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氨基觀察
當某個概念,在短時間形成的共識,所有人都認為是件大事,對于創業者來說,這可能是個危險信號。某種程度上來說,AI制藥就是如此。
過去幾年間,全球大大小小的藥企都在擁抱AI。它們的目的非常明確:通過AI技術的賦能,優化創新藥的發現時間、增加藥物研發的成功率。
目前看,AI賦能藥物研發未嘗不可。只是,作為賣水人,AI制藥企業的崛起可能還需要時間。
尤其是在寒冬中,AI制藥熱潮逐漸散去,挑戰不斷來襲。在過去一年多里,人工智能創造的第一批分子可謂死傷一大片,有的直接被暫停研發,有的被降低了臨床試驗優先級。
AI制藥企業不得不開始尋找出路。8月8日,AI制藥界最大的并購案誕生了:Recursion和Exscientia宣布已達成最終協議合并。
合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莫過于,它們至今都沒有亮眼的臨床數據讀出,這種合并更像是在抱團取暖。
并購會是好的出路嗎?至少在Recursion聯合創始人看來,這是非常互補的選擇,“感覺我們才剛剛開始”。
但作為AI制藥領域的明星公司,Exscientia在合并后,將不復存在。12年一夢,Exscientia成了AI制藥領域爆發、泡沫破裂的一個注腳。
某種程度上,傅盛對于大模型泡沫的反思,也適用于AI制藥。“我錯在把手段當目的,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做出了很牛X的企業,那是我給自己的幻想。”
當然,在生物科技產業,這樣的現象,可能也不只在AI制藥領域上演。
01 合并=抱團取暖
行業艱難與變革之際,并購總是被寄予厚望。
Recursion和Excientia的合并,是AI制藥領域近期最大的一筆并購案。盡管兩家公司尚未正式披露交易金額,但路透社報道稱交易金額為6.88億美元。
根據協議,新公司將保留Recursion的名稱,總部設立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Recursion現有股東最終將持有約74%的股份,其余26%由Exscientia股東持有。
也就是說,Exscientia這家成立于2012年,幾乎是全球最早一批AI+藥物研發公司將不復存在。
不過,這也不難理解。截至一季度,Exscientia賬上只有1.78億美元,而去年一年公司就虧掉了1.46億美元。去年以來,其更是經歷了不小的動蕩,管線失利、創始人因行為不端被辭退、裁員……
當然,Recursion的情況也只能說是略勝一籌。
作為英偉達力挺的AI制藥公司,Recursion一面構建大型生物分子生成式AI模型,一面推進橫跨多個治療領域的龐大管線組合臨床。出于平臺擴張的需求,Recursion開始并購小型AI制藥公司。去年5月8日,Recursion以8750萬美元的總價收購了Cyclica 、Valence。
多線作戰,也導致其去年虧損額高達3.28億美元。截至二季度,Recursion賬上只有4.74億美元,現金流壓力不小。
更重要的是,Exscientia、Recursion均尚未拿出亮眼的臨床數據。為了活下去,它們選擇抱團取暖,預計合并后每年將節省約1億美元,現金流能延長至2027年。
一方面,它們手握AI制藥領域最大的兩筆合作。2021年底,Recursion與基因泰克達成潛在總價值達120億美元的合作;2022年初,Exscientia與賽諾菲達成總額約52億美元的合作。在未來兩年,有可能產生約2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另一方面,它們的藥物管線并不重合,計劃在未來18個月內進行10次臨床數據讀出。面對臨床試驗的檢驗,是所有AI藥物分子面對質疑與炒作必須邁出的一步。如果成功,勢必會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
那么,并購會是好的出路嗎?
至少在當事人看來,這是非常互補的選擇。
Recursion聯合創始人Chris Gibson表示:“Exscientia的精密化學工具和能力,包括其新投入使用的自動化小分子合成平臺,將增強我們的技術支持生物和化學探索、hit發現和轉化能力。我很高興能繼續打造下一代生物技術公司的最佳典范。感覺我們才剛剛開始。”
02 創收能力不及預期
曾幾何時,AI制藥概念風靡,第一批先驅們希望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更短的時間、更低的成本創造出質量更高的藥物。
但如今,第一批進入臨床的AI設計藥物接連受挫,所有AI制藥公司都面臨市場的質疑:盈利模式何時跑通?
那么,AI制藥該如何盈利呢,目前的商業模式有三種:
一種是為藥物研發公司提供外包服務的AI-CRO模式,共同推進管線的開發;
一種是以提供軟件平臺服務為主的SaaS供應商;
一種是與Biotech一樣,自己進行新藥研發。
Exscientia是第一種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主要通過合作的形式與大量外部企業共同推進管線的開發,利用廣泛合作沉淀更多的數據支持其算法模型進行優化和迭代。
2021年,Exscientia將全球首個由AI設計的新藥DSP-1181推進臨床,但次年合作方住友選擇停止開發;2023年10月初,Exscientia停止EXS-21546的I / II期研究,原因是藥物沒有達到預期的療效。
盡管Exscientia與許多藥企達成了合作,有AI武器加持,但創新藥的研發依然挑戰重重。
Recursion的商業模式則可以概括為3點,一是拿出部分資金用于自研產品管線;二是,與藥企合作,利用AI進行藥物發現;三是,通過交易獲得許可授權,擴大在研資產。
2023年上半年,公司創始人Chris Gibson表示未來將更多地專注于自有管線的研發推進。但到了年底,其認為平臺公司未來將擁有更多機會,因為同時支持平臺和管線需要的資金規模太大了。
與此同時,他還表示正在探索新的模式,希望能像老牌公司薛定諤(Schrodinger)一樣,向藥企授權其軟件用于自己的項目和數據。
換言之,Recursion眼下更希望建立的商業模式是賣軟件和賣服務。有意思的是,薛定諤則正在加速推進自研管線布局。
表面看,不管是賣軟件還是賣服務都是好模式。
因為,AI制藥公司相當于扮演CRO/平臺的角色,也就是“賣水人”。但在這種模式下,AI制藥公司的天花板能有多高,還是一個未知數。
以賣軟件為例,雖然全球TOP前20的制藥公司,都是薛定諤的客戶,1250個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也用了它的藥物發現軟件,但2021-2023年,賣軟件產品為薛定諤帶來的營收分別1.13億美元、1.36億美元、1.59億美元。
很明顯,如果商業化之路局限在銷售軟件,薛定諤很難賺到大錢。這也是為什么它布局創新藥研發。
說到底,市場早已看透,AI制藥帶來的只是一種提高成功概率的可能性。至于是否真實可行,還需要后續的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等一系列研究去驗證。
而目前,Exscientia等先驅們并未拿出亮眼的臨床數據,并沒有真正幫藥企實現降本增效。
至于第三種模式,自己下場研發創新藥,最終依靠商業化變現或對外授權賺取里程碑款。這樣一來,AI制藥公司與biotech便沒有什么區別。
但一不小心,AI公司和創新藥公司的缺點,就會集中在一起。比如BenevolentAI,其AI開發的用于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局部泛 Trk抑制劑BEN-2293的IIa期臨床試驗,無法治療患者病情,而這是公司唯一一條臨床管線,也是它上市的倚仗。
臨床失敗后,BenevolentAI不得不大裁員、重組。
03 逃離AI制藥
AI制藥的前景早就已經得到了充分渲染。
比如,摩根士丹利在一份報告中指出,AI制藥的全球市場規模短期已達500億美元,并有可能繼續上探。
不過,這只能解釋AI制藥市場已經進入完全啟動狀態,并不代表市場信任其商業模式一定有產出。正如前文所說,由于模式尚未跑通,幾乎所有的AI制藥企業都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磨難。
AI制藥卷起的泡沫已被打碎。不僅是各家公司股價腰斬再腰斬,更重要的是,局中人也開始了“逃離”。
這次并購的主角Recursion,將自己定位為TechBio(科技生物公司),用計算工具和新興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工具來理解數據。去年收購的收購Cyclica和Valence Discovery,目的也是為了增強其數字化學、機器學習和生成式AI的能力。
用Recursion的話來說,公司正領導著生物技術(BioTech)向科技生物(TechBio)的轉變,500多名員工(Recursionauts)組成的團隊中35%是生命科學背景,40%是計算和技術背景。這也是Recursion將自身定義為TechBio公司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早在去年初,面對AI制藥的前景廣闊,薛定諤就在試圖與AI劃清界限。當聽到分析師將薛定諤稱為一家AI制藥公司后,公司CFO杰弗里·波格斯立馬打斷對方,并表示薛定諤不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是一家擁有專有軟件的制藥公司。
薛定諤的CEO則表示:“對我而言,被描述為一家AI公司,就像是把自己描述成一家使用Office軟件的公司一樣。”
在其官網,最新的介紹已經改為:薛定諤的計算平臺由物理學提供支持,正在改變療法和材料的發現方式。這種材料科學研發的應用領域,包括石油與天然氣、航空,也包括汽車、消費品等領域。
如果將自己困在AI里,薛定諤的天花板極為有限,但若是撕掉標簽,跳脫到制藥業甚至制造業中,事情或許就不一樣了。
從AI制藥到AI制造,絕對是一個更廣闊,更充滿想象力的市場。但經歷過這一輪的泡沫破裂后,所有人都應當清楚,在這個充滿希望與變革的領域,當下要做的是應該是:戒掉幻想、祛魅神話、做出選擇。
至于商業模式,到底是選擇為他人做嫁衣,還是選擇更遠大的商業理想?
或許,只有在一輪又一輪的淘汰中才能得到最初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