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未來跡FutureBeauty 巫婉卿
編輯 |吳思馨
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美妝“裁員潮”還在持續中!
前不久宣布將裁減中國地區近3%員工的絲芙蘭,近日在坊間再傳高管異動的消息,引發業界對于外企人事震蕩的討論。
從年初的雅詩蘭黛、聯合利華公開宣布全球范圍內裁員起,人事變動的風浪越來越大,在業內的波及范圍越來越廣。《FBeauty未來跡》梳理發現,自今年以來,已經有不下10家美妝相關企業宣布裁員,覆蓋品牌、原料、渠道平臺等各個類別,其中包括頭部跨國美妝集團,也涵蓋一些大型零售平臺。
覆蓋企業最廣、輻射人數最多,這場至少波及三萬余人的人事變動潮發生背后,不禁讓人產生疑問,企業大范圍的裁員做法,真的能解決當下困境嗎?在行業存量競爭階段里,到底什么樣的人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
節約成本、精簡結構,行業影響范圍最廣“裁員潮”來襲?
就目前來看,裁員情況多集中在外企當中。從裁員的動機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類主要是為了節約成本。
如資生堂集團宣布將為日本1500名員工提供“提前退休”方案以降低成本;漢高今年8月開啟第二輪重組計劃,目標通過兩個階段的重組整合,節省5.25億歐元;贏創預計到2026年將在全球范圍內最多裁員2000人,占雇員總數的6%,此次精簡計劃將為公司每年節省約4億歐元。
另一類在降本增效目的同時為了精簡組織結構。
如聯合利華在CEO Hein Schumacher的領導下,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7500人,意在打造一個更精簡、更負責任的組織;絲芙蘭對于此次裁員也表示:“為了應對當下經濟大環境持續帶來的挑戰,公司目前正在精簡組織結構,以確保我們能夠實現穩健的增長。”
不難發現,這場波及行業各個鏈路的人事變動潮,范圍之廣可以說是十分罕見,甚至氣氛帶動,引發烏龍事件。
8月底有報道稱科蒂也在進行裁員,對此,科蒂方面對《FBeauty未來跡》進行了否認:“團隊和人員的調整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正常組成部份。我們既無計劃也沒有實際執行在中國批量裁員,并不存在此報道中所說的情況。”
此外,在社交媒體平臺,歐萊雅也被部分網友曝料稱,今年歐萊雅子公司廣州歐萊雅百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裁掉了多個客服崗位。并有消息稱,歐萊雅百庫已將客服業務給外包公司。
而絲芙蘭也因為裁員被卷入到輿論漩渦之中。近段時間以來,多家媒體報道稱,絲芙蘭員工透露,本次裁員涉及全國多店,不少工齡較長的員工也在其中,此前員工被默許的拼單團購,現在一旦被發現,就算“違紀”,會被“約談”甚至被“優化”。
這不禁讓人發問,此輪人事變動潮為何來的如此猛烈?
裁員成企業系統性調整中的一環,哪些人會被“降本增效”?
分析此輪企業裁員的根本動機,不難發現,就是在經濟大環境并不樂觀的情況下,企業開始思考如何通過降低人員成本、精簡組織結構的方式來降低成本、提升運行效率。
“增長階段一切都不是問題,但放緩之后,問題就全暴露出來了。”一位資深業內人士點評到。這其中外企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尤其明顯,在上一輪市場高速增長時期,許多企業為了能快速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會選擇進行大量的人員擴充。
如今全球經濟處于增長放緩階段,綜合今年上半年頭部美妝集團的業績表現就能發現,大部分都處于個數增長甚至負增長的狀態。
聚焦到中國市場則更加明顯,有不下十家跨國美妝集團在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中指出,中國市場或中國所在的大中華區、亞太市場出現下滑,僅有歐萊雅、花王及資生堂這三家企業表示中國市場實現了增長。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不少跨國集團對中國市場的布局進行調整,正如雅詩蘭黛曾在財報中指出:“我們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改變,首先是降低在下滑市場、下滑渠道的‘曝光度’,然后盡我們所能,轉向高增長的市場和渠道。其次是提升市場計劃、人才計劃的效率,以此為生意構建更好的支撐,這不僅僅是加大投入,還有提升團隊的能效。”
從調整動作上來看,各個集團會加大對高利潤、具有增長性的品牌及品類的投入,但會在已有渠道、品牌的維護成本上進行收縮,從而拉高人效。
如此看來,企業未來將更多聚焦可能性增長的方向,而組織變革是集團在進行系統性調整中的一環。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被精簡優化了?根據企業公開信息,此輪人事變動潮中涉及的崗位類型也非常廣。
例如聯合利華的裁員是和關停工廠同步進行的,涉及大量工廠員工;絲芙蘭此次裁員不僅涉及大量門店一線BA,據外媒報道,還包括中國零售和電子商務負責人在內的一些高管;贏創也宣布將在全球裁員2000人,且大部分是管理層職位。
可見,此輪人事變動并沒有特定的崗位指向,而是覆蓋生產、管理、銷售等各個鏈路。
“打一個比方,有些企業在產品的配方處理中,確實會減少一些消費者感知不到的成分,對配方進行優化,降低工業成本。而功效、膚感、氣味感知較強的成分其實都是會被保留下來的。”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
他認為,外企在中國地區的裁員思路也與此類似,首先被裁的是之前業績上行期里面超額招募的人才,因為業績上行,很多企業會以更高的人才投入換取市場份額,但團隊配實際上已經溢出實際所需,所以這部分人在現階段是會被優化掉的。
其次,開拓業務需要很多人,但守住業務的人才在質不在量,因此另一部分被裁掉的,主要是非增長業務或者非核心業務的人群。“增長周期里鋪開的大攤子是可以收縮的,以前一個部門開拓業務需要50個人的編制,現在只用守好存量微增就行,20個人也能完成。”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廣進”計劃同步在推進,企業組織架構調整考驗經營智慧
那么在這一階段,企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據前程無憂信息顯示,現階段外資頭部美妝企業在中國招聘的崗位不算多,其中最多的是雅詩蘭黛集團和歐萊雅集團,分別為366個、321個,聯合利華也有147個崗位在招,其余企業在招的崗位都很少,僅有兩位數甚至個位數。
聚焦到招聘類型上,歐萊雅與雅詩蘭黛、聯合利華的大部分在招崗位均是“一線渠道/培訓”崗,可見這兩家依舊需要擴展一線銷售人員。此外,“工程師/技術”崗也是招聘人數較多的崗位,其中聯合利華在招52個。
此外,珀萊雅、上海家化、華熙生物、巨子生物等國內主要美妝上市公司也似乎放慢了“團隊擴張”的腳步,其在招崗位數量大部分都是雙位數甚至個位數,崗位類型覆蓋銷售、研發、電商渠道等各個類型,且均與企業現階段發展重心一致。比如上海家化正在尋找內容創新團隊和電商人才、上美股份在夯實研發團隊。
可以看出,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在進行大規模的招新,僅將少部分“剛需”性的崗位進行開放。
仔細研究可以發現,企業在招崗位類型上也反映出兩點:第一,企業對一線渠道/培訓人才依舊有需求,只是提出了相比過去更高的要求。例如歐萊雅在“美容顧問”招聘的職位詳情中,不僅需要完成銷售指標,還需要“為客戶提供專業的品牌咨詢服務及卓越的用戶體驗”“日常客戶關系管理”等。
第二,企業依舊需要工程師、研發等專業技術型人才。不難發現,此輪裁員中沒有一家公司提到會對研發人員進行裁員。“因為研發是一個基本的保障,在存量時代是護城河,在增量時代還能搶增長。”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所以整體上研發崗位還比較穩定。
不過,我們最終還是需要思考一個問題:裁員真的能解決企業當下的困境嗎?
答案其實也未必。裁員為企業帶來最直觀的成效就是降低人員成本,但想要實現組織架構的優化精簡,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管理內功。正如網上經常有網友調侃“公司裁員裁到大動脈”,裁到核心人員甚至會影響整個企業的正常運作。
與此同時,目前網上大量的裁員負面的輿論也在提醒企業,在裁員中還是需要保障員工權益、“保留一些體面”,否則大量負面消息的傳出,一方面會影響企業在大眾心中的形象,另一方面相關輿論甚至會影響股價。
可見,在裁員成為一些企業推進深度變革的必要舉措之下,粗暴的“一刀切”很可能會給企業留下“后遺癥”,“如何裁、怎么裁”將更加考驗企業經營智慧。
與此同時,個人無法逆轉大勢,此輪人事變動潮也在提醒行業各個從業者,順應行業趨勢提高自身技術,在自己的所在領域成為專業型人才,才能在一輪又一輪的行業迭代中不被淘汰。
從歷史的長河中看,人事變動潮往往是行業發展的“陣痛”,這也標志著上一市場階段的結束,新階段的開始。在這個越發成熟的市場當中,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在逆境中摸索出前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