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莊鍵 田鶴琪
全國碳市場在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距今已滿三年。
作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6億噸,累計成交額268億元,碳排放配額交易價格還于今年首次超過了每噸100元。
全國碳市場采用雙城模式運營,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別承擔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的運行。其中,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下稱上海環交所)承擔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
近日,上海環交所董事長賴曉明就全國碳市場上線三年來的交易運營情況、制度建設進展以及下一步發展目標等話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界面新聞: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已滿三年,如何評價全國碳市場過去三年的整體表現?
賴曉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于2021年7月16日上線交易,目前已順利完成了兩個履約周期,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三年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作為生態環境部指定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代運維機構,切實維護交易安全有序運行,扎實推進機制建設、能力建設等碳市場支撐保障工作。
從交易市場表現來看,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交易情況符合現階段基本定位,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交易規模逐步擴大。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4.6億噸,累計成交額268億元。去年一年成交量2.12億噸,較2021年上漲19%。
二是交易價格平穩上揚。配額價格由啟動時的每噸48元上漲至近期每噸90元左右,上漲88%左右。
三是企業交易積極性穩步提升。相較于第一個履約周期,第二個履約周期參與交易的企業數增長32%。
四是市場服務企業碳排放履約管理。去年企業主要集中在履約前的9-11月交易,交易仍以履約管理為核心目的。
界面新聞:全國碳市場的配額價格逐年提高,今年曾一度突破每噸100元,您如何看待碳價的上漲?
賴曉明:碳市場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為企業碳減排提供靈活選擇,在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同時帶動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因此碳價信號非常重要。
碳價主要還是由市場供需來決定。市場供需會受政策信息、經濟運行、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影響。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以來,配額價格總體保持穩中有升。2024年以來,隨著《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出臺和全國碳市場擴容等工作的有序推進,提振了市場的長期信心,碳排放配額市場價值被逐步認可和接受。4月24日,配額收盤價首次突破100元/噸,近期收盤價大概在90元/噸上下。
碳價適度上漲體現了碳價的市場屬性。后續,上海環交所將在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持續完善交易機制,提升市場活力,保障市場健康平穩有序運行。
界面新聞:全國碳市場即將納入電解鋁等新行業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全國碳市場擴圍時機是否成熟?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為此在進行哪些方面的準備?
賴曉明:中國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發電、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八大重點行業,這八個行業也是全國碳市場最初計劃覆蓋的行業,占到了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只納入了發電行業。
今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明確,要“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全國碳市場運行三年來,我們從交易市場端也明顯感受到單一的發電行業企業間總體交易需求和交易偏好較為相似,市場活躍度有待提升。
將更多高排放行業盡早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可以讓市場的企業主體呈現多元化,更好促進市場價格發現。
為打好擴圍工作基礎,生態環境部每年在全國范圍內對上述重點行業組織開展了年度的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同時持續開展擴圍的專項研究,對重點行業的配額分配方法、核算報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擴圍實施路徑等,開展了專題研究評估論證,相關的技術文件起草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擴容條件已較為成熟。
作為交易機構,上海環交所也正在積極配合生態環境部持續推動擴圍工作,在保障全國碳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上,做好擴大覆蓋行業范圍相關的制度研究、系統準備、交易賬戶開立、咨詢服務等各項工作。積極落實主管部門的安排,完善交易相關制度規則體系,做好交易系統運維與管理,支撐多地主管部門開展石化、化工等其他行業碳交易能力建設與培訓。
此外,上海環交所在去年下半年還順利舉辦了首屆全國碳市場模擬交易大賽,吸引了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和民航等行業超300家企業參與,為全國碳市場擴容提供了重要參考價值和技術支撐。
界面新聞:有分析指出,重履約輕交易仍然是當前國內碳市場的主要特征。在進一步提高全國碳市場活躍度方面,您認為應該采取哪些新的舉措?
賴曉明:目前,全國碳市場在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交易主體以完成清繳履約為主要目的,符合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定位和建設初期的階段性特征,也與國際上同類型碳現貨市場發展初期的特點基本類似。
2023年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也就是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額的清繳年,第二個履約周期配額分配方法在整體上保持了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同時結合發電行業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優化。2023年12月31日,第二個履約周期順利收官,履約完成率超過99%。從市場表現看,相較于第一個履約周期,第二個履約周期在企業參與度、市場均衡程度等方面還是有所提升的。
全國碳市場提升交易規模和活躍度的主要途徑,目前主要是從增加多樣性和市場彈性來做工作。例如,我們希望參與企業除了現有的重點排放單位這些履約主體外,也包括金融機構等非履約主體。
非履約主體的引入,有助于市場交易動力轉換:在單一的履約型動力之外,再發展出投資價值取向的非履約型動力,讓市場參與者可以通過參與市場來獲得收益。
還有就是如前所說,擴大履約行業的覆蓋范圍、增加行業多樣性能夠有效提升市場活躍度,這方面我們正在積極推進。此外,在豐富交易機制方面,需要加快研究推出配額拍賣、建立市場調節機制等。總之,要豐富交易品種、交易主體、交易方式,激發市場活力,實現市場機制的有效性。
界面新聞:您此前指出,應在繼續發展完善全國碳市場的同時,抓緊做好相關基礎工作,優化碳金融工具,加強碳市場和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協同。請問在此方面目前有哪些新進展,下一步有哪些具體規劃?
賴曉明:健康有序發展碳金融,有助于更有效發現合理碳價,完善碳定價機制,推動納入碳市場的控排企業以成本效益優化的方式實現碳減排目標。當前,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也逐步成為綠色生態價值實現的路徑,對綠色低碳的科技、投資、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建設一個規模巨大、健康繁榮、活躍有效的碳市場,不僅僅是碳減排的要求,也是綠色金融發展的需求。
自2013年上海試點碳市場開市以來,上海環交所不斷深化探索碳金融對實體經濟低碳轉型的支撐作用,相繼推出借碳、碳基金、碳信托、碳質押、碳保險、碳回購、碳指數等創新產品和業務。其中,碳質押有效盤活碳資產近800萬噸,融資額超過1.3億元。與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上海碳配額遠期,累計成交額突破1.8億元。
近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會議上強調,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是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要聚焦綠色低碳轉型需要,進一步明晰發展定位,加強頂層設計,更好為國家試制度、探新路。
下一步,上海環交所將根據國家的有關戰略部署,圍繞上海“四大功能”建設要求和“五個中心”發展目標,充分發揮上海試點碳市場的作用,為全國碳金融“先行先試”。同時,充分發揮平臺的引導性、基礎性作用和服務功能,促進體系建設,培育市場生態。將碳市場發展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深度融合,更好支撐綠色金融產品服務的落地和規模化應用,推動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界面新聞:今年5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下稱《條例》)正式實施。這項新規的出臺,對于全國碳市場下一階段發展將產生哪些影響?
賴曉明:《條例》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是指導中國碳市場運行管理的法律依據,在碳市場發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為充分發揮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化機制的作用,進一步構建科學、規范、有序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不斷拓展碳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加快打造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提供了法治保障。
對于交易市場而言,重要意義和影響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界定了碳市場交易產品的現貨屬性,明確了交易主體包括重點排放單位及其他主體,確立了以協議轉讓和單向競價為主的交易方式,在堅持碳市場作為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總體定位的基礎上逐步提升市場活力。二是豐富了市場交易機制,為后續引入有償分配、市場調節等提供了制度基礎,提高政策彈性。三是多方合力提升碳市場交易監管效能,將禁業限制人員參與交易、操縱市場、擾亂市場秩序等違法違規活動納入監管,全面加強碳排放權交易活動風險防范和管理。
可以預見,隨著《條例》的正式實施,中國碳市場將迎來創新發展的巨大機遇,交易規則將更為完整清晰,交易主體將更為廣泛多元,交易產品將更為豐富多樣,交易方式將更為靈活便捷,風險控制將更為全面有效,信息披露將更為公開透明,市場運行將更有活力。
界面新聞:作為一個新興市場,您認為全國碳市場還有哪些有待完善的短板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解決?
賴曉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運行三年來,總體運行平穩。作為一個仍處于起步階段的新生事物,和發達國家成熟的碳市場相比,全國碳市場目前面臨著行業覆蓋范圍單一、交易要素單一、市場調節機制尚不完善、市場活躍度不足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建設和完善。
一是持續加強頂層設計,全面貫徹落實《條例》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大相關政策配套制度完善。二是按照“成熟一個,覆蓋一個”的原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三是豐富市場功能,逐步引入有償分配,不斷豐富交易品種、交易主體、交易方式,建立市場調節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四是加強市場交易監管,保障碳市場健康平穩有序運行。
界面新聞:歐盟等地區的碳市場運營多年相對成熟,應借鑒其中哪些發展經驗,幫助提高全國碳市場的成熟度?
賴曉明:碳市場是一項重要的政策工具,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歐盟等一些發達國家的碳市場建立較早、規模較大、覆蓋較廣,在市場框架、法規基礎、交易制度、監管機制等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也有過一些教訓。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不同國家經濟發展階段不一樣,對碳市場的定位也不盡相同。
全國碳市場還剛剛起步,下一步上海環交所將在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繼續本著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結合中國實際和經濟轉型發展需求,借鑒國際成熟碳市場的發展經驗。
例如,歐盟碳市場經過了近20年的發展,目前已實現多行業覆蓋,近一半的配額通過拍賣的形式發放,交易產品包括配額現貨、配額期貨等多樣化衍生產品,交易主體除排放企業外還有券商、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市場穩定儲備機制(MSR)對應對需求側沖擊和配額過剩起到了較好的作用等,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借鑒。
界面新聞: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今年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應如何與其形成良性互動,共同促進雙碳目標的落地?
賴曉明:全國碳市場是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碳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自愿碳市場)共同組成,強制和自愿兩個碳市場既各有側重、獨立運行,又互補銜接、互聯互通,共同構成了全國碳市場體系。
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是為了鼓勵各類主體自主自愿地采取額外的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產生的減排效果經過科學方法量化核證后,通過市場來出售,從而獲取相應的減排貢獻收益。兩個市場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實現互聯互通。
《條例》規定,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企業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購買經核證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用于清繳其碳排放配額。強制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的銜接,將更好地形成政策合力,進一步激發綠色低碳創新動力,引導社會各方來共同參與減碳,從而推動落實國家雙碳目標。
此外,除了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外,上海環交所也在積極配合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構建以碳普惠體系為核心的地方自愿減排市場,探索實施一批有示范推廣價值的高質量減排場景和項目,建立個人減碳激勵機制,引導建立全社會的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方式,積極發揮強制配額市場與自愿減排市場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中的“雙輪”驅動作用。