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樹龍談
2024年的第二季度財報,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已經發布了。
分析已上市、最值錢的10家中國互聯網公司的財報,不難發現這些相似之處:
1.它們的營收增長比較乏力;
2.它們的凈利潤增長十分強勁;
3.它們對新業務的投入變得保守;
4.它們都緊盯別人的地盤。
似乎有一種默契,在這些巨頭之間達成了。
它們處境各異,但選擇相似。
01、巨頭三部曲
游戲、電商、廣告,是中國互聯網巨頭賺錢的三個秘訣。
目前,中國最值錢的10家互聯網上市公司里,市值超過4000億美元的只有騰訊;市值在1000億美元上下的有阿里、拼多多和美團;小米、網易、京東、攜程、百度、快手這些選手所屬的第三梯隊,市值從200多億美元到600多億美元不等。
靠游戲賺錢的主要是網易和騰訊。今年第二季度,網易收入的79%、騰訊收入的30%是游戲帶來的。
游戲可以說是中國互聯網最先找到的暴富模式。21世紀初,盛大靠代理韓國游戲《傳奇》風靡一時;網易則推出自主研發的《大話西游》和《夢幻西游》,直到今天這兩款游戲還在瘋狂賺錢;騰訊走上了代理和自主研發結合的道路,《穿越火線》、《地下城與勇士》、《英雄聯盟》等游戲奠定了它的江湖地位。
現在,騰訊和網易是游戲雙雄,但相比而言,騰訊的業務更加多元,網易則較為依賴游戲。
電商,是所有互聯網巨頭都夢寐以求的高地。這10家公司里,有7家都把電商作為自己的重要業務。
阿里和京東,一度平分了中國電商江湖。一個是最大的電商平臺,一個是有品質送貨快的電商平臺,很多人以為故事會在“貓狗”之間一直講下去,直到拼多多出現。拼多多用低價擊穿了阿里和京東的盾牌,掀了電商的桌子,讓阿里和京東不得不跟隨自己。
美團、攜程,以及沒上榜的滴滴,代表著電商江湖的另一股力量——O2O電商。和“貓狗拼”賣貨為主、快遞到家不一樣的是,美團、攜程、滴滴賣的是線下的服務,比如外賣到家、到店優惠、酒店機票預定、網約車。跟賣貨相比,賣服務的上限也不低。
電商還有第三股力量,那就是抖音(未上市)、快手和小紅書(未上市)這樣的內容平臺。在擁有數億用戶之后,賺錢成為這些超級平臺的當務之急,他們不約而同盯上了電商的蛋糕,借著直播風起,賣貨、賣服務也是一把好手。
廣告,則是互聯網最基礎的商業模式。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廣告。
廣告的最早受益者是百度,因為搜索是早期互聯網的“看門人”,而百度在國內搜索市場擁有霸主地位。百度靠著搜索一度成為和阿里、騰訊三分天下的選手,但因為沒有找到第二增長曲線,逐漸掉隊。
而隨著流量從搜索引擎向短視頻遷徙,抖音、快手、騰訊成為新的廣告獵手。今年第二季度,快手、騰訊的廣告收入分別是175億和299億,而同期百度的廣告收入也不過206億。
而且,不要忘了,中國互聯網的廣告之王,其實是抖音。因為抖音沒有上市,所以沒有可靠的財務數據,但各種研報和爆料流傳出來的數字,十分嚇人。未來抖音一旦上市,也許能與騰訊一較高下。
游戲、電商、廣告,三個全占的是騰訊。其他選手,也都在站穩自己的領地后嘗試向別的領地擴張。比如,阿里和京東,一直喊著做內容;抖音和快手,做了電商做游戲;百度做過電商,沒成功;網易做過電商,成功賣掉了。
巨頭們的野心和默契,都在這三部曲里。
02、收入:漲不動了
互聯網巨頭們的收入,想增長很難了。
2024年上半年,營收超過3000億人民幣的巨頭有三家:京東、阿里、騰訊。
京東因為是自營模式為主,賣貨收入高,所以營收一直遙遙領先。阿里和騰訊,業務廣泛,收入來源多元。
今年第二季度,電商之外,阿里云、菜鳥合計為阿里貢獻了20%的收入;游戲之外,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網絡廣告、社交網絡等業務分別為騰訊貢獻了31%、19%、19%的收入。
營收在1000億到2000億之間的巨頭有三家:拼多多、小米、美團。
今年第二季度,和阿里的電商業務類似,拼多多的收入主要由傭金和廣告費構成;小米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智能手機,30%的收入來自IoT設備(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可穿戴設備、電視、大家電等),還有少量收入來自汽車、廣告和游戲;美團的收入里,配送服務(外賣和閃購等)、傭金各占28%,廣告占15%。
剩下的四家公司,營收在數百億量級。
今年第二季度,百度有61%的收入來自廣告,其他的來自百度云和愛奇藝會員收入等;快手來自廣告的收入占到57%,直播(打賞)的收入占到30%;網易79%的收入靠游戲,其他靠有道和云音樂等業務;攜程40%的收入靠住宿預定,38%的收入靠交通票務。
以上巨頭們的共同點是,營收想繼續增長很難。
從上半年的營收同比增長率看,只有拼多多、小米、美團、攜程四家公司超過了20%。
拼多多一騎絕塵,營收同比增長率高達105%,主要是受到旗下跨境電商平臺Temu的拉動,這么大規模還能有這么快的增長速度,這正是拼多多讓阿里和京東感到壓力的原因。
小米的增長主要受智能手機業務的拉動,尤其是在海外,小米的出海非常成功,今年第二季度,小米的境外市場收入占總收入的42.8%。
剩下的六家企業,只有快手的營收同比增長率超過了10%,其余都是個位數。
其中,百度、京東、阿里的營收增速沒超過6%,增長壓力較大。
收入是規模的象征,也是利潤的前提。當收入難以保持高增長的時候,巨頭們就會想辦法節衣縮食,向利潤要成績。
03、利潤:摳出來了
巨頭們的利潤,都在高歌猛進。
從凈利潤(指經調整凈利潤或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凈利潤,下同)絕對值看,2024年上半年,騰訊是唯一一家超過1000億的。阿里和拼多多較為接近,在650億上下。其余選手,從90億到234億不等。
騰訊、阿里、拼多多凈利潤較高首先是因為營收規模大,為高利潤提供了空間;其次是它們主營業務的毛利率較高。
今年第二季度,騰訊的增值服務(游戲、社交網絡業務組成)毛利率高達57%,網絡廣告毛利率高達56%、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的毛利率也高達48%。而且,這三個指標相比去年同期都有大幅提升。
走平臺模式的阿里和拼多多,因為業務成本較低,整體毛利率也處于比較高的水平。尤其是拼多多,2024年上半年,在營收不到阿里一半的情況下,拼多多凈利潤與阿里不相上下,盈利能力可見一斑。
攜程、快手、百度、網易的凈利潤較低,主要是因為營收盤子本來就不大。
京東營收第一、凈利潤遠遠不及阿里、拼多多,主要是因為京東以自營模式為主,履約成本非常高,導致整體毛利率較低。
小米的情況也類似,小米以賣硬件產品為主,而硬件產品的成本都是硬成本,且面臨激烈的行業競爭,利潤空間有限。
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上半年,這10家公司里有7家,凈利潤同比增長達到或超過45%。
“拖后腿”的阿里,凈利潤同比降低了10%,主要原因還是想跟拼多多搶市場,把流量更多分配給能提供價格更有競爭力的產品的中小商家,追求整體GMV的增長。但中小商家對流量的買單能力不如大品牌,所以導致阿里盈利能力走弱,可以說是用短期利潤交換長期規模。
為了改善盈利狀況,阿里從9月開始改變了自己的收費模式,把收入與GMV掛鉤,想要平息規模和利潤之間的矛盾。
網易和百度凈利潤的低增速,受到投資等非主營業務因素影響較大。
阿里、網易、百度之外,其他互聯網巨頭的凈利潤增速都起飛了。
今年上半年,快手凈利潤同比增速高達231%、拼多多高達156%,攜程、美團、騰訊、小米、京東的增速處于45%-64%之間。
營收普遍增長乏力,但利潤滾滾而來,巨頭們施了啥魔法?
翻閱財報不難發現,這些互聯網巨頭公司都在拼命提高自己的毛利率,而具體的方式主要是壓縮主營業務相關成本。
在毛利率提升之外,又通過控制或減少銷售費用、行政費用、研發開支等費用支出,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利潤。
換句話說,利潤都是一點一點摳出來的。
然而,當一個公司緊盯利潤表,難免會對還處在投入期、不貢獻利潤只貢獻虧損的新業務“動刀”。
多多少少,顯示出其對投資未來的“消極態度”。
04、新業務:隨時“挨刀”
“降本增效”的大刀,往往會砍向不賺錢的非主營業務。
以阿里為例,可能拉低整體盈利能力的淘天集團旗下的自營業務(天貓超市、天貓國際等),今年第二季度營收負增長。
大文娛和一些其他規模較小且處于虧損狀態的業務,也把改善經營狀況放在了追求增長的前面。
京東做得更為徹底,其新業務(包括達達、京東產發、京喜和海外業務)今年第二季度的營收同比大跌35%。
新業務賺的錢少了,但長期來看帶來的虧損也會相應減少,這有助于提升京東的整體盈利能力。
今年第二季度,京東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凈利潤達到145億元,有史以來最高。
就連美團,也在努力向新業務(美團優選、小象超市、共享單車、充電寶等)要效率。
今年第二季度,其新業務的經營虧損同比減少了74.7%。
總而言之,在巨頭們營收乏力、追求利潤的大背景下,只能夠提供想象空間的新業務,不會像以前那樣被重視。
唯有像Temu之于拼多多、國際電商之于阿里、汽車之于小米、視頻號之于騰訊,這樣的模式得到驗證、營收增長迅猛且有確定盈利預期的新業務,才會被巨頭們不計成本地投入。
如果短期內既沒有規模又要拼命輸血,這樣的新業務,巨頭們現在的態度是——不要也罷。
以上這些“巨頭的默契”,是好事還是壞事,很難判斷。
但在一個復雜的環境中,處境各異的個體突然做出了相似的選擇,這其中必定有它的道理。
而作為中國互聯網領軍企業,這些巨頭們的所思所想、一舉一動,也都會對整個產業造成重大影響。
畢竟,大家都在同一張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