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瀝金
酸奶,正在悄悄打折。
據權威數據,行業產品均價已從2022年的80元/件左右,降到了2024年的20—40元/件之間,幾乎斬半。
品類創新也似乎走進了死胡同,從常溫到低溫,從老酸奶到希臘酸奶,從預包裝到現制……所有的路徑都有人嘗試,但前途未知。
想賺錢,看日本。
隔壁市場把酸奶的功能性玩兒出了花,益生菌就是最好的賣點,主打不管什么病,一杯酸奶下去都能治。
最出名的就是明治推出的LG21益生菌酸奶,累計銷量破百億瓶。
國內很多品也看上了這個風口,開始涉足主打益生菌賣點的酸奶,比如伊利、君樂寶、光明等廠商,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益生菌賣點酸奶,試圖分一杯羹。
做起來很熱鬧,但益生菌到底是一種營銷噱頭,還是真實有效的趨勢?
益生菌市場,低溫酸奶主場
攝入益生菌,幾乎是全民都有的養生意識。
但是補充益生菌的藥片,往往得從醫院或者藥店開,味道也不好吃。
所以打通這個心智的,反而是一類含有牛奶成分的乳酸菌飲料,最典型的就是養樂多。
這款小紅瓶飲料,憑借“一百億個活的益力多菌幫腸道做運動”的營銷,精準拿捏了消費者,靠著養生的噱頭外加酸酸甜甜的口感,在國內的日銷量達到了數百萬瓶。
畢竟藥片再有用,也不如食品攝入既高頻,又日常,且好吃。
但乳酸菌飲料有兩大問題,牛奶含量過少,同時含糖量過高。
因為它本質上只是一款含有牛奶成分的飲料,就連配料表的第一項寫的都是“水”而不是“牛奶”。
此外,稀薄的牛奶成分,讓口感也相對單調,不得不加入大量的外源性糖分,一般的酸奶也就8%,這類飲料能到15%以上。
當消費者建立起更充分、更完整的關于營養攝入的認知后,這兩點就會成為乳酸菌飲料發展的阻礙。
而恰恰在這兩點上,酸奶是完美的替代品。
從工藝上講,酸奶又分成常溫酸奶和低溫酸奶。常溫酸奶有助于延長保質期,對運輸存儲的要求也更低,但在菌群活性和數量上,它往往不如低溫酸奶。畢竟益生菌只有吃到肚子里還是活的,并且數量也足夠才有效果。
從這個角度,低溫酸奶是更接近當前版本的最佳答案。
比藥片兒口感好,比甜水兒更有價值感,又天然是保存益生菌的最合適載體,益生菌市場,大概率會成為低溫酸奶的主場。
提升消費,先擺脫零食定位
道理如此,但實操問題很多。
酸奶雖然是益生菌的好載體,但消費者卻并不一定因此選擇酸奶。
因為中日兩國市場有個巨大的不同。
對中國人來說,酸奶是風味特別的零食,食用時間、數量隨機;而對日本消費者來說,酸奶是養生保健的超級食物,是進入正餐食譜的成員。
日本的酸奶品牌,競品只會是其他酸奶,但在國內市場,你不僅要和其他酸奶品牌競爭,還要跟一堆含乳飲料,甚至奶茶等品類競爭。
不能怪消費者這么認為,畢竟國內酸奶品牌在功能性賣點上的投入,遠不能與在口感、味道、搭配等方面的投入相比。
酸奶品牌對口味的重視,才導致了消費者“酸奶是零食”的心智。
反過來講,品類對于益生菌賣點的提煉和相關產品布局,也會反向催動消費者改變對于酸奶的消費認知。
能讓人持之以恒吃下去的東西,要么很好吃,要么真有用。
那句話怎么說的來著,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也完全可以每天一盒酸奶,通暢中國腸胃。
喝的不是酸奶是健康
大多數消費者的認知里,益生菌的主要作用就是調理腸胃,甚至再具體點,是“通暢腸胃”。
如果只抓住這個點來做產品,就太狹隘了。
在調理腸胃之外,它可以開發出多樣的功能,滿足不同類型消費者的需求,也足夠支撐起豐富多元的產品生態。
這一點同樣看日本市場就能發現。
森永推出過含有蘆薈成分和益生菌組合的美容酸奶,明治有PA-3防痛風酸奶。它旗下的“佰樂益優”系列已經引入國內,“R-1”乳酸菌能夠產生較多的EPS(胞外多糖),一定程度上幫助亞健康人群。
消費者關于營養需求正在變得精準和多元,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關注點,對健康食品的訴求正在變得“個性化”。
減脂瘦身、美顏、降血糖、免疫調節……每個賣點都可以開發一系列的益生菌酸奶產品,圈粉一群特定需求的消費者。
《2024中國消費趨勢報告》里寫了,41.4%的消費者認為,健康是堅決不能節儉和降級的消費領域。
這就所有主打健康飲食品牌賺錢的基礎,對酸奶來說也是如此。
這是一片藍海,怎么在這片海域里游下去,是每家酸奶品牌都應該立刻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