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晨光
港股的回購金額持續提升。
騰訊控股(00700.HK)在港交所公告,于9月17日回購264萬股股份,耗資約10億港元。每股回購價格為372港元—381.4港元。這已經是騰訊今年來的第87次回購。
實際上,包括騰訊在內港股公司今年在回購方面力度頗大,wind數據顯示,截止到9月18日收盤,港股今年已經整體回購額超過了2000億港元,達到了2035.86億港元。
從回購額度上來看,今年以來,超過200億港元的有四家公司,從高到低分別為騰訊控股、匯豐控股(00005.HK)、美團-W(03690.HK)和友邦保險(01299.HK)。回購金額分別為834.04億港元、307.09億港元、274.49億港元以及239.49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在頭部回購的公司當中,互聯網、金融及醫藥板塊公司為回購主力。
恒生指數公司于近日發布的網志中分析指出,其對港股大市(恒生綜合指數)進行簡單分析,發現盡管個別進行股份回購的上市公司年初至今產生的回報表現不一,但進行股份回購行動的企業年初至今合共可產生正“收益”31.68 億港元和+1.9%的“回報”,并在足夠的股票多元化條件下或許可以達致“逢低買入”的效果。
截至8月16日,恒生指數公司分析,就股份回購趨勢的敞口而言,旗艦指數中,恒生指數中的成份股公司回購金額占港股2024年年初至今回購總額最高,達88%(即1443億港元),另一方面,恒生科技指數成份股中年初至今積極回購的公司所占權重最高(37%)。
艾德金融研究部聯席董事陳剛告訴界面新聞,2020年-2023年,港股回購總額分別為679.33億港元、1211.61億港元、1021.33億港元和1245.6億港元。而截至9月9日,今年港股市場回購額前四大公司(騰訊、匯豐、美團、友邦)回購總額即達到了1539.24億港元,并且,騰訊也表示今年將回購不少于1000億港元。因此,今年港股回購總額將遠超去年。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主要回購的公司穩健良好的業績、股價估值較低、以及增加股東回報。
陳剛認為,對公司而言,回購一般都視為利好。就短期效應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回購可以減少公司流通股本,可能營造出供不應求的市場預期,進而有利于股價上漲。“看全球市場,尤其是美股市場,公司回購非常積極,2023年標普500成份股合計回購7952億美元。在當下港股市場估值較低環境下,增加回購規模,不僅僅可以增加股東回報,也有利于公司及市場估值修復。”陳剛說。
麥楷亞洲會計師事務所聯合創始人和聯合主席助·伯斯汀(Drew Bernstein)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股票回購有兩個作用。首先,股票回購是企業向股東返還資本、獎勵股東持有股票的一種手段。與分紅不同,股票回購可以根據公司的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的需求上下調整。
其次,股票回購表明公司認為其股票被低估,回購股票是對現有資本的極好利用。投資者喜歡股票回購,因為它還可以通過減少流通股來提高每股收益。“股票回購的缺點,尤其是對于成長型公司而言,就是股票回購也可能表明公司自身業務缺乏高回報的投資機會。通常,當公司進入更溫和的增長階段并開始更加注重最大化現金流時,會進行股票回購。”他說道。
助·伯斯汀分析指出,金融公司回購股票非常普遍,因為它們對于管理資本結構往往非常精通。假設管理層是謹慎的,那么股票回購意味著公司有足夠的資本基礎來維持業務、遵守監管要求和維持分紅。但是,如果股票回購伴隨著過高的債務水平,那么這可能是一個危險信號。此外,他認為,對于科技公司來說,股票回購有時可能是一種提振投資者信心的非常手段。這也可能意味著公司正在進入一個更加成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公司擁有的可預測的“現金牛”業務所產生的現金超過了執行其戰略所需的成本。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向界面新聞記者分析指出,港股業績期后,恒指和 MSCI中國指數2024年-2026年的盈利預測均獲得上修,主要由權重的科技板塊貢獻,能源、醫療保健和原材料也略有上修,其他板塊變化不大。
他認為,盡管國內消費修復仍偏弱,但部分估值處于歷史底部的餐飲、博彩、食品飲料、體育用品等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均提高股息分派及回購規模等提振股東回報的行動,對股價也帶來支撐當前港股估值仍然較低,政策預期助力估值修復。恒生指數的預測PE修復至8.3倍,但仍然處于歷史較低水平。
“恒生指數的風險溢價處于七年來 81.8%分位數的位置,處于滾動兩年平均一個標準偏差,MSCI中國指數的風險溢價更接近滾動兩年平均兩個標準偏差。基于基本面、盈利面、資金面、估值面等因素,預計恒生指數9月合理運行區間為16800點至18300 點。”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