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馬越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紅豆、薏米、枸杞、陳皮、綠豆……這些看上去相當老派傳統的食材,一躍成為這個夏天的時髦養生飲料成分。社交網絡上自嘲“脆皮”打工人(指的是健康狀況較差,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年輕消費者,逐漸用這些養生水替代提神醒腦的咖啡。?
元氣自在水系列的“紅豆薏米水”“紅棗枸杞水”、好望水的“薏米水”“桂圓水”等產品開始在便利店、商超的貨架上占據一席之地,并成為熱門單品。
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稱,元氣森林的自在水在2024年銷售額預計破10億元。這一產品在2023年2月上市,4個月內銷售額破億元,是元氣森林銷售額最快破億的產品。
元氣自在水定位“中式養生水”,而這一細分品類正在悄然爆發。目前市面上的中式養生水,是采用紅豆、薏米、枸杞、紅棗、綠豆等這類傳統食物,通過煮制、萃取等工藝制成的,主打傳統養生概念的即飲植物飲料。常見產品包括紅豆薏米水、枸杞紅棗水、綠豆水、桂圓水、金銀花水、玉米須水等。
線下零售檢測網絡馬上贏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式養生水新品數量為166個,明顯高于酸梅湯和涼茶這兩個同樣以傳統草本植物為主的品類。
前瞻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中式養生水市場規模達到4.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50%。隨著更多企業加速入局中式養生水行業,整體市場將呈現爆發式增長,隨后增速緩慢下降,預計2024-2028年中式養生水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速約88.9%,2028年其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08億元。
同時該報告表示,對無糖飲料存在替代作用,預計2024-2028年中式養生水將逐漸擠占無糖飲料的市場份額,2028年將替代超過30%無糖飲料市場份額。
事實上,所謂中式養生水的火熱,本質上是無糖茶大戰席卷行業之下,瘋狂內卷的品牌們辟蹊徑出的一條細分新賽道。
從成分和口味上來說,無糖、不含氣的中式養生水和無糖茶有相似之處,但又與“純茶”不同,使用的是茶葉之外的植物成分,但在消費者心智上也能沾到無糖茶的光。
譬如此前以氣泡果汁飲料切入市場的好望水,今年以來主推的則是“照顧”系列的薏米水、桂圓水產品,強調0糖,以及原料的產地;此前憑借無糖茶躥紅的新品牌茶小開,也在近期推出新系列“悅小開”的紅棗黃芪水、紅豆薏米水,以“藥食同源”“新中式養生”為賣點。
加入這一賽道的還有包裝飲料中的傳統巨頭。雀巢近期也上市了山楂陳皮茶和白桑烏龍茶兩款無糖植物飲,并強調關注血糖和血脂健康。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這類中式養生水盯上的無非是近年來被熱炒的年輕人“朋克養生”概念——“熬最晚的夜、喝最補的水”“威士忌里加黨參、咖啡杯里泡枸杞”。在中醫“藥食同源”的光環下,又被賦予了更多健康化的賣點。
在此之前市面上也不乏類似概念的產品。
比如在2022年爆紅的“一整根”——整根人參被塞在玻璃瓶里,稱作“熬夜水”,以19.9元的價格風靡社交網絡并一度被賣斷貨。同仁堂旗下的咖啡館知嘛健康也曾推出甘草拿鐵、羅漢果美式、肉桂卡布奇諾、潤肺茶、黑枸杞葡萄柚、神仙水等飲品。
與以前這批產品相比,當下流行的中式養生水的一個顯著區別是成為包裝即飲產品,并在價格和渠道上更接近大眾消費者。
新品類離不新故事。借助無糖茶對市場的開拓,消費心智的外溢讓中式養生水“卷”出了新的附加值,卷成分、卷功效,本質上還是在給予消費者更多情緒價值——恰到好處的養生概念,以及更符合年輕消費者審美的包裝。
之所以是“恰到好處的養生概念”,本質上在于它們仍然是普通食品,在廣告營銷中不能涉及疾病治療功能。而飲料中成分的養生功效,又難以確定和量化。對于當下消費者來說,情緒價值比“玄學養生”更重要。
接近20元一瓶的一整根,與咖啡店30-40元左右的養生飲品,在引起獵奇之余很難帶來復購的問題,也是在新一批中式養生水上需要解決的痛點。
隨著消費升級的退潮,與性價比策略占據主流,目前市面上的中式養生水各大品牌500ml規格大多在4-5元/瓶,合計1-1.4元/100ml。不過目前仍未像無糖茶一樣開卷大包裝,這也意味著它的水替場景還有待被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