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就業群體的求職迷茫、就業壓力的逐步增大表明,當前零散的就業服務已經沒有辦法滿足市場需求,系統化、一體化的就業服務才是未來趨勢。”
9月9日下午,中公教育(992607.SZ)董事長李永新發表上述觀點,并正式宣布公司戰略升級,將由大型的多品類職業教育機構調整為“就業與再就業服務提供商”。
中公教育宣布戰略轉型的一大背景是,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促進就業相關政策,將就業和新型人才培養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伴隨著城鎮化率的提升、人口結構的演變和新就業形態的不斷涌現,就業服務市場也正快速步入新一輪的黃金發展期。
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等將增大勞動力市場的波動,疊加每年有上千萬高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已就業人群面臨就業不充分和再就業問題,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發生改變,客觀上對就業產品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培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葉齊煉在發布會上稱,就業壓力的緩解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需要民辦教育與政府、高校和其他社會力量協同,共同關注和做好促就業工作。
AI是撬動未來就業服務變化的一個重要支點。李永新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為行業帶來了新變化,尤其在人才培養和就業招聘行業。
在具體操作上,首先建設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就業服務網絡平臺,在中公原有的基礎之上,在300多個地級市、2800多個縣的網絡渠道布局輕資產網點,提供就業的信息對接。
第二,推出“AI+就業”服務平臺,通過垂直化的場景應用,提供職業路徑規劃咨詢、成長藍圖、人才測評和精準就業與崗位推薦等服務,將個人及企業職位數據化,以實現供需匹配。
事實上,中公教育的戰略轉型早已有跡可循。在2023年上半年財報中,該公司首次公開戰略定位調整,并表示為大學生、大學畢業生及各類職業專才等知識型就業人群提供就業培訓服務。
“就業”在這份半年報中被大篇幅提及,包括國家將穩就業提至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以及多地密集出臺的促就業政策,由此催生多樣化的培訓需求,為職業培訓機構提供市場空間。
以公考培訓起家的中公教育,在疫情期間業績遭受重挫,也是在那時開始加大職業技能與就業培訓。于2021年底成立職教事業部,不再局限于原有to C(用戶)業務,將根據當地職教情況,面對高校、企業及政府開展業務,聚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
成立職教事業部兩個多月后,中公教育成立全資子公司,獨立運營職業教育相關業務,以新的團隊構架進入職教市場。2022年5月,上線泛職業提升平臺——中公優職。6月,上線企易學堂APP,加速布局企業培訓賽道。
從該公司最新發布的半年報來看,公務員招錄培訓仍是營收主力,2024上半年,該業務創造營收7.29億元,占比50.34%,同比增長17.98%。上半年總營收14.48億元,凈利潤1.16億元。
相比另外兩家公考培訓巨頭粉筆、華圖教育,中公教育在業績上也感受到壓力。粉筆2024半年報業績首次超過中公,創造營收16.3億元,凈利潤2.78億元。華圖也在近年掉隊奮起直追后正式趕超中公,上半年非學歷培訓業務營收14.88億元,利潤總額為1.57億元。
但在中公看來,對于公共就業與再就業服務提供商來說,招錄類、學歷提升類、技能培訓類市場是規模有限的細分市場,面向廣大職業院校、企業行業的產教融合、人力資源服務則是規模上千億元的大市場,且是競爭尚不激烈的“藍海”市場。
僅以數字經濟專業為例,2023年全國有6000多所職業學校開設數字經濟相關專業,專業布點超過2.5萬個,增設300多個數字經濟領域新專業,這些院校和學生需要高質量的課程、教材、師資、實訓基地等,對于第三方職業教育平臺需求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