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氪新消費 沐九九
沒人知道江蘇黃橋到底藏著多少小提琴手。
傳說這里到處都是野生演奏家,走在大街上經常傳來小提琴的聲音,大爺大媽能一手烙燒餅一手拉小提琴。
不到黃橋,你很難想象勞動人民對于中國小提琴的發展抱有怎樣的熱枕。
數據統計,黃橋每年生產的提琴有70多萬把,占據全國70%、全球40%的市場份額,遠銷歐美等96個國家和地區。
也許你從國外買來一把小提琴,它的原產地就是黃橋鎮。
黃橋,妥妥的“東方克雷默納”!
01、“燒餅小鎮”變身“提琴之鄉”
全世界,或許只有黃橋人會把小提琴當特產。
有當地人戲稱,以前他們送客人本地特產都是送燒餅,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小提琴作為禮物。
但比起燒餅,黃橋與小提琴的故事,至今也不過五十來年。
上世紀60年代,殷平、殷伯常等幾位曾在上海提琴廠工作的知青被下放回原籍溪橋(2010年并入黃橋鎮)。為了討生活,他們拿著公社資助的幾百塊錢,在一間舊民房里搭起了樂器作坊。說是作坊,其實也只是為上海提琴廠配套琴頭和弓桿。
一個琴頭五毛錢,一個弓子一塊錢。價格雖不高,橫豎也是門賺錢的手藝。
于是,越來越多的學徒涌了進來,跟著師傅們學習制作小提琴配件。
有未經證實的數據顯示,1970年,這個小作坊已經發展到20多個工人,年產值(加工費)3萬多元。
1971年,當地干脆直接建了個廠——溪橋人民公社樂器廠。
兩年后,工廠造出第一把“向陽牌”小提琴,開始小批量試產。
可惜,由于技術有限,產品質量低下,向陽牌小提琴只能以低價銷售,加上幾年后受機制和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上海提琴廠下達的生產計劃又面臨萎縮,導致工廠處于嚴重虧損狀態。
就在這時,廠里迎來了關鍵性人物——李書。
自1973年進入樂器廠做學徒以來,李書一路從保管員干到生產科長。1980年,樂器廠資不抵債,李書臨危受命擔任副廠長。一上任,他便對廠內進行大改革,整頓風紀,同時多次輾轉到上海提琴廠,希望拿下做整琴的活兒。
1984年,樂器廠與上海提琴廠達成合作,簽訂了長達十年的聯營協議。自此,樂器廠搖身一變成為上海提琴廠泰興分廠。
可以說,這次合作是樂器廠扭虧為盈的關鍵,也是黃橋提琴產業發展壯大的起點。
這十年間,利用上海提琴廠帶來的資源優勢,黃橋不斷夯實提琴制作工藝,積蓄力量。據了解,僅簽約當年,樂器廠的銷售收入就達到200多萬元,利潤30多萬元。
1995年,溪橋樂器廠振翅單飛。彼時,恰逢美國AXL國際樂器公司在全球尋找兩個月內做出95種樣品的合作伙伴,剛剛脫離出來、蓄勢待發的溪橋樂器廠接下了這筆訂單。
這次,溪橋樂器廠讓全世界看見了自己,也看見了黃橋。
僅用53天,溪橋樂器廠便完成了任務。
自此,黃橋提琴聲名大噪,甚至吸引了百年小提琴品牌斯坦特的注意。當年,斯坦特在黃橋成立泰興斯坦特樂器有限公司。
也正是這一年,黃橋生產出87000把提琴,超越老大哥上海、廣州,成為國內第一大提琴生產商。
次年,溪橋樂器廠拿到自營出口權,開始將公司50%的產品銷往美國市場。其時,溪橋樂器廠也正式更名為鳳靈樂器有限公司。
到現在,黃橋已經成為全球提琴的生產重鎮。這里集聚200多家提琴生產及配套企業、3萬多名從業人員,每年生產各類提琴70余萬把,占中國提琴總產量的70%,同時也拿下世界40%左右的市場份額,被譽為中國的“提琴之鄉”,年產值超24億元。
02、江蘇小鎮,與世界抗衡
2007年,日本樂器制造商鈴木和雅馬哈發現自家提琴在歐美賣不動了。
不只是日本制造商,當年《洛杉磯時報》在一篇關于黃橋小提琴產業的報道稱,“由于采用了流水線生產并擁有對每小時掙50美分感到滿意的熟練工人,鳳靈公司能以低于25美元的價格出售其產品……他們把德國和法國擠出了低價小提琴市場。”
這點,李書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有所提及。1996年他到國外參加展會時發現,鳳靈提琴價格雖然低,但哪怕180元一把,依然有30%的利潤可以賺。于是,他帶著鳳靈花了五年時間把全世界大的提琴廠都沖垮了。“品質不低于它,但價格是它的十分之一。”
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帶來的價格優勢,確實是黃橋提琴乃至國內玩具、服裝、生活用品制造產業崛起的真相,但這并非全部。
比如2018年10月,黃橋鎮琴師呂伯健一把四十年前做的小提琴,仍然賣出了13.8萬元的高價。
當然,這只是個例,但拋開勞動力帶來的價格優勢,以鳳靈公司為代表的黃橋提琴產業發展的重點在于,如何降低木材存儲、電力消耗等固有成本的指出,保證在低價的基礎上維持著30%的利潤。
以提琴制作原料木材為例,據了解,木材的水份含量是影響木材聲學品質的主要因數,它會直接影響到提琴的聲音。比如,當木材比較濕的時候,它的聲音會比較沉悶,反之則明亮。
因此,為了確保音色,制作提琴的木材通常需要存放5年以上,一個好的素材甚至需要自然風干10年或50年以上,以此來減少木材中的揮發元素,使其音色更穩定。
但是,木材存儲成本卻十分高昂。為此,黃橋人首創了一種對提琴木料處理的新技術,使用微生物技術去除木材中的雜質,從而加快干燥過程。
這樣一來,不僅縮短了處理的時間,提高了音質,還節省了成本。
除此之外,用電消耗支出也是成本大頭。
據了解,提琴制作需要經過選材、拼板、刮板、裝音、梁刻、音控、合琴、隨琴、刻琴頭等197道工序。這其中,大概有一半需要用到電。
因此,在八十年代,為了保證把充足的電能送到了琴廠的生產線上,泰興電力的工人們靠著肩扛手抬,在63天時間里,用雙手把數十根上噸重的桿子一根根立起來。
這是電力保障,隨之而來的則是電力成本。為此,當地實行了一種儲能方艙,在每天晚上用電價格低谷時段進行充電,而后將存儲的電在白天進行使用。泰興斯坦特樂器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榮富就曾表示,儲能方艙確實幫助企業減少了一定的用電成本。
除縮減用電成本外,無論在環保上,還是制琴技術上,黃橋人一直在求變。這就如同當年把歐美國家帶回來的好琴拆分學習一樣。
比如,面對人力上漲,黃橋積極運用當下時興的數控技術,以此替代人工,解決人工成本上漲以及人才不足的問題。
求變、降本增效,才是黃橋提琴制勝的關鍵。
03、寫在最后
當下,電商無疑給黃橋提琴帶來了新的出路,但有意思的是,在強調性價比面前,如今黃橋提琴的對手或許早已不再是歐美、日本等其他國家,而是中國其他提琴生產基地。
比如河南駐馬店確山縣年產提琴約40萬把,據說造出了中國80%的手工制作中高檔小提琴。
再小的一點的北京平谷區東高村鎮,媒體報道稱,這里30年前被譽為“提琴之鄉”,鎮里生產的提琴八成遠銷歐美、東南亞,高峰時全球每三把小提琴就有一把出自這里。2023年,全鎮樂器產業實現產值5231萬元。
在電商面前,無論是確山縣還是東高村鎮,都與黃橋擁有同等的發展機會。
那么,在新的變局面前,黃橋提琴又該如何應對呢?
參考資料:《中國制造有多牛?全世界三成的提琴,都產自這個小鎮!》
《一群不懂西洋音樂的中國農民,憑啥造出了全球30%的小提琴?》
《這座江蘇小鎮太牛了,承包了全球30%的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