寸鋼板的切割、每一條焊縫的打磨、每一個細節的處理都力求達到完美。然而,在與船東的深入交流中,他發現,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越來越多的船東希望在確保船舶建造符合法規和規范的前提下,通過優化設計和建造流程來減少工時、控制成本。
這一發現讓馮雨露開始反思。他意識到,雖然追求細節和工藝美感是船舶建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過度追求可能會導致成本增加、生產周期延長、市場適應性下降等問題。
“事實上,大多數船舶是作為生產力工具而存在,服務于特定的運輸任務,因此,實用性和經濟性往往比工藝美感更為重要。”這種認識的轉變,讓他不再拘泥于單一的“工藝派”視角,而是成為了一位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將傳統工藝與現代需求完美融合的“實用派”。
因此,他開始探索如何在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施工便利性,選擇更適合、更快速的建造工藝和工法。同時,通過船型設計、建造流程優化等,確保新建船舶符合標準化、綠色化船型要求。2023年,他成功負責建造了一艘5.7萬噸的散貨船,這是當時象山建造的最大噸位散貨船。
馮雨露對傳統理念的繼承與創新,不僅是他個人成長的標志,也是整個造船行業在新時代背景下自我革新的縮影。也正是“馮雨露們”推動了象山造船業的持續進步與發展。
與造船業“不可分割”
當前,中國造船業正面臨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焊工、裝配等技術工種供不應求等問題。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退,未來很多國內船廠可能會向外尋求新的勞動力資源,考慮遷移至如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對此,馮雨露態度堅決:“如果我工作的船廠真的決定遷移,我愿意跟隨前往。”
盡管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解決當前造船業面臨的問題并為行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是馮雨露心中堅定不移的信念。以船舶破艙穩性為例,破艙穩性關乎船體在破損進水后的穩定狀態,是保障船舶及人員安全的基石。針對最新法規對砂石輸送帶船破艙穩性的嚴格要求,馮雨露迎難而上,研發了兩項實用新型專利:“一種新型機架回收裝置”、“一種干散料艙最大穩定流量裝置”,這兩項專利極大地提升了船舶及船上人員的安全系數。
在馮雨露內心深處,造船早已超越了單純職業的范疇,它更是一種擔當與堅守的事業。自幼年起,受父親手繪船舶圖紙的啟迪,這份對造船的熱愛便悄然生根。時至今日,他已在船舶行業深深扎根,與之同呼吸、共命運。
(朱智鳳、謝坤烜綜合整理)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