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天下網商 王卓霖
“簡直是斷崖式下跌!2021年1月份銷售額還有385萬,2月份直接跌到8.6萬。”工廠的至暗時刻,讓謝世洋記憶猶新,但若不是切身感受跌到谷底的痛,也不會有后面脫胎換骨的成長。
謝世洋出生于1991年,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如今在廣州番禺經營一家竹制品工廠(全名為“廣州云天竹木廚具有限公司”),生產銷售傳統又小眾的廚房用具——竹蒸籠。
目前,他家的竹蒸籠制品在1688、拼多多等平臺都是細分類目第一。工廠年銷售額近億元,“目標規模達到2億” 。
竹蒸籠是中國傳統烹飪工具的代表之一。傳說竹蒸籠的起源還跟漢高祖時期的韓信有關,其在行軍時,為了避免炊煙暴露軍營位置,便使用竹木制作的炊具,利用蒸汽將食物蒸熟。
后在東漢墓中出現的古代廚房壁畫上,就有描繪形似現代蒸籠的竹制蒸具。
如今,隨著人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推崇,以及對健康飲食的重視,竹蒸籠重新走進消費者的生活,進入更多餐館酒樓以及民俗慶典中去。小小的竹蒸籠,在作為廚房用具之外,又有了新的歷史使命和市場潛力。
日前,在1688舉辦的第五屆超級工廠大賽上,謝世洋站上了決賽舞臺,講述了他家兩代人與竹蒸籠的故事,以及運用電商能力將產品賣爆的方法論。
從至暗時刻到年銷售額近億
2021年,大年初一,謝世洋拿到了廠里最新的銷售數據,月銷售額從385萬跌到8.6萬,整整下降97.7%。這當頭一棒,讓他和父親焦慮萬分,年也沒能好好過,吃了晚飯就開夜車回到工廠所在的廣州。
這是他自2014年創業以來,遇到的最大的坎。
對于竹蒸籠,謝世洋的感情很復雜。
上世紀90年代,謝世洋的父母就離開四川老家,來到廣州的工廠做手工藝人,從事竹制品的制作,包括菜板、竹蒸籠等。做好的竹制品再送往全國的雜貨鋪銷售。
父母在廣州打工,謝世洋則留在四川老家,雖然生活因此有了保障,卻也失去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陪伴。直到2013年畢業后,他才搬到廣州與家人團聚。
盡管平時接觸少,但從初中開始,父親就經常鼓勵謝世洋創業。他來到廣州后,父親還把僅有的一套房子賣了,為他提供了10多萬元的啟動資金。
2014年,他開出了第一家淘寶店,賣起了最熟悉的產品,竹蒸籠。那時候還不流行“一件代發”,拿貨基本都有起批量,為了壓低拿貨價格,謝世洋索性開了個線下店,訂購大批量產品,一方面是作為網店的倉儲,另一方面同步做線下零售。2015年,他靠賣竹蒸籠做到了400萬銷售額。
之后的三四年里,謝世洋開啟了全方位的拓客,他跑展會、拉業務,圍繞產品的價格、規格、款式等制作了規范的報價表。由于竹蒸籠是個極為傳統的品類,制作工藝也很傳統,一直沒有標準化的參數來規范全國各地的產品規格。“在一場展會上,我做的5000份報價表被一搶而空,業務量也有了很大提升。”
2018年,謝世洋的銷售業績相比四年前漲了10倍,達到4000萬。這個過程中,他明顯感覺到,電商和工廠是兩大必然趨勢。于是2019年,他創辦工廠,并把拓客渠道瞄準了1688。
一開始,他誤以為在2B這一模式下,線上和線下是一套銷售邏輯。線下想拓寬銷路就是多開門店,“依靠廣撒網來撈客戶”,那么線上也是多開店,增加觸達點。所以他一口氣開出5家網店,招聘了10多位電商人員,“不斷上鏈接,其他都不管”。這些鏈接非常簡陋,只有產品名,沒有講解說明,沒有圖片尺寸,更沒有跟單服務以及任何營銷動作。“業務員只有看到大客戶,才會跟進對接。”
后來發現,“這條路根本走不通”。簡單粗暴的運營方式,不僅讓工廠接連兩年沒有增長,還在2021年初直接跌到了谷底。
他復盤銷量驟減的原因,一方面是外部環境影響,當時人們普遍處于居家生活狀態,而他的客戶大部分都是小餐館、包子鋪等店鋪老板,由于人們對線下餐飲消費的需求減弱,竹蒸籠自然也滯銷了;另一方面是企業內部沉積已久的弊病暴露出來,“主要原因是自己驕傲自滿了,很多服務都很空洞,老客留不住,新客不買賬”。
破舊立新,方可長遠。他迅速收縮戰線,把當時的經營重心放到線下渠道的日常維護,同時解散了電商團隊,自己摸索每個運營環節,從上鏈接到詳情頁設置,從對接詢盤的話術到老客的回訪,他一點點跟著電商課程學習并實踐。
在邊學邊試的一年里,他的線上經營規模逐漸回升,重新積累了一批客戶,逐漸走出了此前銷售額崩盤的窘境。
如今,謝世洋工廠的電商部門人員已經擴充到了17人,工廠月銷售額達到700萬。“預計今年銷售額能達到9200萬。”
回歸產品、回歸客戶
“服務”“產品”和“創新”,是謝世洋在業績“谷底”復盤時總結的三個突破關鍵詞,也是他認為工廠能觸底反彈的要素。
他解釋,服務就是要以客戶為中心,這在線上線下渠道都是一樣的。以起批量為例,要及時按需調整數量,滿足一些小B客戶和C端客戶的需求。“對于退貨問題,只要是沒用過的產品,任何時候來都能退。”對于加急訂單,工廠人員如果休假,管理者要跟上,“實在沒人,就我上”,由老板提供兜底服務。
產品則需聚焦于品質和價格,為市場提供足夠性價比的產品。目前工廠靠近廣東韶關的竹制品產業帶,竹蒸籠的原材料會選取生長5年的大毛竹,柔韌度和堅實度都更好。“我們都是一手貨源,毛利一般不超過10個點,品質和價格都有保證。”
“創新主要是微創新。”謝世洋舉例,比如竹蒸籠在產品質檢的時候發現有毛刺,就會在制作流程中加入“去除毛刺”的環節,完善制作流程和質檢制度。這樣就能用標準化的制作規范來確保和提升良品率,在同行競爭中更有優勢。
歸根結底,就是回歸產品、回歸客戶。
這些年來,謝世洋攢下了近4萬多個客戶,產品覆蓋全國2萬多家經銷商門店,B端客戶占到80%,線上營收占比為30%。
在產品研發上,他更傾向于“讓一線去決策”。每次見到經銷商,他都會指著自家的產品發問,“你會不會買,認不認同這個產品?”如果連經銷商都不認可,就更不會賣給消費者。他還組建了一個全是包子鋪老板的社群,里面都是竹蒸籠的客戶,平時在群里寄送樣品、收集需求。
例如經銷商反饋,提議給竹蒸籠帶上兩個“耳朵”,就是把手,便于拿取。謝世洋就做研發,圍繞選材、大小、顏色等設想了300多個款式,全部由父親親自操刀手工制作。一個月后,帶把手的竹蒸籠就上架了,賣得還挺不錯。
純竹編的竹蒸籠在使用過程中會反復清洗,壽命基本只有兩三個月。為了提高產品使用周期,工廠在竹蒸籠外圍又加上了不銹鋼或鋁等部件,直接把壽命拉長到了兩三年。這樣的創新產品迅速獲得了市場好評。
傳統的竹蒸籠純靠手工編制,謝世洋便采購了不少機械設備來提高生產效率。以前一人一天最多能做200個,現在通過機器幫助,一人一天能做1200個。光是生產專利技術已經申請了10多項,在業內很少見。
目前,工廠的竹制品有30多個品類,涉及500多個SKU。爆款竹蒸籠的單日產能就有30萬個。
品類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資料顯示,全國竹制品企業有1萬多家,竹產業產值從2010年的820億元增至目前的4100多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在全國推進“以竹代塑”的風潮下,竹產業或將迎來新的增長。
踩著這股風潮,謝世洋信心滿滿,對店鋪的經營也有了更多精細化運營的思路。“竹蒸籠產品有比較明顯的淡旺季,每年從8月20日開始進入銷售旺季,到第二年清明之后回落。”大部分客戶來自學校、酒店,以及旅游行業的餐飲店,在應對大流量來臨前,他會換上一批新的竹蒸籠。所以他店鋪的復購率非常高,能達到62%。
雖然竹蒸籠只是竹產業中一個小分支,但是謝世洋認為,“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健康,所以場景化的需求正在爆發,品類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比如對吃甚為講究的中國人,研發出了各色點心,需要搭配竹蒸籠來體現“獨特”,像廣東粵式點心、杭州小籠包、南京灌湯包、內蒙古燒賣等。在成都的老茶館、海南的老爸茶館、廣東的早茶館里,隨處可見竹蒸籠的身影。
工廠還接到過酒店的特殊訂單,需求是做上萬個直徑6厘米的小蒸籠,一問才知道,這是為鮑魚量身定制的。工廠做的最大的竹蒸籠直徑3米,是用在民俗活動中用來蒸菜的,“3個師傅手工做了15天,才做出了兩個”。
除了蒸食物,竹蒸籠的使用還延展到了婚慶、喬遷。策劃單位采購迷你蒸籠,在里面放上棗子、桂圓、花生之類的,圖個好寓意,也帶去一種“拆盲盒”的情緒體驗。還有的客戶把大大小小的蒸籠買去掛在墻上,貼上“福”字或畫作,用來當作裝飾品。
近年來在消費市場,小家電頗為受寵,其中不乏帶蒸煮功能的電蒸鍋。對此,謝世洋毫不擔心會搶了竹蒸籠的生意,因為他對比兩者蒸出來的食物,發現口感差距很大。“在不銹鋼鍋里蒸出來的包子濕噠噠的,更像是水煮的,竹蒸籠蒸出來的食物會更蓬松,保溫功能也更好。”
已經與竹蒸籠“羈絆”了22年的謝世洋,下一步決定入局短視頻,把竹編文化、生產工藝、清洗保養等一切關于竹蒸籠的內容,都通過網絡傳播出去。“主要是想讓更多人認識竹蒸籠,這是一個有歷史積淀、有產品創新、有發展潛力的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