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有“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之稱的優必選(09880.HK)于9月12日晚間發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半年報。
虧損還比收入高,是優必選面臨的現實。上半年,優必選實現營業收入4.87億元,同比增長86.6%;期內虧損5.4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5.8億元。
從營收構成來看,優必選的收入主要來自四大板塊,按照創收規模排序,分別為消費級機器人(收入1.75億元,占比35.8%)、教育智能機器人(收入1.61億元,占比33.1%)、其他行業定制智能機器人(收入0.91億元,占比18.7%)和物流智能機器人(收入0.6億元,占比12.2%)。
優必選發布于2021年的Walker X是國內最早亮相的人形機器人之一。不過,這個賽道直至2023年下半年才有升溫的跡象,在通用人工智能熱潮及特斯拉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等因素的推動下,人形機器人概念風靡市場。
例如,谷歌于2023年7月推出第二代AI機器人模型Robotics Transformer 2,配備了大語言模型技術。2023年8月,手機廠商小米推出人形機器人CyberOne“鐵大”。2023年10月,科大訊飛發布基于其星火大模型的人形機器人,小鵬汽車亦公布了自研雙足人形機器人PX5。2023年12月,特斯拉公開了其第二代Optimus人形機器人。
但不可忽視的現實是,這一賽道尚處早期,遠談不上盈利。科技業界和投資人對人形機器人行業成熟時間的預期,普遍還在五年甚或更久。
優必選亦尚未步入盈利軌道。從2020年至2023年,優必選分別虧損了7.07億元、9.18億元、9.87億元和12.65億元,四年時間累計虧損接近40億元。
即使上半年公司營收明顯增加,期內虧損也僅收窄了1.5%。
盡管優必選表示,“始終將人形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作為公司的核心戰略,圍繞具身智能技術研發及落地應用為主線”,但人形機器人業務所屬的其他行業定制智能機器人業務尚未成為公司營收的中流砥柱。
上半年,其他行業定制智能機器人收入增幅達到309.5%,但是占整體比重仍不足兩成。
目前,優必選超過八成業務來自消費級、教育、物流等細分領域,這些產品只使用其全棧式人形機器人技術中的部分模塊或單元。
截至上半年,公司整體毛利率為38%,去年同期為22.6%。優必選表示,主要由于教育智能機器人、消費級機器人、其他行業定制智能機器人毛利率提升引起。
人形機器人放量仍需時間。優必選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周劍在電話會上坦言,到目前為止,人形機器人還不是非常通用,“不是一扔進去馬上就可以干活。”
按照周劍的設想,智能制造、商用服務和家庭陪伴為人形機器人三大應用場景,其中,智能制造場景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人形機器人將重新定義AI時代的工人,把人從重復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商用服務場景是人形機器人最快應用的市場,而家庭落地場景則是人形機器人最具潛力的應用市場。
不過,對于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價值,市場上不乏質疑的聲音。
一位專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人向界面新聞分析指,在需求端,中國進入了老齡化時代,所以用機器人替代勞動力相關的工作是一個必然趨勢,“當然這里面最重要的是商業落地、產業應用,機器人不是為了做而做。”
“像人形機器人,比如一只手有27個關節,如果一定要做到跟人一樣的話可能要花幾百萬成本,這個可能沒有商業化的巨大價值。”該投資人表示,出于商業價值的考量,目前對機器人的投資集中在清潔、醫療等服務機器人上,更關注機器人是否真正實現了降本增效、具備性價比。
為了拓寬應用場景,人形機器人正在積極“進廠”。今年以來,優必選陸續官宣與東風柳汽、吉利汽車、一汽紅旗、一汽-大眾青島分公司、奧迪一汽等汽車企業,以及富士康、順豐等多家企業達成合作,開發人形機器人應用生態系統,并試點新的用例。
優必選曾在2月下旬發布了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在蔚來新能源汽車工廠首次實訓的視頻。視頻中,接近真人尺寸的Walker S完成了車門鎖質檢、安全帶檢測、車燈蓋板質檢等一系列檢測工作,還能流暢地貼車標。
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在近期表示,目前優必選已經拿到超過500臺的意向訂單。她同時提到,“人形機器人并不是一個三年、五年就能獲得高回報的賽道,需要耐心資本的長期投入,且是高投入。”
周劍在電話會上透露,預計明年會有1000-2000臺的人形機器人訂單,未來也會有更多汽車工廠以及3C電子公司進行合作接洽。
據官方消息,優必選Walker S已經進入國內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的總裝培訓生產線,標志著該機器人的物理和機械開發已接近完成。
優必選在財報中表示,將攻關新一代高能量密度一體化關節、大小腦具身智能關鍵技術,進一步全面提升Walker系列產品的運動能力、智能化程度以及作業能力,與工人、AGV、無人物流車以及智能制造管理系統協同。
國泰君安國際在8月底發布研報指出,鑒于Walker S目前正在工廠接受培訓,預計可以在2025年中期至晚期推出可大規模生產的版本,前提是成功開發使用案例。
目前人形機器人無法規模化量產,這也意味著成本降低面臨困難。
根據半年報,公司其他行業定制智能機器人的營業成本大幅增加,增長243.3%達4480萬元,這一增速遠超過整體營業成本增速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