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Amazing!”在聽完一件北朝綠釉陶壺的講解后,貝恩公司全球董事會主席奧里特·加迪耶什發出了贊嘆。
2024年9月21日,在第36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IBLAC,下稱市咨會)召開前夕,數十位國際企業家齊聚上海博物館東館,開啟了一場古代文明的探索之旅。
僅陶瓷館一個展館,高管們就停留了近一小時。他們著迷于瓷器和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的關系,尤其是對唐朝彩色陶俑充滿興趣,“因為唐朝擁有開放的文化和態度。”
而開放,正是上海這座城市以及脫胎于此的市咨會的底色。
1980年代末,上海謀劃建設世界級城市。與此同時,上海也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雙重挑戰,以及體制改革過程中所帶來的困擾。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認識到進一步發展外向型經濟是上海經濟發展的重要出路,上海的發展不僅需要依靠自身力量,也需要更多的國際智慧。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咨會于1989年10月9日進行了首次會議。此后每年秋天舉行的市咨會,都針對上海經濟發展中一至二個突出問題進行專題討論,為上海市市長提供咨詢和建議。
30多年來,成員已由最初8個國家的12位成員,增加到了目前15個國家的44位成員和10位名譽成員,他們中既有連續20多年參會的老朋友,亦有首度參會的新面孔。
美國直觀醫療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蓋瑞·古薩特今年首次參加市咨會。他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指出,上海擁有良好的產業環境,在人才、市場和營商環境方面都具有優勢,他建議,上海要繼續實施支持投資和企業的政策,促進政企學界跨部門的合作,并通過加快市場準入促進創新、研究和開發。
對外資來說,市場準入的核心是國民待遇。日前發布的2024年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已“清零”。上海外商投資協會會長黃峰表示,這是個巨大的進步,說明我們對外商投資的大門越開越大。
瑞士羅氏集團董事會主席、市咨會主席施萬在上海生活多年,他曾推動總額為8.63億元的羅氏上海創新中心項目在張江落地。盡管如此,施萬仍認為,上海與羅氏還處在初步合作階段,未來在醫療衛生、科學技術、數字化等領域還有更大的合作空間。
他斷言,在全球范圍內,未來將有更多創新來自中國,上海有機會成為全球醫學科技創新中心之一。事實上,施萬的判斷不無道理。
生物醫藥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2023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逾9337億元。目前國際排名前20位的藥械企業當中,有18家已將中國區的研發或者生產總部設在上海。
自2011年起,法國施耐德電氣董事長趙國華就成為市咨會成員。他表示,除了繼續保持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開放態度,未來上海保持在技術創新領域中的競爭優勢尤為關鍵。
他建議,上海要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化這些正在全球范圍內重塑產業格局的技術,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集合起來,并推動其在制造業工廠及各種商業場景中更廣泛的應用。
這也是上海制造業轉型方向之一。上海出臺的《上海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診斷將實現全覆蓋,數字化轉型比例不低于80%。
每年金秋,全球企業家們都要共赴與上海之約。36年來,匯聚全球智慧的市咨會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外國投資的障礙”“建立中小企業”“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城市可持續發展”等市咨會主題本身,亦是上海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的真實寫照。
“市咨會給了跨國企業和上海市政府領導直接對話的機會,能夠加強外資企業在華發展的信心。”第二次參加市咨會的蒂森克虜伯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米格爾·洛佩茲認為,在當前復雜的全球局勢以及經濟動蕩時期,這樣的直接交流,對彼此來說都非常重要。
米格爾·洛佩茲舉例稱,去年在IBLAC會議上,他提出要便利外籍商務人士來華簽證,今年這個舉措就落實了,這說明上海政府和整個社會對企業的態度是非常積極主動的。
“對在華的跨國企業而言,公平的競爭環境、透明的市場機制、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規范的政府監管都很重要。上海在這些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米格爾·洛佩茲指出,目前,蒂森克虜伯在華投資每年至少10億元,在汽車技術、減碳等領域,未來投資還會繼續增長。
第36次市咨會已于今天開幕,三十余名國際企業家將圍繞著科技范式變革、開放合作、創新生態等話題建言獻策。在顛覆性技術層出不窮、全球發展面臨新挑戰的當下,上海發展建設的新齒輪,已經開始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